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贵离婚事件 背后的危机
亚马逊CEO贝索斯婚变
2019/02/15 | 作者 俞耕耘 | 收藏本文
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杰夫·贝索斯,近日在其推特上宣布结束25年的婚姻。关于这场婚变,媒体始终围绕“史上最贵分手费”做文章,感叹麦肯齐的好运气。这一“官宣”事件,之所以备受关注,迅速登上热搜,无非集中在几大看点上:世界首富离婚、巨额财产分割、富豪重排位次等。外媒的报道,关注的往往也是数字,如“贝索斯资产达1368亿美元,亚马逊市值达8100亿,均位列世界第一。麦肯齐或将有权接管贝索斯在亚马逊的一半资产,可分得660亿美元。这是世上最贵的离婚事件,也是世上最富有的女人。”然而,这起世上最贵的离婚事件背后,并非只有众人关注的天价财产分割那么简单……
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与共同生活25年的妻子麦肯齐。
她:多面角色与万能人妻
麦肯齐,一个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华尔街工作的才女,毅然辞职陪着贝索斯创业,需要多大勇气?从早期的网上书店发展为如今的“万有商店”(Everything Store),麦肯齐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婚后二人共同创业,离婚平分财产,这没毛病——她不是中彩票,也没捡大漏。
1993年,23岁的麦肯齐与贝索斯结婚。从恋爱时长(6个月)和结婚年龄看,麦肯齐的笃定和主动,都让人叹服她的眼光。很少有夫妻能破釜沉舟,双双辞职,另起炉灶。因为既没稳定后方,也没退路,就像没系安全绳的徒手攀岩。
两人辞职后去了西雅图生活,在那里,贝索斯创立了亚马逊。麦肯齐不仅全力支持丈夫,自己也成为亚马逊的员工。正如她还是作家,创作小说,贝索斯也是她最忠实读者一样。你会发现,夫妻二人总是致力于建立更全面的双向互动,参与和共创成为他们的关键词。
亚马逊早期艰苦创业的经历,是夫妻共同的生活记忆。她就坐在那里看着贝索斯写商业计划。在改装车库里、地下室的工具间、充满烤肉味的办公室、圣诞期间繁忙的配送中心,总有他们一起工作的场景。为了最大限度节省成本,很难想象,会议室的办公桌都由门板改装。“生活并不是你过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下了多少日子。”麦肯齐的点滴回忆,充满情感温度和场景细节。她也见证了贝索斯从原来一个瘦弱书生变成了如今光头壮硕的肌肉男。
在25年的婚姻生活中,她还生了三个孩子,领养了一个小孩,亚马逊可以算她的“第五个孩子”。她在工作和家庭间腾挪奔走,在琐事里干出大事业,还保持了一个女作家的创作热情。务实、能干、有才华,事必躬亲好贤妻,她对贝索斯的维护,对亚马逊的倾注,只有爱的驱动,才能做到如此热忱专注。她对孩子,也是春风化雨,深知自己低调朴素,才会引导孩子的正确观念。一身牛仔裤、皮夹克,不炫耀、不显摆,品性不被贫富改变,人格才有持久的独立自由。
在生活的缝隙里,麦肯齐依旧保持对写作的执着。她让人联想到伍尔夫所言,女性想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写作,多么不易。这当然不是说没有房间,而是说女性要具备创作的空间、闲暇和心境多么难得。通常,麦肯齐只有两段时间写作:一是在孩子们早上起床前,二是等孩子们走进学校上课时。
事实也证明,麦肯齐不只是勤奋,还很有天赋。她成了托尼·莫瑞森——这位诺奖大师的爱徒。在35岁时,她完成处女作《卢瑟·奥布莱特的测试》。2013年,她出版了第二本作品《陷阱》。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也像她对自身生活的预见,一语成谶。前者讲了一个在原生家庭受到创伤的男主人公,在自己有了家庭后,如履薄冰,处处为孩子考虑,却不懂爱的表达,心思忧虑过重。后者则写了人物逃离、摆脱生活陷阱的竭尽全力。两部作品都有一种隐忧焦灼,仿佛她知道自己的症结,终有一天要离婚似的。
麦肯齐和贝索斯的婚姻佳话,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长期互撒“狗粮”,大秀恩爱所得的“印象分”。他曾说,为妻子洗盘子是他做过最性感的事。这种表述很能触动女人芳心——浪漫的日常化,劳动的性感。在一次化装舞会上,贝索斯曾扮演仆人,手持托盘,与妻子起舞。甚至,就在声明前8个月的一场商业论坛中,贝索斯也不忘在严肃话题里“广告植入”,拿妻子打镲,显示恩爱。
