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纳树皮与战争
2019/04/05 | 作者 陈祥 | 收藏本文
当西班牙人来到中美洲大陆时,他们发现了治疗“寒热病”的良方,一种苦涩味的树皮。欧洲人当时不了解病情实质是疟疾,这种病早已有之,一直让人束手无策。秘鲁人称这种神树为“金鸡纳”,西班牙人接受了这个发音,并给树皮磨成的粉起名“奎纳”。这种药物很快传到欧洲大陆,经教宗检验有效,在1640年代遵照教宗指示普及这款新药。金鸡纳树只在中美洲地区生长,以当时的技术无法在欧洲扎根,时人尝试多年一直失败。因此,西班牙垄断了金鸡纳树皮,价格自然高昂。
英国人于18世纪末找到了替代品——柳树皮,但大家还是更相信金鸡纳树皮。事实上,柳树皮不能根本上治愈疟疾,只能止痛退热。拿破仑战争爆发,英国舰队加强对大西洋的封锁,西班牙则被法军占领而难以同原先的海外殖民地来往,运输到欧洲的金鸡纳树皮也就越来越少,价格高得越来越离谱。提炼出金鸡纳树皮里的有效成分,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两位法国化学家于1820年从奎纳里提炼出有效成分,一种生物碱,取名“奎宁”或“金鸡纳霜”。此时,拿破仑战争早已结束,被放逐的拿破仑也快在孤岛上度完余生。1850年前后,奎宁开始在欧洲大规模使用。而柳树皮被提炼出乙酰水杨酸,它还有个约定俗成的大名“阿司匹林”。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