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真相(下)
——犹太金融帝国的崛起
2019/05/05 | 段宇宏 | 收藏本文
德国中西部黑森州的法兰克福,在中世纪就是欧洲的金融中心之一,今天是德国的第五大城市。当地有关犹太人的记录最早出现在12世纪,那时的犹太人社区相当微小,大约保持一二百人的规模。
19世纪中叶之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德国,德意志地区由大大小小数百个邦国,上千个骑士领地构成了一个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帝国的皇帝从7位世袭大诸侯(选帝侯)中选举产生。
德意志各地制订了很多歧视犹太人的规定,法兰克福自不例外,那里的犹太人历史也是一部受迫害史。1241年发生的“犹太战争”,有四分之三的犹太人被屠杀。帝国皇帝出于现实的经济需要,经常宣称要给予犹太人庇护,并确实不断地点滴改善犹太人生存状况,也多次阻止了针对犹太人的暴行。
对犹太人的限制和保护一直并行不悖地存在,这种状况基本持续到18世纪末期。到17世纪法兰克福犹太街区的人口缓慢增长至最多千余人,这里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起源和发家的地方。
老罗斯柴尔德的发家
在法兰克福,相当长时间内,犹太人的生活范围被限定在只有400米长、3米多宽的狭小犹太街道周围,这样的生活环境局促而恶劣。大诗人歌德参观犹太社区时曾说,进去的时候鼓足了勇气,逃出来以后再也不想回去。另一位诗人路德维希·伯尔纳的描述更加令人触目惊心,他说这里到处散发着恶臭,很多犹太儿童在充满污秽物的排水沟里玩耍,就像是粪便上孵化出来的小蛆虫。
当地对犹太人有专门的歧视法规:犹太社区只能保持500个家庭的规模;每年的婚礼数量不能超过12场,结婚的年龄是25岁,每年迁入犹太社区的数量只有两个名额;城市里有很多地方,比如公园、旅店、咖啡馆,禁止犹太人进入;犹太人也不能接近基督教堂,去市政大厅办事得从后门进出;犹太人出城时要办特别通行证,进城的时候要交纳费用,是基督徒的两倍。
随着时代进步,西欧很多地方包括德意志的其他城市,对犹太人的限制越来越少,只有法兰克福还在相对严格执行过时的歧视性规定。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对犹太人长达千百年的歧视,使得犹太人只能从事商业和金融,而从事这两个行业必须重视教育,从小学习识字和记账。
犹太人经济地位改善后又会投入更多精力和金钱提升子弟教育,学习法律和财会知识。严苛的社会处境无形中帮犹太人建立了一个筛选机制,经过数代人之后,他们比其他族群普遍更有文化,更具备商业才能。15世纪开始,一些犹太人凭着出色的理财和法务能力,帮王公贵族打理财务,充当秘书,也因此跻身上层社会,成为“特权犹太人”或“宫廷犹太人”。
1743年,一位叫阿姆谢尔·迈耶·罗斯柴尔德的犹太人降生在法兰克福犹太街区,他就是罗斯柴尔德商业家族的始祖。关于迈耶之前的先人,人们知之不多,只知道他们是一个经营杂货的小商人家庭。直到迈耶这一代才开始以罗斯柴尔德为姓,字面理解为“红色盾牌”之意,很可能因为祖上修建的房屋正面挂着一块红色盾牌。
迈耶父亲叫阿姆谢尔·摩西,是个文化程度较高的犹太教徒,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他让迈耶在法克兰福读完小学后,又送儿子去上希伯莱语学校。迈耶12岁那年父母在瘟疫中先后病逝。当时家中还有一姐两弟,迈耶没有回家,而是前往德国汉诺威的奥本海姆公司当学徒。奥本海姆家族可能是摩西的一个私交深厚的客户,为王公贵族服务,属于特权犹太人。来到层次更高的地方当学徒,开阔了迈耶视野,成为了他一次改变人生的机遇。
当时在欧洲贵族、富商中流行收藏钱币和徽章,迈耶在汉诺威期间学习了这个门槛很高的行业。1764年,迈耶结束学徒生活,根据犹太人居住地法规他回到法兰克福。回家以后迈耶先后向一些王公贵族兜售过珍稀的钱币和徽章,小小赚了几笔。
干钱币和徽章买卖有个好处,接触的客户都是VIP,可以获得高端人脉资源,为以后事业发展和家族地位上升铺平道路。黑森地区重要邦国之一“黑森-卡塞尔”的威廉伯爵非常痴迷钱币收藏,通过钱币买卖乖巧的迈耶跟伯爵建立了友谊。伯爵后来的身份更加显赫,1803年在拿破仑推动下,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扩充到十位,威廉伯爵跻身选帝侯之列。
接下来迈耶为自己和家族办了两件奠基性的大事,一是1769年从威廉伯爵那里讨到“宫廷犹太人”头衔,二是迎娶了萨克森-梅林根王储的宫廷犹太人施纳佩尔的女儿。妻子带来一笔极为丰厚的嫁妆,岳父的社会地位又给迈耶带来更多上层社会资源。
领主纪克姆九世与德国银行家梅耶·罗斯柴尔德。
迈耶也开始经营古董,他把自己的商品精心编订成目录,寄给欧洲的王公贵族,如果对方有意购买,即商定一个比目录指导价更低的价格成交。迈耶的生意越做越大,连大诗人歌德的赞助者魏玛公爵都向他购买藏品。18世纪八九十年代,迈耶的收入已经与歌德这样的贵族家庭持平。
从英国走向全欧
