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一计” 新一轮城市竞争发力营商环境
2019/03/05 | 作者 张弛 | 收藏本文

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成都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这次大会,是成都市将今年确立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之后的落实举措。
2019年2月11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市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
不过,将首个重要行动锁定在“营商环境”上的,还不止成都。上海、广东两个中国前沿之地,同样将目光聚焦于“营商环境”。就在同一天,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现在有的企业家和专家说要准备“过冬”,上海要率先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优化营商环境就是点燃这把“火”不可或缺的重要“燃料”。
还是同一天,广东省长马兴瑞到企业走访调研,强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隔千里的三地,聚焦同一关键词,或许并不是巧合。
大城崛起,棋至中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其市场主体的成长发育和全球竞争力提升,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寻求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营商环境,是每个中国城市都需要进一步完成的课题,无论是先发城市上海,还是追赶势头正旺的成都。
开年“动员令”
春节后开工首日,成都立即召开动员大会,把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摆在了今年“头号工程”的重要位置。会上,包括成都多个市级部门和区县在内的17个单位主要负责人轮流表态发言,重视有加。
此次会议,成都还下发了《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动方案》及配套行动计划(讨论稿),邀请各方建言献策。这套被成都统称为营商环境“1+10”文件的“大礼包”,涉及资源市场准入、服务效率、要素配置、市场监管、权益保护等涉企事项的方方面面。
成都期望,用政策的创新突破,推动营商环境再上一步。成都提出,打造与经济体量相当的营商环境,在世界银行年度营商环境报告中,能够“跻身前四十”的行列。这一目标与芬兰(GDP与成都相当)的世界排名相一致。
以“国际化”为名,成都追赶的决心十分坚定。对比国际国内营商环境先进城市,找差距、找问题,几乎是每个发言嘉宾的“开场白”,而整场会议中,上海、深圳、香港、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城市被反复提及。
当然,“对标”不只是为了调整发展思路,更是为了解决问题、找到发展之机。成都开诚布公地指出,在包括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信贷便利度、用能用地等资源运用便利度上,成都与国际先进标准仍存在差距。而弥合这些差距,将是成都营商环境提升的关键所在。
聚焦五大战略目标
不同于需要经年累月之功的GDP等经济指标,实现赶超需要一步一步爬坡上坎;营商环境是城市能够更快拿出手、并以此吸引企业的因素,因为改善营商环境,更需要的是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定力。
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透露,围绕国际化营商环境,成都市将致力于打造创新创业、政务服务、产业服务、内陆开放和法治服务五大环境。
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全链条,持续提升全球人才及各类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国际重要创新成果转移和转化能力,营造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优良环境。
全面对标国际国内先行标准,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按国际规则行事、按国际标准服务,推动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提挡升级,着力优化政务服务优良环境。
坚持以要素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减要件、简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高企业获取生产要素的效率,打造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服务优良环境。
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打造内陆开放优良环境。
深化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借鉴国际经验,适应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产权保护政策框架,构建适应企业健康成长的国际化权利保护优良环境。
三个方向重点发力
成都要求,聚焦“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三个维度,着力破解企业反映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让“投资西部、首选成都”的共识逐渐升级为“投资中国、看好成都”的共识。
至于具体实施,在《行动方案》中均有体现。以“法治化”为例,杨羽透露,《行动方案》将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比如,出台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行为清单,完善政商网络互动平台,建立领导干部常态化听取意见制度,创新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完善企业家荣誉制度。
成都倡导,坚持审慎包容、柔性执法,高标准建立以提高企业安全感为导向的合法权益保护制度,让每位企业家投资成都能够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实事求是地对待企业,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这是我们党的优良品质”,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说,“攻坚克难是担当,实事求是也是一种担当”。
成都市相关负责人强调,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根本在于筑巢引凤,以环境竞争力大力引进高质量项目、促进有效投资、集聚转型动能。要坚决摒弃以低门槛、低成本、低地价为手段的竞争方式,以协同融合的产业生态、加速形成的创新势能集聚资源要素,加快营造对全球高端要素的持久吸引力。要深化跨国公司精准招引,全力争取六类500强企业到蓉布局,推动“根在成都”企业跨越发展,尽快实现成都企业世界500强“零的突破”。
剑指“国际化”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是城市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产业转移、要素价格均等、经营成本趋同的大背景下,营商环境的好坏,将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纵观全球,连续获评“全球最佳城市”的伦敦,在市场化资源配置和快速流通的资本市场方面,有明显比较优势;东京,是高度便利化的城市代表,其简便的行政手续、高效的电子政务、人性化的容缺办理机制,吸引着大型企业向东京聚集;新加坡,则是高度法制化的代表,汇聚一切资源,成为开发未来领先解决方案的摇篮。
国内也不乏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深圳强化放权改革、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上海将2018年作为营商环境改革年,“店小二精神”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座右铭”。
成都,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中国新一线城市的代表,对营商环境建设也有独立的思考和更高的要求。城市发展,终归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走向现代、区域走向全球。企业的竞争力,才是城市的竞争力,只有环境好了,企业才能做好,产业才能做大,城市能级才能提升。
因此,2019年伊始,成都便确定了“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的工作主题。而蓉沪粤三地都将目标聚焦营商环境,或许并不是巧合。这意味着中国城市正在发力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也正在宣示以更高水平开放走向世界。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