麦肯齐对丈夫的回应,更是表述坚决,爱得彻底。她把嫁给贝索斯看作“中了什么大奖”。她自言“我开明的父母,坚信教育的力量,并且从来不怀疑我能成为一个作家,是我有一个自己深爱的伴侣,这些东西才定义了我,让我成为现在的样子。”贝索斯对麦肯齐的分量,在于“定义”。这个字眼背后,是决定、塑造和“成其所是”的力量。
事实上,这也确是白手起家,相互成就的爱与感激,是情感的“自然外溢”。
他:理性计算与非理性的“不可控”
人们对贝索斯的印象,则很大程度来源于《一网打尽:贝索斯与亚马逊时代》这部传记。在书中,贝索斯呈现了近乎两极化与悖谬性的人格。他的多重、矛盾与拧巴显露无遗。他极端固执自信,策略的摇摆与对倒,完全基于他的判断布局。草创亚马逊宏图时,他谨小慎微,在保守中缓慢推进。
在1998年金融风暴席卷,大批互联网公司受到冲击的形势下,他反而走上大胆突进的扩张之路:加大投资,放眼长远,不在意短期的盈利效益。其实,贝索斯的决策明显有非常态的逆向性,凸显出他是一个“有自己节奏”的领导者。不被常人理解、不可捉摸,本来就是杰出与平庸的分野。在媒体的报道和员工的描述中,贝索斯依旧是断裂的、很难被总体性概括。
他的人格里兼具狮子的雄心、兔子的谨慎。你会看到这些评价:“谦逊得让人没有戒心”(《财富》);“一位天生的好人”(《福布斯》)。他可以在公众前呈现亲和,富于幽默,深具魅力。另一方面,他也是狂人,严苛冷淡而寡情。如果放在中国古代,贝索斯一定是法家人物,只有商鞅、吴起与李斯这类不讲情面、理性寡恩的人,才能做出杀伐决断的大事。
《一网打尽》里有员工们的吐槽,其实也能侧面说明贝索斯婚姻危机的症候——工具理性的深刻影响。“他们认为贝索斯将其作为可消耗的资源对待,从不考虑他们的贡献。而这一点又让他能够冷漠地分配资本和人力,作出超级理性的商业决策。”传记中,贝索斯总有一些阴郁气质,独自研判计划意图,野心勃勃,又谨言慎行。甚至,亚马逊的管理模式一经曝出,就饱受争议。管理层发动员工相互检举揭发,评价打分,刺激竞争。这让人不免联想到,酷吏政治与东厂监控。
然而,谁能说这就是商场思维,不会影响婚姻生活?其实,工具理性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知无觉的。家庭生活中,除了利益、责任和义务这些理性可计算、可控制的定量外,还有更多不可控因素,如:欲望、情绪和激情。在整个离婚事件中,贝索斯身上也有非理性、不能自已的状态。
正如美国多家娱乐媒体爆料,在婚变背后,是他可能出轨的丑闻。贝索斯一直在幽会福克斯电视节目“Good Day LA”的前主持人桑切斯。他们已约会八个月,不仅多次幽会,还乘私人飞机一起度假。无论爆料的真实性与否,都说明贝索斯的谨慎和理性总有漏洞,他在婚姻生活里,总有失检。甚至,离婚声明是否为了在“被坐实”前,体面收场,也未可知。
贝索斯与桑切斯共同出席“海上曼彻斯特”假日派对。
他和她:“合作”并非婚姻优解
贝索斯夫妇的声明,温和友善,不乏深情,他们使用了这样的措辞:“经过长时间爱的探索和试着分居,我们现已决定离婚,将来还是朋友”。“我们感到非常幸运,能找到彼此,并对婚内每一年的生活深表感激。如果早知道我们会在25年后分手,我们还会再做一次。作为一对夫妻,我们曾在一起过着美好的生活;作为父母、朋友、企业和一些项目的合作伙伴,以及作为追求冒险的人,我们也看到了美好的未来。虽然标签可能不同,但我们仍是一个家庭,仍将是好友。”如果揣摩一下,你会发现这对夫妻对婚姻的描述,关键词总落脚在“合作”上面。
合作这个意涵对婚姻是否重要?当然尤为重要。但婚姻维系可不能只谈合作,两性关系也不能只用商业化思维概括处理。因为,合作伙伴总要有前提,那就是双方“势均力敌”,有利益可交换,有目标可追求、可达成才行。它欠缺的要素恰恰是扶助,一旦出现危机,合作关系首要考虑的是规避、放弃并及时止损。
然而,婚姻里的双方总有一时的强弱顺逆与成败,它的本质有超越合作的层面——即使没有利益,出于情义也要求同舟共济。倘若遇到风险就做切割,那属于太爱惜羽毛,必然不得长久。
贝索斯多次在公开场合中赞赏妻子,但人们发现这里有很大的问题,他对伴侣的理想期待是“棋逢对手”。在早年接受采访时,他描述心目中的妻子应该是“足智多谋的女人”,并自言“人生苦短,和不够聪明的人约会是浪费时间”。
这样人们就能觉察贝索斯夫妇的潜藏问题:当他们已实现所有合作,有了四个孩子(身体层面),有了第五个孩子“亚马逊”(事业层面),已成全球首富(价值层面)后,必然会出现一种空虚:还有什么可合作?
