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用点菜终止歧视”运动背后
让一盘青菜引发的误解消除
2019/01/05 | 杨素 | 收藏本文

在台湾的餐厅用餐,不管快炒店或火锅店,时不时会听到老板和客人大声问到:“青菜想吃大陆妹、A菜还是空心菜?”时常让许多本地来的旅客满头雾水,怎么“大陆妹”又和青菜扯上关系?到底是好是坏?是褒是贬?
原来,台湾人口中的“大陆妹”就是内地常见的生菜,这种青菜虽以口感爽脆、颜色幼嫩鲜绿取胜,但平价蔬菜冠上“大陆妹”之称,难免让人抱有几分轻贱、歧视的意味,所以许许多多陆籍配偶、大陆新娘早就对这个词相当感冒,多次要求台湾当局修改纠正。
例如有陆籍配偶就指责,在台湾,“大陆妹”这个名字和特殊行业往往存在关联性,变成日常生活的菜名,让人感受到心理的阴暗面。更有人质疑,价格低廉的“大陆妹”会让台湾人把大陆女性和“廉价”联想到一起,更是对陆配的不尊重。因此许多陆配陆续串联到台湾农政单位脸书上发声,要求改正这个错误。
其实不光陆配,许多台湾教授与台湾高校生、在台陆生,也觉得这个名词虽然有其时空背景,但叫来叫去实在对人不够尊重,太过轻率,根本是“污名化的典型范例”。台北艺术大学学生曾品璇更曾发起“用点菜终止歧视”运动,希望尽早透过蔬菜的品项正名,结束这项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与污名化联想。
台湾学生曾品璇为更名“大陆妹”所做的宣传DM单。
原本这项诉求在台湾并没有获得多大重视,民进党政府更无视这些团体的殷切期盼,网络上更是说风凉话居多。但就在“九合一”选举过后,抱持“独台锁台”政策的民进党政府全面溃败后,突然官方立场出现转弯,正面看待更名要求,并在农政单位脸书上抛出将“大陆妹”更改为“福山莴苣”的诉求,也通令所有蔬菜贩售通路、餐厅、小吃店等应配合修改菜单标示,不要再使用“大陆妹”一词。时机的巧合,也颇令人玩味。
“大陆妹”之称的源起
在台湾,无论小吃摊或火锅店,口感滑顺、鲜嫩脆甜的“大陆妹”都是必备菜品,或川烫、清炒,或加入火锅平衡肉类的油腻感,都深受民众喜爱。尤其这种青菜不只美味,更饱含丰富的纤维质、维生素A、维生素C、多酚类,所以有很强的抗氧化、抗发炎作用,也算是种吃了有益健康的天然食品。
其实,这款由大陆引进的青菜,学名为Lactuca sativa Linn,属于经过改良的半结球莴苣、嫩叶莴苣,为菊科莴苣属的莴苣家族成员之一。盛产时期价格便宜,约2000年前后由农民私下从大陆引进台湾云林县二崙、西螺地区栽种。
由于“大陆妹”一年四季皆可生产,生长期只要40天左右,叶子耐候性强、光的撷取率高,容易种植,在市场上,叶片翠绿卖相佳、吃起来香甜脆嫩,可汆烫、煮火锅,因此特别受消费者喜爱,一下就在批发市场交易上异军突起,在台湾南部更是相当普遍的家庭蔬菜。如今也已是台湾市场交易量最大的莴苣类作物。
就整个莴苣家族来看,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种类很多,有萝蔓类、可以包鸽松、虾松的结球莴苣,台湾地区俗称“西生菜”,是生菜沙拉的主要原料;也有较为贱价、不结球的“莴仔菜”,台语读音颇类似“A仔菜”,或简称A菜、鹅菜,在台湾岛栽种分布很广,也就是所谓的“本岛莴苣”。
如果到过台湾旅游或长期居住,对A菜这种绿色蔬菜当不会太陌生,大多以清炒或川烫食用。只是因为台湾各地台语发音各有不同,所以也有地方称这种莴苣类蔬菜为“Me仔菜”、“妹仔菜”。
由于俗称“大陆妹”的这款青菜初来乍到,许多贩售业者与消费者均不知其名,只知是种在北京吃涮羊肉时相当受欢迎的配菜,由于外形较类似A菜、妹仔菜,因此摊贩干脆取名“大陆妹”,并迅速成为主流菜品。台北农产运销公司果菜交易市场的正式品名则为“油麦筒蒿”、“麦仔菜”、“油麦菜”,都是与妹仔菜的台语谐音有关。不过“油麦菜”之称,在港澳反而指的是本岛莴苣的A菜。
被指带有负能量的词汇
当然,光是“大陆妹”这个词,说没有任何歧视意味实在说不过去。
