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筑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
2019/06/25 |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事务的一些指示,在民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对于“厕所革命”,习近平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经过几年的努力,“厕所革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到前年底,中国已新建改建旅游厕所6.8万座。乡村的“厕所革命”也在推进中,今年计划有3万个村庄、1000万左右的农户将实现改厕。
对于垃圾分类,习近平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在这些精神的指导下,垃圾分类也有了具体的工作目标——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从这些小处、实处的改变,我们可看到社会文明的水平在提升。
但仍有一些不文明的事件被曝光:不久前,一位江西南昌的百岁老人,因7天时间内一直被养老院护工用约束带捆绑在床上,最终死去。虽然养老院解释,是为了老人安全考虑,但在法律界人士看来,该行为涉嫌虐待被监管人罪,养老院对此也有监管不当和失职的过错。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年社会,百岁老人在养老院的这种遭遇,突破了文明的底线,让很多人担忧自己的未来。老人的尊严感、权利感,往往比年轻人更强。
“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百岁老人被捆绑致死,这几件事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但放在一起,却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些经济基础,但就民众的人文与文明素养来看,与真正文明的社会尚有一段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厕所、垃圾处理等细微处,看到了中国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差距,看到了这些小地方正是“城乡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所以要求全社会改变。
有作家曾这样定义教养: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四点也是现代社会的文明标志。文明不只是指文化上所取得的那些看得见的成就,更体现在大多数国民的行为细节上,它意味着民众普遍有一种精神上的自觉及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出现“捆绑老人”的概率极低,除了法律健全,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对于生命和人权的尊重也是重要原因。
要建筑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背后离不开法律、制度和规则的支持。让法治彰显为全社会的信仰,是培育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当一个社会的法治精神得以彰显,人们自然不会漠视弥漫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文明规则,比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随意闯红灯,不私搭乱建,不认为遵守规则是一种愚笨行为,不总想着避开规则占一点小便宜……小到垃圾分类,大到各类法律,都是社会文明得以维持与成长的甘露。一个社会,民众的规则意识越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一个护工不守规则,可能导致一个百岁老人的故去;一个乘客不守规则,可能导致整辆公交车的坠江,这都是不遵守规则带来的血的教训。
要建筑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还要有对公共空间的主动维护意识,看到有破坏公共秩序者,要勇敢地站出来表达意见,并理性沟通。如果每个人都持这种积极的态度,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就会快速成长。当下民众由于普遍缺乏维护公共利益的机会,以及对维护者缺乏足够的制度保护,所以我们看,小到邻里关系、公共场合,大到国家的政治进步、文化建设及生态保护,民众主动维护公共文明与利益的意识都很薄弱。文明的核心是公共性,只有当公共生活面向全体民众开放,民众可自由参与时,民众才能在经常的互动中,形成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共识。这也是现代文明社会最需要的土壤。
中国社会要真正迈入世界文明国家之列,需要有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尊重老人,都是普世的价值标准。现代文明,就是民众在公共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达成的、对公共文化和规范的一些共识,并以此调节自身行为。它是从个人美德向社会美德的延伸。
因此,文明的养成需要社会的开放性,有了开放的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民众就会在权利、自由、平等意识的基础上,自然发展出参与、协商与公德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正在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一些公共空间开始回到民间,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也在成长之中,这些都意味着文明的成长与壮大。可以说,培养文明意识正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内在需要。
有人总结过文明社会的六个特征:暴力浓度低、财产及公民权利边界清晰、普遍遵守契约、开放协作程度高、遵循法治精神、民众具有普遍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对照这些标准,中国要建筑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还任重道远,这也是要求全社会从小处开始改变的原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