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如何影响了我们的饮食观念
2018/11/15 | 段宇宏 | 收藏本文
摘要:当被问到“提起奶油和巧克力你会联想到什么”时,法国人会很幸福地联想到美味,美国人则会感到“内疚”与“不健康”。

美国中产阶级与食物之间有非常糟糕的关系,日子过得相当纠结,其他发达国家的同等人群主要看重食物味道,美国中产对食物的健康问题有最偏执的情绪。过度偏执于食物的“健康”因素,本身蕴含着一种恐慌情绪。
1936年《财富》杂志如此形容美国人的饮食理念:不为享受而为健康而吃,这无疑是源自美国的一个基本特征,希望通过饮食获得某种活力,这种情形或许在英国能看到,但肯定不会在法国、西班牙、德国或俄罗斯出现。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罗津和法国社会学家克劳德·费什勒做的一项跨国研究显示,美国人和法国人对食物的态度处于两个极端。当被问到“提起奶油和巧克力你会联想到什么”时,法国人会很幸福地联想到美味,美国人则会感到“内疚”与“不健康”。
拥有最发达的科技、媒体和商业,这三者力量造就了美国人独特的饮食理念。由于美国拥有第一强国的地位,它的饮食理念也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冲击,包括中国人在内,有很多新型的饮食观念其实深受美国影响,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仔细梳理美国人某些饮食习惯形成的背景,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习惯未必是正确的,只不过是聪明商家利用科技新发现为噱头策划出来的营销结果,可它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观念。
细菌学说拉开食物恐慌序幕
细菌学说的发展拉开了美国人食物恐慌的序幕。发现细菌之前,人类从来不知道还存在这么一个微观的生物世界,也就不知道很多疾病的真正成因。在此之前,人们不了解什么叫传染病,都统称为瘟疫,瘟疫来临时造成人类大规模死亡,就像世界末日。每到这种时候,人们不知道成因,要么归结为“神谴”,要么归结为“瘴气”。
荷兰人列文虎克17世纪磨出透镜后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但他本人没有受过正规科班训练,缺乏理论认知,不过为人类打开一扇新知窗口。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两位科学家是真正的微生物学之父,他们带来人类疾病观念的全面更新,原来很多严重的疾病和传染病的病源体是肉眼看不见的、非常微小的细菌,比如狂犬病、白喉、结核、霍乱。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疫苗和炭疽病疫苗,发明了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巴氏消毒法。
细菌学传入美国之初免不了被滥用。1902年有个美国政府的科学家说,他发现懒惰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还有位政府部门的化工管理官员说,他发现秃头是因为头皮被细菌感染,说自己已把脑袋暴露在阳光底下杀死了细菌,重新长出了头发。美国的科学家也提醒公众,细菌会通过衣服和食品进入人体。肮脏产生细菌,细菌导致疾病的理论通过媒体传播,在大众中得到普及,引起人们对细菌的恐慌。
当然这个恐慌有它的好处,就是在全美掀起一场卫生革命。一是促使政府大力改善城市卫生环境;二是民众中开始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衣服勤洗澡的习惯;三是整个社会越来越关心食品卫生状况。闻名全球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创建。
美国社会商业发达,处处运用经济学原则,细菌肉眼看不见,光用水洗干净食物不解决问题,聪明的商家纷纷推出各种杀菌液,再通过媒体广告引导人们开展食物与厨房杀菌运动。
19世纪末,一位医学博士媒体警告大众,黄热病是由蚊子身上携带的黄热细菌导致的,又说家里的苍蝇能把伤寒细菌传播到食物里,伤寒病一年杀死5万名美国人。《美国医学杂志》1905年警告大众,苍蝇还能携带结核杆菌,建议避免苍蝇接触到食品。《纽约时报》还报道了医学界的提醒,声称苍蝇不光传播结核,还传播霍乱、猪瘟、白喉、天花。
