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越开放, 越有助于解决投资争端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
2019/01/05 | 么思齐(发自比利时布鲁塞尔) | 收藏本文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祭出单边主义大旗以来,欧盟作为一体化和多边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带头铺路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欧开启并肩作战模式,联合其他WTO成员国发起两份改革提案,试图解决其现存问题,以期改变美国的决定。
2018年年末,主管欧盟就业、经济增长和投资等事务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Jyrki Kataine)在欧盟总部接受《凤凰周刊》等媒体的专访时,表达了对未来欧中合作的期许,希望中国在市场准入方面与欧方“公平对等”,并呼吁双方为推进WTO的现代化改革而努力。
中美贸易战暂时“休战”之际,中欧再度审视和打量彼此,试图在全球变局之中寻找一些安慰,并认真提出双方亟待解决的问题。
消除贸易谈判障碍的核心
过去几年中,中欧受益于双方巨大的市场和经贸往来,但由于市场准入程度不平衡,不满和抱怨也应运而生。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中欧贸易和投资势头良好,双方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169.2亿美元,欧盟保持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则继续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但法国等欧盟国家认为,其对华贸易逆差太大。据欧盟统计局数据,去年上半年欧盟27国与中国货物进出口额为3399.6亿美元,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为984.9亿美元。
中国近五年来在欧洲掀起“席卷式”收购,2016年美的公司以53亿美元收购了德国著名的机器人公司库卡;中国在葡萄牙的收购场面更为壮大,从能源到交通等领域投资约120亿欧元,国家电网、中兴、华为、复星集团、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一大批中资企业成功在葡萄牙投资兴业;意大利也成为重要“战场”,自2014年以来,中国投资者收购了轮胎制造商倍耐力和足球俱乐部AC米兰,并在意大利多个港口投入巨资,还入股了能源公司埃尼集团和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等。
相形之下,欧盟在中国的投资并未呈现对等增长,中欧相互投资的不平衡让欧盟怨声载道,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投资井喷式增长让欧盟愈发警惕。
一个多月前,酝酿近两年的外国投资审查机制经欧盟议会敲定,旨在从国家安全角度对外来投资进行审查,高科技领域投资成为重点审查对象,这一举措被解读为“防范中国”。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陆克在《金融时报》撰文称,如果中美经济摩擦继续下去,中国可能会越来越需要欧洲,这个时候欧洲应保护其成员国的主权和工业独立,而不是继续保持在投资程序上无差别对待。
对此,卡泰宁承认,欧中之间有非常好的政治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经济实力一直在增强,社会一直在发展,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承担与之相匹配的责任,这也是为何如今欧中之间的经济议程与此前有所不同。”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美国并购数量同比下跌近四成,但在欧洲的并购金额同比上涨40%。在欧盟看来,这背后源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让中国企业以较低利息获得国内银行的大额贷款。
卡泰宁认为,中国有补贴的产品进入市场会导致不公平,并迫切期待和中国就该问题进行沟通。“谁也不该吃亏。”他说,“欧盟不能接受非市场驱动的价格,也不能接受产能过剩导致的倾销。我多次听说,中国许诺跨国投资银行更多进入到中国市场,但现实是,外国银行很难通过中国设立的所有规定。欧盟赞同中国倡导的自由开放的贸易路线,但需要看到具体的行动。”
当前中美贸易战正值90天“停火”的关键时期,卡泰宁认为,中国投资市场的开放程度或将成为消除中美贸易谈判障碍的核心。“中国市场越开放,越有助于解决潜在的投资争端,否则很难达成任何协议。中国多次重申会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证明你们是认真的。”
对“一带一路”持务实态度
2018年9月,欧盟发布连接欧洲和亚洲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希望促进欧亚大陆之间的投资与贸易,但欧盟强调“欧洲模式”将格外重视规则、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开透明的投资环境等,该战略一度被视作抗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产物。
卡泰宁否认这一说法,强调说欧盟欢迎“一带一路”倡议,对其持非常务实的态度,“任何加强双方联通的投资都是有益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还包括中小企业的投资等”。
但他强调,“一带一路”项目在经济和环境上应是可持续的,如果是可持续的,欧盟非常欢迎能够带来积极影响、并能加强联通的“一带一路”倡议。
由于中国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和行动速度让很多欧洲人感慨望其项背,对他们来说,中国既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也是令其感到威胁的竞争对手。来自荷兰的欧亚关系专家Maaike Okano-Heijmans表示,“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软肋还是资金,欧盟的挑战是如何让其战略切实成为那些国家的选择。“这需要很多、很多钱。但没有谁能比中国更有钱。”
对于欧盟高度开放的一体化市场来说,公平的竞争环境是重中之重。然而,中欧在市场准入上不公平对等、中国的人权问题和社会信用体系危机引发欧盟的担忧。卡泰宁称,这些担忧不仅基于西方的价值观,而是全球的价值观。但他强调,“我列举出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不赞赏双方的合作。相反,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WTO改革,中欧如何合作
美国不断在WTO上诉机构法官任期届满或离任时阻挠接替者任命,使得七位上诉机构法官席位只剩三位,已达到做出裁决所要求的人数下限,一步步将WTO拖入深渊。如不能尽快完成接替任命,届时将只剩下一位成员,WTO将面临瘫痪的局面。
最近在WTO总理事会上,中欧和其他WTO成员发表联合声明,敦促任命WTO上诉机构成员。此前递交的两项提案为即将离任的上诉机构成员的过渡规则提供了适当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了上诉机构的独立性,使其选择过程能够自动被启动。但这一切统统遭到美国的拒绝。特朗普政府称,改革建议无法解决美国的问题,提案仅仅有利于印度、中国和欧盟,于美国无益。
在美国不顾欧盟立场在单边主义的路上高歌猛进之时,欧美关系也受到打击,尤其在贸易层面,美国一直抱怨对欧贸易赤字,尽管美国在服务贸易上对欧盟是顺差。在欧盟看来,单纯只计算顺差和逆差的思考方式已然过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生产力和质量,现在需要的是全球价值链。而当特朗普退出巴黎协议、伊朗核协议时,欧盟千方百计劝阻却无济于事,目前通过推进WTO改革而影响美国的计划也是前路漫漫。
但除此之外似乎别无选择。在卡泰宁看来,中欧若想共同推动WTO改革,首先还是要说服美国,不要继续以阻挠启动遴选程序作为交换条件;其次,要诚实面对贸易中的结构性问题,比如产能过剩、强制技术转让、政府对企业的影响等,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反对自由贸易的声音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全球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不容易,但如果不解决,多边贸易架构将处于危险之中。”
2018年11月30日,中欧在WTO框架下解决了针对禽肉关税配额的纠纷,双方签署一项新的协议,欧盟同意对中国禽肉产品开放新的关税配额,包括6600吨鸭肉国别配额和5000吨鸡肉全球配额,预计于2019年一季度前后实施。为了满足对欧出口要求,中国禽肉产业近年来累计投入了28亿元,开放新配额将使中国禽肉配额从目前的百余吨增长到万余吨。
在推进WTO改革遇阻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幸运的是,大多数国家还是支持多边主义的。”卡泰宁在采访最后表达了积极的态度,“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想要维护多边主义就意味着要保持WTO组织的更新,否则不再会有人相信多边主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