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片遭遇寒冰期
国内一线大导集体缺席
2018/12/25 | 作者 萧遊 | 收藏本文

时至年末,本应硝烟四起、枭雄鏖战的电影市场却显得异常冷清,早年间电影院里观众摩肩擦踵等着看贺岁片的沸腾景象已不复存在,这一片造梦的岛屿突然之间像被世人遗忘了。
贺岁档电影犹如一场大师级的年终总决赛,擂台上的输赢无形中决定着谁才是真正的中国影坛霸主。在这场巅峰之战上,张艺谋、姜文、冯小刚、徐克、周星驰、成龙都曾经笑傲一方,展现浑厚的内力,贺岁档电影也一度成为了票房产值最高的王牌档期。然而,今年的贺岁档,重量级的作品缺席,大导们也不见了踪迹。虽然《无名之辈》这一中小成本国产片成为了一匹“黑马”,为贺岁档保留了一丝尊严,但是,仅仅一部作品并不能挽回贺岁档急速沉沦的态势。贺岁档正在从显赫变得“无名”,从繁荣走向凋敝。
像世间所有的兴衰成败一样,贺岁档的拐点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有踪可寻的。在它的繁盛时期已经隐藏着忧患,而它今日的冷清,何尝不是在孕育另一个流转的起点?
催生泡沫
说起贺岁档,不能不提导演冯小刚以及相继在历史中出场的影坛“风流人物”。这要追溯到1997年,内地几位电影发行圈的大佬效仿香港电影辞旧迎新的传统,试图创立自己的贺岁品牌,他们在众多剧本中进行挑选,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被选中,于是便有了贺岁片的开山之作。
《甲方乙方》剧照
成本400万元的《甲方乙方》一炮而红,仅在北京的票房就高达1150万元,全国票房则 高达3600万元。接下来,冯氏贺岁乘胜追击,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让年末看冯氏喜剧成为一件“乐事”。
2000年,张艺谋凭借影片《幸福时光》在贺岁档小试牛刀。从2002年,张艺谋与张伟平这对黄金组合开始在贺岁档发力,张伟平极尽其造势才能,饥饿营销法让媒体和观众趋之若鹜,而张艺谋则在银幕上尽情挥洒其唯美的视觉艺术。2002年12月14日,张艺谋《英雄》的上映彻底宣告商业大片时代的来临,2.5亿的票房成绩让投资人和电影人发现,贺岁档不只是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的欢乐祥和之地,更是一座潜力无限大的金矿,这里不仅承载艺术,也能成就野心。于是,中国电影圈的众多才子佳人开始在这里展开冒险征途,尤以冯小刚、张艺谋、姜文、陈凯歌对贺岁档最为青睐。
成名之后的贺岁档,一切都开始膨胀。冯小刚的喜剧走上大制作的路线,从温情幽默变得针砭时弊;张艺谋的大片创作更是在张伟平巨大的吆喝声中欲罢不能,《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影片都是票房火爆、质疑不断,却让贺岁档成为独特的、板砖与票房齐飞的文化景观。岁末去看张艺谋的大片成为人们“刷存在感”的潮流。贺岁档开始变得癫狂。
在辉煌时期,贺岁档占据了全年票房三分之一的江山,电影人如同武林群雄发现了藏宝图,蜂拥而上。回看很多年贺岁档的媒体报道,都是电影院因为片子太多而“痛并快乐着”,惨烈程度逐年升级。
由盛转衰
2012年,贺岁档迎来顶峰时刻。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11月22日上映;11月29日,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和陆川的《王的盛宴》同时出场;12月18日,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现身。在几部大片瓜分贺岁档之余,小片也纷纷挤入其中。当年,共有60多部影片争抢这块票房“大蛋糕”。
就在去年,贺岁档的效应也依然存在,2017年12月15日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再次成功碾压陈凯歌的《妖猫传》,以14.23亿元的票房成绩笑傲贺岁档。而12月29日压轴上映的《前任攻略3》则以一天一个亿的成绩,成为跨年“黑马”,让2017年的电影市场完美谢幕。2017年的全年票房高达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
时光的旋转门进入2018年,尽管贺岁档早已不似前些年那般风光,但一切也不应该变得太快。电影圈把“电影票房破600亿”定为今年的小目标,但出其不意的寒流却席卷了下半年的电影市场。