大众在媒体煽风点火之下造成恐慌,促使地方政府和各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清扫马粪、悬赏灭苍蝇运动,商家纷纷开发出各式捕蝇工具大赚其钱。灭蝇运动持续了十年之久,最后消沉下来是因为马车被汽车取替,马粪在城市里绝迹了。
医学界1920年出来提醒大家,你生活中根本没法完全杜绝细菌,它们无处不在,但大部分没有危害,不用恐慌。科学界也逐渐发现,人类生活中离不开微生物,有些细菌反而对人体有益。
酸奶风潮
新的发现带来一次观念升级,原来微生物不全是坏的,也有好的。有个俄罗斯微生物学家名叫梅契尼科夫(以下称梅教授),他发现生物体内有一种微生物,当有害细菌进入血液的时候,这种微生物就会去把细菌吞吃了,它们是噬菌体,其实就是白细胞。凭着这个发现,梅教授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谋到一个职位,1908年,他还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美国媒体把他追捧成巴斯德的继承者,吹成神一样的人物。
自从取得成就之后,梅教授的研究越来越剑走偏锋,经常发表科学界不敢赞同的不严谨言论,甚至可以说传播伪科学观点。但是由于他深受美国媒体喜爱,言论总被登在报刊上,对公众的影响非常大。梅教授声称,他发现了能让人延年益寿的细菌,即乳酸杆菌,有一种食物中就富含这种细菌,这就是酸奶。
除了少数游牧民之外,当时大多数欧美地区的人民并无喝酸奶的习惯,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这种饮品。梅教授解释说,人的肠胃里堆积着大量的食物废料,会导致有害细菌大量繁殖,人就会中毒生病,叫“自体中毒”理论,如果饮用含有保加利亚乳酸杆菌的酸奶,可以杀灭有害细菌,排出毒素。
梅教授的结论从哪来的呢?他说他研究了经常喝酸奶的保加利亚牧民,那里遍地百岁老人。他为此撰写了《人类的本质》和《寿命延长》两本书,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媒体纷纷引用他书中的观点大肆报道,《华盛顿时报》宣传道:“战胜死亡,活到120岁,只需饮用酸奶”。《纽约时报》报道了保加利亚牧民长寿现象,说他们对各种疾病闻所未闻,就是因为常喝酸奶。
出于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对健康长寿的热爱,美国中产刮起一阵寻找酸奶的风潮。可酸奶是美国不常见的食品,没法从保加利亚大量进口,也不能批量生产。商家们发现商机后各显神通,在自己的食品中加入保加利亚乳酸杆菌,所销售的汽水、巧克力、糖果,都说里面含有梅教授认证的神丹妙药,可以延年益寿。
梅教授本人也卷入了商业活动,独家授权某些公司生产酸奶药片,往牛奶里扔一颗,牛奶可变成酸奶。大量的美国公司冒用梅教授的名号四处推销这种药片,梅教授还忙于跟这些冒名对手打官司。
吃乳酸菌运动正热火朝天的时候,1916年71岁的梅教授突然病逝,离他宣称的长寿差了一大截,谁都知道他每天要喝一大碗酸奶,对于这股风潮无疑是重大打击,酸奶也没能在美国流行起来。其实所谓保加利亚牧民长寿是个误会,一是牧民们缺乏准确文字记录,年岁大后记不清自己年龄;二是当地经常祖孙三代同一姓名,人口普查员把生者和死者弄混淆,资料的错误带偏了梅教授。
梅教授的去世一度使酸奶的商业活动偃旗息鼓,专业人士不相信这种食品还有什么前途。梅教授虽然走了,但他的自体中毒理论却留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连后来的戴安娜王妃都相信这套理论,经常去做灌肠手术排毒。
二战期间,来自法国的难民卡拉索和西班牙犹太移民梅茨格合伙创办了一家叫达能的食品公司,他们开发出批量生产保加利亚酸奶的方法。但是美国人都忘掉了这种食品,也不爱酸奶的味道。这家公司想了一个妙招,因为美国人爱吃甜食,他们在酸奶里加上一层草莓酱,声称这是一种美味的甜食,打开了一点销路。
真正让酸奶在美国全面走红,是达能公司采用了更高明的营销手段,重新包装梅教授的理论和说法,给酸奶贴上健康食品的标签。公司请来英俊高大的专栏作家、健康大师豪瑟为酸奶大做宣传,豪瑟不仅在家庭主妇中拥有大量粉丝,还为很多好莱坞大牌女明星制订防衰老健康食谱。
豪瑟在媒体上不遗余力推荐酸奶,声称这就是保加利亚人健康长寿的饮食秘诀,能增进肠道健康和免疫力,导致酸奶的销量一路暴涨,变成风靡全球的食品,达能也因此成长为一家食品巨头。
酸奶的风靡引起FDA关注,1962年禁止食品公司宣称酸奶有健康效用。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欧洲食品安全局不断出来辟谣和科普说:酸奶就是普通食品,不要为了健康去饮用,并没有增进肠道健康和免疫力的功效;乳酸菌在肠道中的存活时间不比其他细菌要长;健康人肠胃里生活着大量菌群,细菌总数有10万亿个,他们对人体无害,不需要什么杀菌排毒。
