漫话美国精神
2013/08/25 | 陈安 | 收藏本文
2012年回国旅行前就想写这个题目,到北京后,在街头、在地铁站,到处看到一个醒目的标语:“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心想,好啊,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人,都应有精神,应倡导健康的、积极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完善,使我们每个人生活得更加美好。我于是就更想探讨一下“美国精神”,看美国人究竟重视什么样的精神。需声明的是,本文无意比较美国精神与北京精神或中国精神,两者会有相似之处,但毕竟国情不同,也就必然有差异。
最受重视的开拓和冒险
谈美国精神,我首先想起这几十年来在美国过的7月4日独立节,眼前马上出现满街的星条旗。学校商店、家家户户,无不挂起国旗,游行队伍里小国旗成了海洋,《星条旗》歌声分外嘹亮,连一辆辆汽车也都有国旗飘扬。独立节之前,每年6月4日还有一个国旗节,“进行曲之王”约翰·菲利普·苏萨写的《星条旗永远飘扬》已奏了近120年,这一天又会奏响。费城女裁缝贝特西·罗斯青史留名,就因为她是应华盛顿要求缝制第一面国旗的人。而那些在奥运会上荣获金牌的美国男女选手,眼望升起的星条旗,耳闻播放的《星条旗》,无不热泪盈眶。
国旗象征国家,爱国旗的美国人就是爱国家。美国人爱国,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国家是“机遇国度”、“自由国土”、“勇敢家乡”和“伟大实验场”。有一名美国学者则认为,独立节的意义大于“美国,祝你生日快乐”派对,“只有有了我们称之为‘美国精神’的这一独特要素,我们的国家才有建成的可能”。这就是说,美国人是用美国精神建成和建设自己的国家,他们爱国也就是崇尚美国精神,美国精神是他们爱国的主要根源。
也有人认为,美国精神并不附着政治色彩,参议员约翰·克里的一段话常被引用:“美国精神不带政治标签。为他人服务,或为我们国家作出牺牲,那就没有什么共和党人,没有什么民主党人,而只有美国人。”
在美国精神中,开拓(Pioneering)和冒险(Adventure)最受重视。这两个词的同义词和近义词,美国人都喜欢:闯荡、闯劲、开发、开创、创造、创新、发现、发明,等等。美国的辽阔疆域就是历代美国人冒险闯荡的结果,19世纪上半叶大规模的“向西开发”运动得到历史学家们的充分记述,尽管印第安人被迫迁徙的苦难也被用同情笔调写进了历史。由杰斐逊总统委派的路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横越大陆直至西北部太平洋海岸的探险;《纽约论坛报》社论中的一句话——“到西部去,年轻人,到西部去”,鼓励了成千上万人前往西部开发;最早的牛仔其实是美国早期的拓荒者,他们在大草原上牧放牛群,是一批刚毅、勤劳、孤独、沉默的好汉,一批勇猛顽强与暴风雨搏斗、抑强扶弱与歹徒格斗的英雄。
在美国各地参观历史博物馆,你常会看见大篷马车——前轮小、后轮大,以帆布做篷顶的四轮马车。19世纪上半叶,大批大批的美国人就是乘坐大篷马车,组成浩浩荡荡的车队,前往西部地区,去开辟新的家园,建设新的乡村和城市。由于遭遇流行病、传染病和车祸,漫长的“俄勒冈小道”上留下了许多仓促堆起的坟墓。大篷马车之所以成为博物馆的重要陈列品,因为它体现了美国精神,一种筚路蓝缕、不畏艰险、乐于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生产劳动、科学技术方面,美国人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众所周知,发明避雷针、壁炉的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电灯、留声机、录音机、电影放映机的爱迪生,发明电话的贝尔,发明电报的莫尔斯,发明飞机的赖特兄弟,发明汽船的富尔顿,发明汽车装配线生产法的福特,“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氢弹之父”特勒,电视发展先驱法恩斯沃思,电脑软件设计泰斗乔布斯、盖茨、沃兹尼雅克,还有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无不是美国人。
美国发明家的共同特点是富于想象力,并有毅力,锲而不舍,刻苦坚韧,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盖茨在自己开办微软公司之前,已在电脑程序设计上花费了1万多个小时,有人因此把所有成功人士的成功都归之于“一万小时准则”,也即成功的取得需付出十年一周20小时的努力,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十年磨一剑”、“坐十年冷板凳”。