如果按这种逻辑看,没有更高的合作意向,共同生活是否还具有必要性?这也暗合了贝索斯的评价:他们二人都“追求冒险”。麦肯齐在接受访谈时也说:“没有什么比陪伴你的爱侣踏上冒险之旅更棒的事了。”没有挑战目标,就像已经打完通关的游戏,平淡是生活的大敌。
贝索斯现年54岁,妻子麦肯齐48岁。这是否算人到中年的婚变?激情褪尽变为亲情,对普通人来说就是现实。然而,这对夫妇的冒险型人格,注定不安于现状,不会买这个账。
回看这段曾令人艳羡的完美结合,满足了世人对婚姻的所有期待。为何完美?因为他们“势均力敌”,用俗话讲,就是各方面都很“般配”,很“搭对”。他们作为校友,在教育背景上相同,没什么学历歧视,也没什么“相亲鄙视链”。学妹晋级成妻子,学长终于做丈夫。甚至,麦肯齐当年倒追贝索斯,“迷妹”欣赏男生的小眼神,也是影视作品编剧最迷恋的情结。
婚后共同创业,本身又是励志故事,生活低调简朴,更能赢得大众好感。就像一线明星,不耍大牌,戏品人品双在线一样。贝索斯以销售图书起家,妻子正好是位作家。两人在文化追求上也成了榫卯。贝索斯的婚姻,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郎才女貌”。那种郎才女貌的匹配,不过是表象。男性的才能、财富在岁月中得到累积,女性的美貌在时间流逝中消耗递减。郎才女貌有个看似资源平衡的起点,但走到后半程,却越来越失衡。这也正是很多豪门不断婚变、老夫少妻的原因:他们根本不在乎失衡,他们可以不断“置换资源”,重新找新的平衡起点。
麦肯齐显然是另一种格局,在她看来,与其嫁给富豪,不如自己成全创造一个富豪。在本质上,她与贝索斯高度趋同,甚至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女贝索斯”。适度的共同性,那叫有情感基础、物质基础,能实现精神交流。但高度趋同,则会走向反面:婚姻中缺少差异性,缺乏对比感(强弱、节奏和落差);家庭生活与公共生活势均力敌,丈夫只会觉得和另一个自己长期生存。夫妻精神上同行,不等于要在所有领域都“同路”。换言之,麦肯齐对贝索斯的介入感和参与度显得过高。在长久的共同创业与生活后,其实很难自如切换模式、转换角色,混淆公私身份界限,在身份认知上陷入焦虑,就成了最大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贝索斯对婚姻的期待是“分段函数式”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内,夫妻关系要适应各种目标实现。如在初期创业时,妻子是合伙人、是谋士幕僚、是坚定追随者;在事业起步后,照顾家庭,抚育孩子时,妻子是母亲、助手与后援力量。
在事业走向顶峰,成为首富之后呢?贝索斯对麦肯齐的期待又是什么?是否还需要与妻子一起“守成”,就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他或许不再需要强有力的合作伙伴。然而,麦肯齐在这种历练中,早已成为女性强者。在她的过往经验里,缺乏示弱的因子,功成弗居而身退,自然很难做到。正所谓中国古代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同患难易,共享乐难;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原因在于,艰苦困厄总会搁置掩盖矛盾,成功安乐才真正考验情感,因为它暴露并放大弱点。
然而,婚姻状态又千差万别,你总会发现特例,一些难以理解的讶异。正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稳定总有条件,变动才是常态。你要找一千个理由才能结婚,而一个原因就足以让婚姻土崩瓦解。在笔者看来,世上最贵离婚事件带来的震动,源于认知层面。一种无解性(看似无疾而终的婚姻),一种不计代价的决绝(宁可股价下跌,财富被“平分秋色”),让人们反思,那些维系婚姻的基石到底还能发挥多少权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