但主流科学界和食品监管部门还是斗不过媒体和商业的力量,直到今天,酸奶不旦成为全球喜爱的饮品,很多人仍然以为它有特殊健康功效。
维生素狂热
生物学和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营养学才会兴起。科学界发现,人的生命需要六种营养素来维持,分别是: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维生素、矿物质。缺乏这些营养素人就会营养不良或者产生疾病。发现与研究营养素过程中,美国大众又不断被媒体吓到,演化出新的饮食习惯。
1911年英国生物学家冯克分离出一种物质,发现饮食中缺少这种物质会导致脚气病,他把这种物质称为“维生素”。1915年美国化学家埃尔默·麦科勒姆也分出一种物质,他发现老鼠要是缺乏这种物质会造成眼部疾病,最初他给这种物质取了个名字叫“脂溶性A”,不久以后还是觉得冯克的叫法更好听,改成“维生素A”。接下来几年,科学家们先后分离出维生素C和维生素D,发现它们有防治坏血病和佝偻病的作用。
麦科勒姆后来当上了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身份变得更加权威。最震撼社会的是麦科勒姆的试验,他把各种容貌可怕、患上多种疾病的老鼠照片展示给媒体,说这些老鼠是因为缺乏各种维生素所以变成这个样子。
媒体对这些信息当然如获至宝,大肆宣扬麦科勒姆的试验结果。各种健康大师、营养大师紧跟新发现,把维生素说得神乎其神。有位叫杰明·哈罗的医生警告说:注意了,注意了,有数百万人已经死于维生素缺乏。
其实在富裕的美国,维生素缺乏导致疾病是很罕见的,但大众真的被吓到了,“天呐,缺乏维生素后果这么严重”,全社会刮起一阵补充维生素的狂潮。食品商家又发现了商机,他们开始往自己生产的食品中添加维生素,声称能防治各种各样的疾病。
每发现一个新的维生素种类,就会涌现大量维生素产品。仅在食物中添加维生素看来是不够的,各种维生素补充剂与药片开始进入市场。
麦科勒姆最初认为佝偻病是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他后来又发现是缺乏维生素D所致;麦科勒姆同时提醒说,早期骨骼发育离不开维D。商家把他的说法进行了加油添醋的传播,一款新的产品开始风靡全美,继而畅销全球,那就是鱼肝油,因为鱼肝油中富含维A和维D。
1938年美国人每年吃掉1亿美元的维生素,相当于当下1437亿美元;1944年每四个美国人就有三个在吃维生素药丸,商家卖维生素赚得盆满钵满。好几代美国人都留下了被父母逼着吃维生素的记忆,美国人的维生素狂热同样传到了中国,几乎中国人都有这种遭遇,身体略有不适,周边人就会提醒你“缺乏维生素”。
主流科学界随着认知不断加深,做了不少试验,多次提醒公众,维生素的作用被夸大了。健康正常的人,只要做到饮食均衡,肉类、蔬菜、豆类、谷物、水果都有适量摄入,根本不需要特意补充维生素,也不需要去补充其他营养素,多摄入这些营养素对身体并无任何特殊功效,唯一的好处就是给食品和保健产业带来商机。
科学界的努力,效果是有的,不过看起来并不太理想,仍然斗不过媒体和商家。直到现在,还有一半多的美国成年人喜欢吃维生素片。维生素缺乏其实是贫穷国家和贫穷阶层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物质匮乏,食物来源单一,有趣的是,美国人吃维生素却更加普遍。
在美国内部,低收入阶层基本不吃维生素,反倒是受教育和收入程度比较高的中产痴迷维生素,原因是他们更注重“饮食健康”,更容易从媒体接收到“补充营养”的宣传。
天然食品的迷思
现代社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条龙的食品产业,它的确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一切当然归功于现代农科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营养素的发现,让一些关注食物健康的美国人产生了焦虑:一是担心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技术中添加了有毒害成分;二是担心这个过程中导致营养素流失。于是又产生了一个新潮流——天然食品运动。
科恩曾经是纽约的一名会计师,因为从小体弱多病,他一直寻找各种民间偏方强身健体。1930年代科恩辞去工作,把名字改成罗代尔,创办了一家公司,生产他发明的养生加热垫,但这笔生意没做成功。他又创建了一个出版社,专门出版养生保健小册子。
一次偶然的机遇,某个健康大师点拨罗代尔,现代农业要使用农药与化肥,不利于健康,使用粪肥的传统农业才是天然农业。罗代尔很受启发,创办了一份月刊,叫作《有机农业与园艺》,开始推广天然农业。