崇尚自由
自由、个体主义和依靠自己(Freedom, Individualism and Self-Reliance)也是美国精神的重要内容。美国人崇尚自由,因为《独立宣言》早已明确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而美国宪法的《人权法案》又明确规定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出版自由。波澜壮阔的黑人民权运动、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风靡一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媒体报道社会事件真相、被歧视迫害者向法院控告、公共知识分子针砭时弊、“看门狗”组织揭露政府腐败现象、“吹哨者”揭发大公司违法行为,等等,这一切都说明美国人有权利、有自由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也敢于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由权利争取民主、平等,追求幸福、快乐。
对“自由”,美国有识人士有全面的认识。有人就说:“自由是指选择的权利,也是准确的选择的结果;自由是一揽子交易——随之同来的是责任和成绩。”书评家格罗斯曼在评论弗兰岑的长篇小说《自由》时说,《自由》中的“自由”带给书中人物的不是快乐而是悲苦,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要人们放弃自由,而是希望大家在准确选择、追求自由的时候不忘“承担对人民、事业、信念和生活的责任”。
“个体主义”,一般英汉词典都译之为“个人主义”,但个人主义在汉语中是个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称之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观念,主张把个人的独立、自由、平等等价值及权利放在第一位”,“极端的个人主义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美国词典对“individualism”的解释则是:“相信个人是第一位重要的,每个人应具有自我独立、自力更生的美德。”它所强调的其实是人的自重、自尊,是人的独立精神。当然,在美国确实也不乏错误理解个体主义的人,他们自私自利,对人冷漠,为追求自己的经济目标,不顾法纪,任意行动。然而,个体主义所强调的个人的独立精神在美国产生的积极效果也显而易见:大多数美国人依靠自己,努力奋斗,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而不依赖他人,不仰仗权势,不靠荫庇,不靠父母,以寄生、啃老、沾光、不劳而获为耻。历届美国总统的子女都没有因自己有这样的老子而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反而倒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战斗者。
事实说明,许多美国人的成功是“阿尔杰式的成功”,社会上最赞赏的也就是这种样式的成功。小霍拉肖·阿尔杰(Horatio Alger)是美国19世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写的大多是出身贫苦的男孩子,小小年纪就给人擦皮鞋、卖报纸,后来靠自己的刻苦努力走出社会底层,踏上成功之路。“阿尔杰”这个名字因此成了美国这类典型人物的同义语。“钢铁大王”卡内基13岁时随父母从苏格兰移居美国,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后来靠自己奋斗,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走的就是阿尔杰式的路。
美国有个小霍拉肖·阿尔杰协会,其终生成员都是出身微贱、事业成功的人士,从众多候选人中遴选产生。如今他们中有黑人女作家安吉洛、福音传教士格雷厄姆、电视访谈节目黑人女主持人温弗里、前国务卿鲍威尔,等等。该协会以其会员艰辛而成功的经历为年轻一代树立榜样,并以奖学金奖励家境贫寒、学业成绩优秀的中学生。鲍威尔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你怎样走出这条路”时答道:“成功并无秘方。成功仅仅是要求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知道怎样以真正的奉献精神把你的工作做得最好。”
