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锈带”:振兴东北经济只能靠深化改革
2018/09/25 |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 | 阅读次数:1139 | 收藏本文
摘要: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沿海地区、尤其是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尽管中央政府多次作出振兴尝试,东北地区却始终停滞不前。
中国东北城市沈阳的铁西工业区曾是中国国有经济的代言人,现在高层住宅楼、购物中心和豪华办公楼熠熠生辉。沈阳翻新改造难以掩盖中国东北“铁锈带”挥之不去的难题。
分析人士说,拥有约1.2亿居民的东北地区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经济问题困扰,包括始终依赖效率低下的政府支出、缺少私人投资和人口迅速老龄化。
在北京方面决定“振兴”东北将近15年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经济增速仍是中国最疲弱的。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中国东北地区的计划经济十分普遍,目前正在千方百计寻找出路。梁启东说,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趋于枯竭,进一步加剧困境。
在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鼎盛时期,铁西是新中国工业成就的典范。该地区的工厂主导着机械生产,它派出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建厂并援助了几十个海外项目。
报道指出,苏联式的工业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瓦解。90年代,中国政府决定关闭亏损工厂,数以百万计工人下岗。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沿海地区、尤其是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尽管中央政府多次作出振兴尝试,东北地区却始终停滞不前。
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项宏伟的“振兴”东北计划,利用国家资金刺激私人在该地区投资。刚开始政府刺激计划的效果颇为鼓舞人心。辽宁省随后10年里经济表现出色,在整个地区,旧厂房被拆除,新建筑拔地而起,工业设施得到升级,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但民营部门仍基本毫无动静。
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一份名单,2017年中国最大的500家民营企业中只有9家位于东北三省。近年来,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开始失去光彩,辽宁省经济增长率在2014年减缓至5.8%,2015年减缓至3%。
中国投资界流行的一句口头禅是“投资不过山海关”。
辽宁省经济增长率在2017年恢复到4.2%,不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上半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的经济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地方政府仍在设法吸引外资和国内私人投资。在沈阳,市政府减少了繁文缛节,改善了政府对投资者的服务。除经济结构脆弱外,东北地区另一个障碍: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迅速老龄化。
报道还称,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数量持续下滑,仅2017年就减少了37万人,且其生育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