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吓到美国?
2018/08/25 | 《联合早报》 | 阅读次数:1798 | 收藏本文
摘要:“中国制造2025”将何去何从?面对美国的打压和遏制,中国未来是否会在战略上重回“韬光养晦”?
中美贸易战前景叵测,贸易争端转向技术冷战已然成为现实。在关注这场波及全球的贸易争端时,许多评论都聚焦促使美国转向明确遏制中国战略的关键导火线——中国在三年前推出的产业升级政策:“中国制造2025”。这项产业政策缘何惹出是非,引起西方国家强烈反弹?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之际,“中国制造2025”将何去何从?面对美国的打压和遏制,中国未来是否会在战略上重回“韬光养晦”?
今年7月6日,美国对华打响了贸易战第一枪。在美国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清单中,涉及电子设备、工业机器、飞机及零件等产品,剑指“工业重要技术”商品,被解读为向“中国制造2025”发出直接警告。
到底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这是一项中国政府公布于2015年,目标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10年纲领。计划列出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与中国之前提出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脉相承。
计划也提出具体指标要求,例如:到2025年70%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凸显中国要减少对全球产业链的依赖,摆脱中国科技受制于人的决心。
中国也不是唯一制定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科技的国家,例如美国在2012年启动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也在2013年推出工业4.0计划。然而,“中国制造2025”却招致美国疑虑,还成为贸易战中特朗普政府枪口对准的对象,美国学者解释说,个中原因在于中国利用行政力量推动科技和产业发展,被视为是国家资本主义做法,它所带来的不公平竞争让西方世界不满。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中国事务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受访时指出,“中国制造2025”真正的争议点不在于中国要成为高科技领头羊,而是中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美国剑指“中国制造2025”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所谓的不公平贸易问题,更根本原因是在于美国自身的安全和战略考量,中国通过非市场化手段和行政力量推进“中国制造2025”,只是给了美国一个更好的借口,遏制中国在国家竞争力、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上逼近美国。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一个经济体真正强大在于它的消费市场崛起,美国发起贸易战的真正目标是遏制中国产业升级,防止中国成为一个有话语权的消费市场,为此,美国将不惜将中国打回到“贫穷社会主义”状态。
在“中国制造2025”被美国视为洪水猛兽的同时,国家主导产业政策的做法在中国国内也存在争议。经济学界两年前曾就产业政策的成效展开辩论。
当中最大的争议点在于政府是否有能力预见创新,以及过度的激励机制是否会扭曲市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的影响力存在误判,不仅高估了中国当前科技发展的水平,更是“神化了”举国体制下中国产业政策所能发挥的作用。
随着美国借贸易之名对中国进行明显打压与遏制,反思中国是否应该在战略上“韬光养晦”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而类似“厉害了,我的国”“弯道超车”等字眼高频率、高调见诸中国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更强化了外界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误判,甚至在美国引发温和派的不安,担心中国威胁美国的“全球老大”地位。
随着贸易战局势升级,中国国内近期已出现一些反思,6月下旬,《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直言,“‘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引起巨大反响。
在中美贸易战直面来袭的此时,有迹象显示中国近期也开始淡化宣传,“中国制造2025”近一个多月来在官方媒体中几乎消失。
针对中国下一步该怎么走,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认为,中国应该有一个客观和准确的战略判断,在中美力量对比中准确找到定位,从而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保持和平崛起的战略势头。
郑永年认为,中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包括: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国际市场的一员,遵守国际市场的规则;以及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从经济策略角度,有学者认为,“中国制造2025”在中美贸易战中被推上风口浪尖,恰好给了中国一个调整政策的契机。张军指出,中国未来必须增加对核心技术的投入,发展自主科技已是一个共识,要把发展科技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多地交给私企来做。(杨丹旭)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