《我不是药神》在今年的暑期档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成为一部话题之作。然而,该片之后,国产片票房开始急剧下降,佳片寥寥,导致票房“集体扑街”,电影市场仿佛突然迷失了方向。
在2018年的中秋档(9月22日至9月24日),内地电影市场剔除电商服务费后分账票房为4.92亿元,创下近四年中秋档票房新低。随后,国庆期间,有超过12部新片上映——张艺谋的新片《影》、开心麻花的《李茶的姑妈》、周润发和郭富城主演的《无双》、入围金爵奖的《找到你》等等,这些影片不乏票房噱头。但是,大家的乐观期望还是落空了,国庆档(10月1日至7日)票房20亿元,同比去年的25.47亿元下降了21.4%。截至10月27日,10月累计票房为34.34亿元,比去年同期缩水12.66亿元。
按照惯例,11月中旬应该有国产电影打响贺岁冲锋第一枪了,但是,举目四望一片空寂,昔日被国产电影激烈争抢的贺岁档期已经被拱手相让给了进口片,《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在11月16日登陆内地,中美同步上映。迪士尼动画《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时隔6年将升级归来,于11月23日上映,同日上映的还有《憨豆特工3》;今年北美大热的爱情喜剧《摘金奇缘》则于11月30日在内地上映,该片是好莱坞继《喜福会》之后25年来第一部讲述亚裔故事,并全部由亚裔主创人员创作、亚裔演员出演的电影,是今年风靡全美的“黑马”影片。
而在12月份一共只有十部左右的国内外影片上映。原定于12月28日的喜剧电影《人间·喜剧》提档至12月7日,与进口片《海王》同台对打。《人间·喜剧》由导演孙周执导,开心麻花演员艾伦主演,《夏洛特烦恼》的“秋雅”王智出演女一号,这也是艾伦和王智继《夏洛特烦恼》后的二度合作。虽然拥有麻花演员班底,但麻花电影目前已经有口碑下滑、过度消费之嫌,想要扳回一局,难度不小。
以往贺岁档被商业片把持得密不透风,文艺片很少插足,今年的贺岁档则因为档期空间比较宽裕,有两部文艺片选择扎根于此。由曹保平执导的故事片《狗十三》(原名《狗13》)12月14日上映。本片拍摄完成于2013年,却因某些原因迟迟未上映,今年终于得见天日。另外一部文艺片,则是定档在12月31日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影片由毕赣执导,汤唯、黄觉、张艾嘉、李鸿其主演,阵容不俗,票房值得期待,但上映首日,已经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了。
纵观岁末档期,特别需要爆款电影的出现。据专家分析,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对爆款电影依赖度特别高,只有出现一部至少10亿级别电影才能掀起市场的热度,带动观影热情。但目前来看,国产片的级别显然不够,就算是一些电影本身的品质不俗,但是如果无法形成热点效应、话题效应,也很难让电影市场回暖,起到化解冰冻、扭转市场的效果。
破解“冰点”
仅仅20年,风光一时的贺岁档为何有了英雄迟暮之感?首先,电影市场变了,国产电影早已经挥别第五代导演的秀场,一脚踏入新生代导演的青春领地。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身居“大导演”的显赫之位,他们用美学思维的革新和文化反思的探求,促成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的绽放。然而,对于国际声誉和商业利益的追寻,也使第五代导演热衷于打造形式优于内容的大片,从而渐渐失去了考问生活的能力。虽然每年的作品都备受关注,但《三枪拍案惊奇》《金陵十三钗》《无极》《妖猫传》等作品都陷入了自我迷恋与纠结的怪圈。而另一位商业领军人物冯小刚导演的喜剧也越来越令观众难以开怀,《私人定制》《非诚勿扰2》等电影已经失去了家常般的温情,从成全观众变成了成全自己。
《非诚勿扰》剧照

《让子弹飞》剧照
一度由大导演们统领的贺岁档也在票房巅峰与口碑低谷的反向撕扯中,开始让人渐渐失望。贺岁档从观众翘首等待大导演的作品,变成了多元化的选择,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已经不再是影迷们的观影选择。虽然中国电影作品还没有达到揭示人性的深度,甚至达不到叙事的流畅,但是,观众们却知道,在高冷的陈凯歌导演、唯美的张艺谋导演之外,至少还存在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更多的电影可能,或许它们才是本土市场更为广阔的空间。