奉献、感恩和诚实
奉献(Contribution)和感恩(Gratitude)也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所谓奉献,就是以具体行动为社区、社会、国家、人民作出贡献。
美国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当志愿者、做义工,在各种不同场合帮助别人;是否有奉献精神,是大学选录学生的标准之一。肯尼迪总统创办“和平队”,自然有其政治目的,但历年来派至100多个国家的一二十万志愿人员,确实都经过严格培训,在国外服务两年,或当教师,或从事农业和乡村开发、医疗卫生和发展小型企业方面的工作,政府只发给有限的生活津贴费,需要志愿者自己具有奉献精神。老布什总统曾倡议“一千光点”自愿服务运动,号召人们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他说,美国是一个由众多不同的社区组成的国家,所有的社区组织就像散布在广阔而宁静的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全美社区服务组织“光点基金会”至今仍在不断推动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至于向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医院、和平机构赠款,向灾区、难民、残疾人机构、红十字会捐款、赠物,这在美国早已形成良好传统。“财富与责任”这个社会议题的广泛讨论产生了甚为积极的效果,盖茨、巴菲特这些大慈善家则进一步扩大了仗义疏财、博施济众、奉献社会、助人为乐这些理念的影响。
美国社会也提倡感恩,连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话也广为人知:“感恩不仅是美德中最为重要者,而且是其他所有美德的根源。”美国是一个包容世界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移民国家,每年都有大批新移民加入,他们来时大多两手空空,都会或多或少得到社会的关心、他人的帮助,所以都存有感激之心。一代又一代移民,你帮我, 我谢你,我再帮他,他又谢我,这就形成了互相关心、帮助和不忘感激、报恩的良好社会风气。每年的感恩节显然不仅是感谢上帝,更是要感谢所有有恩于他人的人。
美国精神还包括很重要的一点:“诚实”(Honesty)。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一个公开而诚实的政府,反对隐瞒事实真相,反对没有阳光的暗箱操作,反对说假话、卖假货、做假账、打假球,等等,这是人们的共识。撒谎的总统要下台,受贿的议员要受弹劾,抄袭者要受耻笑,卖假药者要坐牢,等等,这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应该说,美国人大多都很诚实,彼此比较信任,甚至轻信;华尔街上那些金融骗子,就是利用人们的诚实和信任来骗取股民和投资人的钱财,所以现在人们对骗子,不论是金融界、工商界的,还是政界、学术界的,都更加警惕,更加憎恶。“诚实总是上策”,这是美国开国以来大家共同遵守的格言,有人认为,这一格言如今仍应是每一个人的座右铭。
冲破伪精神的围困
在美国,“Spirit of America”这个词语几乎随处可见。它是书名、影片名、乐队名、唱片名,也是汽车名、船名、飞艇名、轰炸机名。但是,优良的美国精神今天能否得到发扬光大?年轻一代是否有冒险精神, 去开拓新的领域?是否能刻苦耐劳,去开创新的事业?是否能诚信踏实,去认真做一些好事?这些都是美国教育界、文化界人士关心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笔者发现作家汤姆·克兰西如果这些美国精神是原本的美好种子,我们就更应注意。要知道,今天有人在播撒的是异种。“未来精神”正在被“满足眼前精神”所替代。“学识精神”因对闲言碎语和粗俗文化的渴求而相形见绌。“开拓和冒险精神”在如今的“舒适和安全精神”中已经难以找到。我们通过电视和电影活在他人的冒险之中。
“顺从和依赖精神”现在控制着“自由、个体主义和依靠自己精神”,结果是自己把奴隶身份加在自己身上。“创新和发现精神”似乎也在消亡。最后使美国丧失其伟大之处的,正是自我为中心这种粗俗状态和冷漠态度,这种状况将扼杀曾经备受尊重的“传统精神”和“同情精神”。
可悲的是,美国成了以“我第一”公民为主体的国度。
克兰西的这些话是忧虑,是警示,显然会引起人们深思,引出有效方略,从而使真正的美国精神能冲破各种伪精神的围困,重新发挥其优势作用。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