有意思的是,所谓“大陆妹”并非台湾原生的一种称呼,而是从香港隔海传来。原本,大陆妹单纯指称从中国大陆到港的年轻女子,没有太多引申意涵。但从1970年代开始,因许多大陆女子以偷渡或假结婚方式赴港讨生活,甚至有性工作者也常打着“大陆妹”名号揽客,这个词汇因而在香港迅速地负面化。
紧跟着,上世纪80年代,香港影视文化在台大举流行,时常在戏剧与新闻报导中出现的“大陆妹”一词也慢慢地成为台湾流行语之一,加上两岸民间交流迅速升温,此间新闻报道常用“大陆妹”来指涉非法来台卖淫的大陆女子,因此这个词汇的确存在一定贬意。
台湾有学生团体发起“大陆妹”更名行动,以避免该词所隐含的歧视与贬义色彩。
当初蔬菜摊商之所以采用“大陆妹”这个称呼,固然是因为台湾中南部民众对这种莴苣并不熟悉,只知道这款新品种的莴苣类作物跟“妹仔菜”、“A菜”颇为类似,所以为辨认特征,直接称为“大陆妹仔菜”,甚或简称“大陆妹”,才逐渐成为一种通俗菜名。
但从实际流传的过程分析,“大陆妹”之所以朗朗上口,也不能排除系因当时台湾当局多次实施全岛扫黄,捉获不少偷渡来台淘金的“大陆妹‘,因此藉此隐喻这款由农民私下从大陆引进的蔬菜,身份如同偷渡来台淘金的大陆妹一样。甚至,还存在叶面摸起来”幼绵绵’、新鲜滑润,如同年轻貌美的“大陆妹”皮肤触感般柔嫩的影射与性暗示。
尤其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两岸通婚、通商、依亲等民间交流互动突飞猛进,来台定居的陆籍女性配偶数量逐年快速增加,蔚为风潮,更使“大陆妹”称号在这个时空背景下不胫而走,很快成为一种相约成俗的称呼。如同这款蔬菜一般,各种轻视、歧视的预设在名词一次次地被人群说出口后,积非成是地固定下来。跟有人辩解的所谓“与台语发音相近、并无贬意”的说法,实在有不少差距。
歧不歧视 被歧视者说了算
对于正名行动,有不少人宣称“大陆妹”之名来自形容中国大陆的“妹仔菜”,只是因巧合而得名,所以也否认有什么歧视发生,甚至反对为“大陆妹”正名,认为更名是台湾农政单位吃饱太闲、做虚功,太敏感、想太多,“高丽菜也要来正名一下吗?”一些网民反驳称。
的确,台湾民间已广泛用“大陆妹”称呼大陆籍女性,也有司法判例认为并不存在明显贬意。不过还是有学者指出,用某种符号为他者命名,这个过程其实本来就充满由上对下的权力宰制关系。
所以无论其遣词用句的根源如何,既然“大陆妹”多泛指非正规渠道来台的大陆女子,显然这个词对许多大陆女性不够尊重。况且,不管有无歧视恶意,只要被指涉的对象觉得羞辱而不舒服,就有彻底检讨的必要。
例如有不少陆配就抱怨,刚开始在菜市场听到有人叫唤“大陆妹”,还以为是在叫她;接下来看到“大陆妹20块钱一斤”等招牌,或听到菜贩说“大陆妹多少钱”都让人觉得相当不舒服、不受尊重。所以陆配们才开始抗议,不再隐忍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歧视与不当称呼。
也因此,正如“用点菜终止歧视”运动诉求者所说,日常生活很多习惯其实很容易变成伤害,更从一般餐厅里的点菜强化了歧视,让使用语言的人成为加深歧视的加害者。现在既然了解这个用语对很多人来说听起来就不舒服,社会各界更应好好反思菜名的更改,改变自身语言习惯,思考背后意义,同时离开隐形的歧视。
事实上,两岸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交流无限紧密却又同中有异,透过网络不断放大,一些无意中广泛使用的词汇潜移默化了许多族群化与性别化的负面观感,也的确制造许多不必要的误解与敌意。
除开“大陆妹”之外,不时也有人以“426(死阿陆)”来刻意贬低大陆网友或支持两岸互动的蓝营支持者;至于一些大陆网民常笑称台湾人是“湾湾”、“娘炮”,讽刺台湾人会装或不真诚,听起来也让人感到不太顺耳,无形中让两岸间的情感距离被拉远了。
或许,在用词遣字上更精准、更有同理心一点,消除潜在歧视,才会让两岸关系更好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应该还给青菜正确名称,至于“大陆妹”这个轻蔑的称呼,还是让它留在过去吧。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