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使西欧各国犹太人的境遇大为改善,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军打着“自由、解放”等旗号攻占德意志地区,也促使各邦国开始不同程度的进行民权改革。德意志在战争中的失败对法兰克福犹太人反而是福音,对他们的束缚日益减少,犹太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8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兴起,纺织业大跃进带动服装业迅猛发展。同时代大商人还看不起服装业,但迈耶嗅到了机会,他也深谙“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不仅指家族的发展不应只在一国,投资也不能局限在一个领域。而且当时英国的经济自由度高过德国,对犹太人没有限制。迈耶委派第三个儿子内森·罗斯柴尔德带着2万英镑巨款前往英国开办分公司,这是家族生意国际化的第一步。
内森约在1799年左右横渡海峡,从伦敦一路北上前往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带着敏锐的商业眼光探察每个细节。他发现,离纺织工业发达的英国越近,原材料、染色和制造的成本越低,服装越便宜,如果以现金大批量进货,供货方还愿意进一步牺牲利润,优惠15%至20%。他把服装发往法兰克福之后,因极具价格竞争力十分畅销,可以获得3倍利润,很快他的2万英镑变成6万英镑。
内森生意做大之后设计了一个颇为精巧的支付体系,让自己占据商业优势。大制造商向他供货,等货物到达欧洲大陆后才支付,这当中有二至四个月的时间差;内森又同意他的欧洲客户们用3月期的票据来支付货款。由于提供了支付便利,内森能吸引到更多客户;他手头的现金、票据、订单更多,他在英国市场更有议价能力,供货商们便能接受更低的价格出货,他的利润就更大;由于进货价格低于其他公司,他的商品出口到欧洲大陆市场更有竞争力,吸引来更多订户。很快,内森不仅向父亲的公司供货,还把生意开拓到巴黎、里昂、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等地。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生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那个时代欧洲民族国家已逐渐发育成熟并逐步工业化,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十分频繁。一旦英国与欧陆国家发生战争,互相都会封锁海峡,这经常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跨国贸易造成损失。内森通过服装贸易在英国和欧陆之间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络,当发生军事封锁时,他也从事“走私”活动,商界称赞他“是一个总能把货物想法儿运到欧洲大陆的人”。
内森的家人后来将这些慈善事业扩展到了巴黎,图为一战时期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巴黎开设的医院。
用钱来赚钱比用商品来赚钱能获取更丰厚回报,这就是金融。令罗斯柴尔德家族崛起成为商业帝国的正是金融行业。欧洲从中世纪起就处于列国争战状态,战争就是一部烧钱的机器,正常情况下任何国家的财政都不足以应付军费开支,增加税收容易引发动荡,王公贵族或者政府都要费尽心思从金融市场上贷款。近代以来英国率先建立了完备的战争政府债券制度,各国此后竞相效仿。谁在金融市场上信誉好,爆发战争的时候便更容易以低利息筹措到军费,经济实力强且有信誉的政府或王侯发行的债券常常是投资市场上的抢手货。
战争债券生意,既有高风险也有高回报。从事战争债券生意的都不是一般人,不仅资金实力雄厚,还需有高端人脉。迈耶与威廉伯爵的家庭教师布德鲁斯间的友谊为家族步入这个行业奠定了基础,布德鲁斯后来被伯爵调到自己的财政部委以重任。1796年,在一次达到10万英镑的战争债券交易中,在布德鲁斯帮助下,迈耶以票面价格的97.5%获得购买一万英镑的份额,而其他银行购买得支付98%。虽然获得不多,但迈耶好歹让家族在这个行业取得立足之地。
很多权贵与团体会物色金融人才为自己打理财务,罗斯柴尔德家族首先成为威廉伯爵的“财务代理人”,伯爵在丹麦地区的债券买卖业务很快就被他们家族独占。家族陆续成为多名王公贵族和社会团体的代理人,1800年奥地利皇帝给予迈耶帝国宫廷犹太人头衔,表扬他在战争期间提供的物资帮助,这一年罗斯柴尔德已是法兰克福犹太社区11大富豪家族之一。
1806年伯爵在列国纷争中站错队,而他的阵营输掉战争,得罪了拿破仑,伯爵被迫逃亡,财产也被法国没收。但伯爵此时在英国还有63万英镑的债券投资,每年利息就有2万多。他在英国的投资一半多为罗斯柴尔德家族打理,对于一个流亡贵族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当然,内森借助掌管伯爵这笔巨款的便利,增强了他在英国金融圈的实力,使得生意如虎添翼。
滑铁卢“神话”的真相
