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业基地 循环经济
2018/10/05 | 徐智 余晓杰 | 收藏本文
摘要:作为从新会走向世界的本土企业,维达集团33年的成长历程是新会人不忘初心笃实履行社会企业责任,艰苦奋斗缔造可持续发展的缩影,也是新会造纸业从个体走向集群,从单一走向循环的见证。
秋末,碧山环绕清波,冥鸿远举,白鸥自放,一派野趣盎然。秋风催熟湖岸两边田间的累累柑果,秋阳普照铺满空地的三瓣陈皮,空气间弥漫着阵阵柑果清香……此番秋日风情唯天然水道银洲湖独有,且已持续近千年,堪称自然历史画卷。
银洲湖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为珠江水系潭江下游河段,因7000年前海面上升,侵入沿岸谷地所成,现为天然优良水道,拥有国家一类货运口岸——新会港及5000吨级出海航道,湖畔南侧囊括“独木成林”的全国最大自然观鸟区——小鸟天堂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柑核心产区,北侧布局规划2400公顷,目前年总产值近200亿元的银洲湖纸业基地,是新会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范之一。
江门星辉造纸有限公司
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
33年:福利小厂成为全球造纸50强
1985年,新会一间关爱残疾人的福利小厂与两家街道小厂合并,成立了新会日用工业品厂。彼时,工厂只是一间2000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员工仅180人,其中盲残人员93名。199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新会日用工业品厂改组为广东维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设厂澳大利亚,成为中国第一家拓展海外市场的生活用纸生产企业。2005年,获评中国生活用纸行业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2007年,维达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16年全球制浆造纸行业100强企业当中,维达集团排名第50位。2017年,维达国际被纳入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成份股。
作为从新会走向世界的本土企业,维达集团33年的成长历程是新会人不忘初心笃实履行社会企业责任,艰苦奋斗缔造可持续发展的缩影,也是新会造纸业从个体走向集群,从单一走向循环的见证。
33年来,新会造纸业在维达集团奠定的坚牢基础上,先后发展、引进了江门中顺纸业有限公司等5家上市企业及若干纸业细分龙头。其中,江门中顺纸业有限公司母公司为中顺洁柔,是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生活用纸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澳洲、非洲等海外市场;亚太森博是世界领先的浆纸生产商,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高档文化纸生产商之一;广东华泰纸业有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江门星辉造纸有限公司是由香港合昌纸行有限公司与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及日本北越纪州制纸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主要生产高档涂布白板纸。
双水发电厂
3300亩:纸业基地年总产能215万吨
心之所向,积力之所举,虽远必达。5家境内外上市巨头的齐聚,既是新会造纸业强大魅力的展示,也是新会造纸业虹吸效应的初显,吸引着越来越多造纸企业集聚新会,共绘产业美好蓝图。
2004年3月,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应运而生。纸业基地以新会双水发电厂为中心,长约15公里,宽1-2公里,分7个区域,总规划面积约2400公顷,主要发展造纸和上下游相关产业。基地以高档纸及纸板产品为主,按三个五年规划分期建设,配套公用工程岛,规划总投资981亿元。
2006年,银洲湖纸业基地成为《珠三角规划实施纲要》中规划的广东省三大造纸基地之一。2009年《关于依托银洲湖纸业基地加快打造千亿造纸产业实施方案》出台,2010年《银洲湖纸业基地发展扶持办法》颁布,新会通过系列政策和动作在银洲湖畔打出组合拳,全力把银洲湖纸业基地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造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如:大力推进银洲湖纸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扩建改造了连通基地的5座大桥,修建了新台高速、江门大道、江湛铁路等,并利用银洲湖岸线的有利条件,在基地建设双水码头、亚太码头等6个1000吨至10000吨级码头,充分满足纸业基地运输需求;实行专项扶持政策,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增资扩产;狠抓造纸产业招商引资;推进电厂向纸业基地企业直供电等。
经过14年的努力,纸业基地已初具规模。截至2018年6月,共有27家企业入驻银洲湖纸业基地,其中造纸企业10个。纸业基地现有项目投产及在建项目面积3300多亩,已建成产能215万吨,总产值近200亿元。
7个集中:国家第一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在产业壮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历来珍视自然馈赠的新会人绝不愿意为了一时经济发展,赶走小鸟天堂的千万精灵,玷污银洲湖畔如此曼妙的自然历史画卷。
为维护银洲湖周边生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保护好银洲湖畔的灵秀之气,同时,也为推进新会造纸业可持续发展,新会人探索出一条拒绝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纸业发展之道——循环经济。
银洲湖纸业基地自成立以来,便把循环经济作为集中建设和产业转型的方向,推动造纸产业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基地以集聚发展为导向,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利用双水发电厂作为公用工程岛,对造纸企业实施“七个集中”和“三个一体化”,即集中供热、集中供电、集中供冷、集中供水、集中治污、集中物流、集中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公用工程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污染减排。
这种集中热电冷水四联供和集中治污、物流及固废处置的循环经济模式,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了电厂能源,同时把造纸厂供热能源消耗降为零,不新增大气污染排放,减少重复投资和浪费,既降低造纸企业成本,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据统计,该循环模式能实现吨纸综合能耗下降56%,年节能9.5万吨标准煤,废气和烟尘减排70%。
多年来,银洲湖纸业基地践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省乃至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同。2008年基地成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2009年,新会区获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1年,基地被评为省首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2012年,被评为国家第一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省环保厅首批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区;2014年,被评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广东省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观。实践证明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得发展成果惠及子孙后代。新会人探索出来的银洲湖纸业基地循环经济模式,也被逐渐推广为全区三大万亩园区建设乃至全区经济发展必须遵守的原则和方向。新会人将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新会建设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区,为同类型城区和珠三角次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新会示范、新会经验和新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