天然食品这个概念是印度医疗局的医生麦卡利森创造的,他声称,凡是没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生产,没经过食品加工技术处理的食品,才叫天然食品。他还说印度有个叫罕萨的山谷,那里的人都能活到百岁,困扰现代社会的各种疾病在那里见不到踪影,因为那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吃的都是最天然的食物。
麦卡利森的说法在美国引起轰动,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有本畅销书叫《消失的地平线》,还被改编成电影,描绘了一个像罕萨山谷这样的仙境,大家都认为希尔顿的灵感就是来自麦卡利森所说的罕萨山谷。
罗代尔成为麦卡利森的忠实粉丝,他根据麦卡利森的素材编写了一本书叫《健康的罕萨》,宣称那个地方的人之所以健康长寿,就是因为吃天然食物。他还在《纽约时报》上登广告说,罕萨没有癌症,没有溃疡,没有消化不良,困扰我们的疾病那里都没有。
罗代尔成了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批评者,同时是推广天然食品的狂热代言人。美国新闻出版行业高度商业化,市面上有关罕萨神话的各种读物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两个背景助长了天然食品风潮:上世纪50年代末政府部门发现美国人爱吃的蔓越莓中有致癌的除草剂痕迹,虽然不清楚剂量是否有害,还是发布了警告,引起大众恐慌。60年代美国的校园和文艺界崛起了新左派,以文艺青年为主,他们批判现代文明,反对越南战争,对纯朴的天然食品兴趣浓厚,大量从罗代尔那里引用材料广为宣传。
主流科学界也在提醒公众,随着环境被污染,很多食物也会被污染,比如淡水鱼中的汞含量,农业品中的农药残留需要注意。这类说法就会被罗代尔粉丝与媒体加以关注,大力传播,罗代尔的《有机园艺与农业》杂志的订阅量不断增长,达到70多万份。美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罕萨粉丝群,也是罗代尔的支持者,虽然他们几乎没人去过罕萨。
当时已经有人揭露罕萨神话,美国一位地质学家去那里生活一年,开了间医务室,结果有5000多人前来就诊,有些人是从偏远深山徒步前来求医。当地农业技术落后,靠天吃饭,每年春天都会缺粮,处于饥荒状态。
1960年日本京都大学还派出一个调查组前往罕萨,结果发现那里的婴幼儿死亡率高得可怕,甲状腺肿大、沙眼、疟疾、风湿、结核等疾病非常普遍。当地在前一年设立了一家教会医院,统计发现,一年有三四百名孩子死于百日咳。当地人口近乎100%是文盲,没有出生记录,基本没人准确知道自己年龄和出生日期。
罕萨被炒作起来之前,没有医疗服务,没有专业团队前来研究,所以根本不会有疾病的记录和统计。这些事实没有撼动罗代尔粉丝们的信仰,他们对辟谣选择了无视。
地球上原本并无农业,它本身就不是天然的产物,而是人类创造的,所有农作物都经过了人类祖先几千年的人工驯化和改良,跟他们的野生同类在外观与性状上有天壤之别。那些食用粪肥农产品的落后地区,人们满肚子都是寄生虫,浑身都是病痛,人均寿命不及发达工业社会的一半。
个人生产的所谓有机农产品,缺乏现代农业的标准化品控,标榜天然不代表安全和卫生。采用传统农耕方式的土地,单位亩产比现代农业耕作的土地低几倍,人力投入更多,只能养活更少的人,由于成本过高所以价格昂贵,一般人根本吃不起。实际上批量生产“天然有机农产品”的商家,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仍然悄悄使用化肥和农药。
主流科学界同时也提醒,只要按照食品监管标准,农药残留与添加剂只要在规定剂量之内,是安全的,不必为此担忧。FDA也表态说,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技术不会影响食物的营养。可是这些说法不受罗代尔粉丝们欢迎,罗代尔的儿子指责这是“无稽之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每顿都吃天然食品,每天要吃多种维生素的罗代尔1972年去世了,享年72岁。他去世前几星期还对《纽约时报》吹嘘,自己肯定能活到100岁。
罗代尔虽然走了,但直到今天,从美国开始的天然食品运动之火从未熄灭,仍然还有很多追捧者,这个运动甚至跨越国界,蔓延到了更多国家,越来越多人愿意花高价去购买所谓“天然食品”,但他们并没获得什么特殊的营养。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