与欧洲的各国权贵政要保持密切关系,不仅能获得金融商机,在交通与通讯还不发达的19世纪中前期,也是获取重要资讯的渠道。各国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信息往往能决定汇率波动和债券升跌。迈耶让长子阿姆谢尔居住在法兰克福,次子所罗门居住在维也纳,三子内森居住在伦敦,四子卡尔居住在那不勒斯,五子詹姆斯居住在巴黎,五个儿子分居五个商业与金融中心发展分支公司,使他们形成了一个快捷的信息和运输网络。
提前知晓重大消息,往往能占据商业优势和主动性,罗斯柴尔德家族常常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正确判断,从金融市场赚取利润。比如1814年5月,老二所罗门告知老三内森,巴黎和伦敦黄金价格有差异,是个商机;一个月后,内森又告知老五詹姆斯目前英镑估值偏低,可以在法兰克福购进。老大当年年初在阿姆斯特丹低价购入欧洲通用金币(佛罗伦萨铸造),7月底通用金币与法国路易金币出现较大汇率差之后,他前往柏林抛售。这些利用信息差和汇率差的倒腾,常常使他们获利,成为家族这个时期的主要利润来源。战争期间英国也常委托罗斯柴尔德家族帮助输送提供给盟友的援助款,家族从中获取佣金。
欧洲处于政治和军事动荡期间,这类商机就特别多,但能否把握住机会,取决于是否能尽早得到资讯,是否拥有更完善的商业网络。
拿破仑被打倒以后,各国占领军要求法国以附息形式支付占领费用,罗斯柴尔德家族试图介入法国的债券生意,但未能成功。1815年3月,拿破仑从流放地跑回法国,重新组织起一个新政权,欧洲战火再起。为了应付战争开销,各国的财政状况吃紧,罗斯柴尔德家族喜出望外,认为新的商机降临。
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最大一个神话,就是说他们在拿破仑复位后的“滑铁卢战役”中,利用比所有政府提前得知拿破仑战败的信息优势,从股票市场赚取了几千万甚至上亿英镑,成为世界巨富。越往后,故事的情节越来越离谱,甚至说在战场上内森骑着马跟在英军统帅惠灵顿公爵身边。
纳粹时代上映的电影《罗斯柴尔德家族》试图告知人们犹太人如何大搞阴谋诡计,影响欧洲局势和一个国家的前途,对这个情节进一步添油加醋。电影描述战争前夕内森前去贿赂一位法国将军,要求对方背叛拿破仑,设法让惠灵顿公爵获胜。然后内森先在英国散布惠灵顿战败的假消息制造恐慌,人们纷纷抛售英国债券,当价格跌到低谷时内森大量收购债券,等到真实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债券又开始暴涨,内森通过抛售债券获取暴利。
真相与这些“传说”正好相反。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滑铁卢战役之前反而因为风云变幻的形势蒙受了很多损失。拿破仑第一次被流放,他们家族预测法国的对手国家英国和奥地利会迎来牛市,大量购进股票,结果拿破仑一年后突然复辟,导致对手国家因恐慌而股票大跌。
滑铁卢大战之前,英国财政大臣委任内森为代理人,帮助英国政府发行战争债券筹集军费。但是出售国债获得的英镑并不能作为英军和盟军的军费在前线使用,得兑换成欧洲通用的金币。英国看中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融网络,希望他们把这笔巨款兑换成金币输送给前线的惠灵顿公爵。战争时期在前线运送金币要冒极大风险,不过高额佣金让罗斯柴尔德家族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罗斯柴尔德家族根据此前经验,认为与拿破仑的战争将是旷日持久的,战费开支使欧洲对黄金和白银需求会迅猛增长,家族从欧洲各地不遗余力收购贵金属大量屯积,一度使得伦敦的金价暴涨20%多,英镑走弱。这个举措无疑是场豪赌,面临的第一个风险是如果英国没有牵头与拿破仑再度开战,那么黄金白银将会跌价,家族将面临巨额亏损。
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战役一直处于胶着状态,直到姗姗来迟的普鲁士军队加入战场才导致法军战败。内森的确比英国内阁更早得知拿破仑战败消息,但这个对家族来说却是个噩耗,因为战争并没有旷日持久,贵金属将会跌价,家族仍要蒙受重大损失。内森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用手头的黄金白银大量吃进英国国债。几兄弟的顾问都建议,政治局势是否最终敲定得看盟国是否能跟法国签署和平条约,在此之前不宜大规模购买英国国债。
实际上滑铁卢战役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经历了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内森把大笔资金押到英国国债上,而且在胜利消息传遍英国后国债不断上涨,内森仍不为所动,没有抛售。可欧洲大陆的几兄弟相当着急,因为这笔投资导致他们被英国国债套住,资金严重短缺,濒临破产境地,纷纷抱怨内森。
一直挺到第二年夏季,局势逐渐明朗,英国国债不断攀升,上涨了40%之后内森才抛掉手头的债券,不仅弥补了此前损失,几兄弟的资金总量也翻了一番,整个家族事业起死回升,为接下来几十年崛起成为全球性商业和金融帝国奠定了基础。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