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务实与改革之年
2019/03/25 | 周兼明 | 阅读次数:3414 | 收藏本文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无论从国际形势分析,还是从历史节点看,2019年都是关键的一年。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社会与民众更关注的,也是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布局与行动方案。
“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守契约,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政府干的,都应是人民盼的”……社会媒体很快从报告中抽出这些朴实而有分量的句子,在网友中传播。GDP降速、减税降费、就业优先、扩大外资吸引力度等,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GDP增速指标,一直是各界观察中国经济宏观政策、分析中国经济未来的一个参照。与2018年6.5%不同的是,今年的报告给出了一个弹性空间,将GDP增速设定为“6%-6.5%”。从过去的“保8”,再度调低GDP指标,说明政府对GDP增速下滑有了更大的宽容度,这一指标应当说是灵活而务实的,与市场预期也基本吻合。这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减速换挡”“减速增质”,也是期望社会调低对经济目标的预期,渐渐适应一个相对低速发展的社会。
比起过去,2019年国内外局势更为复杂,经济与社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调低经济增长目标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顺应,也是当下实现就业目标的底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第一次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同财政与货币政策并重,放到全局的高度来把握与推进。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措施。随着通缩风险、人工智能普及、房地产周期下行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等情势的发生,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亦随着增加,失业率数据对中国宏观政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就业都会成为宏观政策中最受关注的层面。
民众关心的是就业,企业关心的是减税降费。正如政府报告指出的,“减税降费直击当前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今年承诺的减税降费力度确实比较大,报告要求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这一幅度大大超过了往年。首先降低了增值税率,制造业等行业税率降了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税率降了1个点,同时养老保险单位的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这两项减免规模估计已达万亿元。对于企业,减税降费就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当然减税降费,就意味着政府要过紧日子,所以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将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中央政府已拿出了态度,各地政府也需有过紧日子的打算。
据起草组负责人介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一词出现了105次,为历年之最。“改革”一词的高频率出现,也是在向全社会宣示一种决心,宣告未来政策的导向。中国的改革,从来是与“对外开放”连在一起的。改革就是开放,开放会倒逼改革,开放的红利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奥秘之一。今年的政府报告再度提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布局,提出了“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经过近年国际形势的一些变化,中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稳健地处理国际关系才是实现中国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报告还提出了“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求真务实、力戒浮华,以推动改革发展的成果说话”,“营造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环境”,“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为地方大胆探索提供激励、留足空间”。“两个积极性”提法过去并不多见,可见改革不仅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样需要唤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方的改革积极性,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给民众更大的改革空间,国家治理现代化也需要地方机构的改革紧紧跟进才能真正落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着眼宏观,也处处关注民生细节,体现了本届政府务实的精神。如多次提出要让“小微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提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不能让繁琐证明来回折腾企业和群众”“两年内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等等,件件桩桩事关民生,不仅范围广、层次多,而且承诺的目标数据明确,很接地气。
务实、改革,可以说是今年政府报告的两个关键词,“稳”则是今年的总基调。只要怀着务实之心、改革之心,保持政策定力,报告中的愿景就有望实现,中国社会就可能迎来高质量的发展。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