观众的成长也使得中国电影的败笔和硬伤难以躲藏。观众已经不再听从专家的指导,而是有了自己的娱乐需求,公众审美也出现了差异性。由此,电影市场上的分化也相当严重,二八定律明显,市场上大部分内容制作者难以盈利,而这种“极端化”对于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这些外部趋势都使得贺岁档难续辉煌,但是,贺岁档突然之间就沦落到今年年末几乎冰点的状态,还是有些出乎意料。而这种断崖式的下跌,与政策新规有很大关系。
从今年10月1日起,给电影界带来甜蜜与痛苦双重体验的票补销声匿迹,9.9、19.9元的票价也一同消失。票补这几年拉高了票房,促成了繁荣,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从2014年不到300亿元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亿元,票补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同时也造成了票房虚高以及一系列的作弊行为。如今,观众在缺乏优质影片的刺激下,在无法享受优惠价格的情况下,怎会愿意为一部平庸的作品花钱又花时间?影市自10月以来的“凉凉”也是意料之中。
加之今年影视行业因范冰冰逃税事件而进行的整体整顿,使得影视圈处于一种观望情绪之中,而且这个时间点恰好是影视行业进入拐点的时刻。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今年上海电影节上已经预言:“资本正在撤离影视市场,在未来一两年,会有几千家影视公司倒闭。”而范冰冰事件恰好与向下的时空趋势,形成具有杀伤力的共振。
电影市场的伤心人不仅是片方,影院的日子也是岌岌可危。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显示,2018年前10个月,倒闭或停业整改的影院已接近300家,几乎每天都有影院因难以为继而倒下。潜在的危机更为严峻,数字显示,近三个月内因营业调整等原因,没有票房入账的影院已经多达2100家,这个比例已经占据了国内影院总数的1/5。
虽然目前中国银幕数量已经突破了五万块,排名世界第一,但是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能力被挖掘殆尽后,观影人次和上座率反而呈下跌状态,在2018年,全国平均上座率从2015年高点时的15%下滑至13%。
表面看,取消票补和影视圈整顿给贺岁档带来了沉重的一击,但实际上,恰恰是多年来的电影圈透支了人们的信任。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贺岁档变成了导演自我迷恋、观众无比纠结的畸形市场;而资本和热钱介入电影圈之后,中国电影的制作方式则开始了恶性循环的“套路”:找一个已经积累了大量粉丝的IP,配几个流量明星做主演,疯狂炒作后立刻上映,再通过票房注水进一步推高人气,完成资本的贪欲。
今年贺岁档的人去楼空之感确实让人觉得可惜可叹,但是,贺岁档的冷却并非坏事。2018年的电影圈并非是一片苍白的记忆。今年暑期档韩延的《动物世界》、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黄渤首次执导的《一出好戏》、小成本漫改电影《快把我哥带走》、现实喜剧《西虹市首富》,都是让市场惊喜的作品,它们或是导演展现了非凡才能,或是题材有大胆突破,探寻了华语类型电影的新空间。文牧野等新导演,他们无法获得强大的资本支持,无法去跟老导演们比特效和场面,他们能比的就是“生活”本身,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国电影的空白之处,他们无意中找到了中国电影的新宝藏。
只有对自身自信、对本土文化自信、对本土观众自信,才可能产生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作品扎根生活,这样才能获得切实感受及创作动力。
所以,真正的宝矿并非藏匿于某个档期中,它就在电影里。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所说,目前的波动恰恰是让中国电影认清自己的一次机会,阵痛之后带来的将是新生,是“内容为王”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