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中国乐团指挥迅速成长:寻求国际认可
2018/08/05 | 法新社 | 收藏本文
摘要:继钢琴和弦乐演奏者等中国独奏音乐家赢得全球知名度后,中国也希望在指挥领域得到认可。

当中国广州交响乐团的管弦乐手们给乐器调音时,景焕在后台紧张地攥着她的指挥棒。36岁的景焕是新一代在国外受过训练的中国乐队指挥之一。继钢琴和弦乐演奏者等中国独奏音乐家赢得全球知名度后,中国也希望在指挥领域得到认可。景焕曾就读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并担任当地交响乐团的指挥助理,后来加入了中国南方的广州交响乐团。
2017年,广州交响乐团登上了北京一个享负盛名的舞台,参加了9大交响乐团为庆贺北京音乐节20周年而轮流登台演出的“马拉松音乐会”。景焕说:“在中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我们注重的是技巧。”她说:“所以在技巧上,我们非常强……但作为一名年轻的指挥,在中国没有多少机会能马上指挥一个真正的交响乐团,而在美国就容易早早地积累很多经验。”
著名乐评人徐尧说,中国现在有大约80家交响乐团,而8年前只有大约30家。这些交响乐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徐尧说:“‘指挥荒’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多数交响乐团都由中国人担任指挥,但一名指挥有时需要负责3家乐团!”他指出,和西方一样,中国也缺少可以让年轻指挥积累经验的“小乐团”。
不过,54岁的上海和广州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余隆认为,中国取得了很大进步。余隆长期跟随身为著名作曲家的祖父学习钢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时,他成为第一批到海外留学的中国音乐家之一。余隆在柏林接受了训练,在90年代初回到中国。“当时,这是一项非常特别的工作。你必须向乐手们传递关于诠释音乐的信息,所以这相当难。”
10年前,法国指挥家埃马纽埃尔·卡莱夫在站上贵阳交响乐团的指挥台时就曾碰到过这个问题。他说,那些二十来岁的乐手“在技术上做好了准备,但在文化上还没有做好准备,他们没有接受过参加集体演出的训练”。他还记得自己在看到提醒观众何时鼓掌的霓虹灯指示牌时所感觉到的“文化冲击”。这名法国人笑着说,资助乐团的富商愿意租下有名的施坦威钢琴或珍贵的阿玛蒂小提琴,但他们不愿意购买优质乐谱。卡莱夫说,10年过去了,虽然演出曲目仍常常局限于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等“大牌”作曲家的作品,但古典音乐在中国已不再被视为一种“舶来品”。对于更现代的作曲家,“一些(中国)乐手在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乐谱时的反应和他们的西方同行是一样的”。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