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欧抗美?中欧峰会背后的多方角力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欧在压力之下走近,美国和日欧等传统盟友关系出现裂痕, 反而和死对头俄罗斯相谈甚欢——这让外界疑问连连,世界架构是否在发生新一轮重组?
2018/08/05 | 胡越 | 收藏本文
摘要:与一年前因意见不合而无法发布联合声明相比,今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0届中欧峰会要和谐许多,双方在多边主义、直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伊朗核问题、气候变化等多个议题上达成共识。
与一年前因意见不合而无法发布联合声明相比,今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0届中欧峰会要和谐许多,双方在多边主义、直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伊朗核问题、气候变化等多个议题上达成共识。
在中美、美欧贸易摩擦的阴影下,不止一个声音认为,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继续动摇世界秩序,布鲁塞尔和北京需要“共担责任”营造稳定局面。“中欧双方对于国际政治有一种感知,它们相互需要。”德国慕尼黑大学应用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维尔纳·魏登费尔德告诉《凤凰周刊》,“这不再是传统的美欧关系或者美国统治的世界了。”
但如果将其当成中欧结盟对抗美国的信号,显然过于乐观了。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实际要复杂得多。
柳暗花明的中欧峰会
中欧峰会的成果和特朗普不无干系:一面同中国单边发起贸易战,最近宣布了新一批2000亿美元的征税清单;一面对传统盟友开火,对钢铝增加关税,威胁对汽车加关税,对德国总理默克尔等盟国领导人恶语相加。
7月16日,“双普会”举行前夕,特朗普在面对美国媒体时说,欧盟是美国贸易上的敌人,俄罗斯和中国在某些方面也是敌人,真可谓“全面树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不得不在推特上紧急“灭火”,称“美国和欧盟是最好的朋友,谁说我们是敌人就是在散布假新闻”。
“改善世界秩序,欧中美俄责无旁贷。”图斯克在中欧峰会的记者会上反复强调,“我呼吁大家一起投入到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中来,可以避免冲突和纠纷。”
在长达5600多字的联合声明中,被双边视为头等重要的是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进展。2013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宣布启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内容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国有企业竞争中立、高端服务业开放等,到今年峰会召开前夕,双方共进行了18轮谈判。此次峰会期间,双方交换了负面清单出价,被认为是协定谈判中的关键一步。今年6月,商务部发布2018年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时,就已缩减过半,被视为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做准备。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和欧盟贸易总额为6169.2亿美元,相比之下,中欧之间的双边投资只能占到一个零头,且极度不平衡。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峰会后的记者会上指出,2017年,欧洲对华投资陷入低谷,总额为70亿美元,仅为当年中国对欧洲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一。
在美国对中国投资审查趋于严格的背景下,2018年前6个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北美急剧转向欧洲。据荣鼎咨询最新报告,中国对欧洲并购交易额(220亿美元)已是北美地区(25亿美元)的9倍。
但进入负面清单出价交换只是刚刚起步。2008年起开始谈判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在2016年年底就完成31轮磋商,交换第3次负面清单改进出价。但自美国大选以来,BIT搁置至今。
中欧峰会期间,恰逢WTO第七次审议中国经贸政策,阶段性报告对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以及近来开放市场准入、鼓励私营经济等措施表达了赞许,也指出合资企业、政府补贴、知识产权保护、透明性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一些成员提到,中国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的影响力不降反升。对此,联合声明多有涉及,如加快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谈判,同意在钢铁产能过剩全球论坛加强合作、承诺加强中欧知识产权对话、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等。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撂下狠话,称对恶意侵犯知识产权的个人或企业“罚到他倾家荡产”。但后续更要看中方的行动,如容克在会议中指出的那样——欧盟是开放的,但并不天真。
WTO的改革也再次提上日程。2001年,也是中国加入WTO的当年,多哈回合谈判正式启动,当时一度被寄予厚望。17年过去了,这一谈判无任何实质性进展。特朗普无数次威胁要退出WTO,全球开花的贸易协定也在日渐架空原有机制,中欧此次同意建立WTO改革副部级联合工作组来推进改革,也是环境使然。
不过,中方若仅凭美欧眼下的分歧就幻想“联欧抗美”,也不现实。在联合声明中与贸易战直接相关的条款仅有一条:“双方坚定致力于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中方此前呼吁的中欧共同反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并未在声明中出现。事实上,在敦促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上,美欧双方没有本质分歧,只能视为是相同目的、不同手段。
“目前跨大西洋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我想特朗普总统也没有办法改变。”德国驻华大使馆高级外交政策顾问克劳斯·拉尔斯如此表示,“如果说特朗普再次连任,或者说欧洲自乱了阵脚,才会带来比较危险的情况。”
今年4月,欧洲著名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在其《中欧投资:为投资关系中的对等性而努力》报告中引用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对比发现,除了在房地产领域中国比欧洲更为开放外,其余领域均大幅落后于欧洲。这也是美欧在对华施压与谈判过程中一直强调“对等性”的原因。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胡谧空告诉《凤凰周刊》:“这些来自美国施压后的措施,例如开放汽车市场,其实德国人受益最多。所以就算你不喜欢这些措施,但总体来说,在这些问题上保持一定立场显然起了作用。”
2018年7月16日,北京,出席中欧峰会的欧盟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左)、中国总理李克强(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右)。
峰会前后的多方混战
此次的中欧峰会并不是一蹴而就,早在峰会召开前,中欧尤其是中德之间进行了频繁磋商与互动,在人权、扩大开放等问题上都多有交涉。中方率先做出了善意的表示,德国也投桃报李,中德政府一天之内签署了价值200亿欧元的商业大单——例如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将在德国建造第一个欧洲生产基地;德意志银行获得中国企业债券承销资格;宝马集团和华晨集团签署长期框架性协议,华晨宝马将继续扩大投资和生产,2019年实现产能52万辆,到2020年宝马首款纯电动车型宝马 iX3实现国产化并出口全球。
访问德国之前,李克强先前往保加利亚,参加第八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此前一直有传言称此类会议的频度会下降,但此次论坛宣布,克罗地亚将成为明年峰会的主办方。而到了2020年,这一角色会再次落到中国头上。
今年4月,《德国商报》泄露了一份由欧盟27国驻华大使联合签署的批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告草案,据称是欧盟为本次中欧峰会所做准备的一部分。最终达成的联合声明中,欧盟对于“一带一路”的态度尚属积极,表示“双方将继续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倡议对接,包括欧洲投资计划以及扩大的泛欧运输网络,并通过兼容的海陆空运输、能源和数字网络促进硬联通和软联通”;但也再度强调“合作应基于市场规则、透明原则”,“要考虑受益国的政策和国别情况”。
中国领导人前脚刚走,特朗普后脚来到布鲁塞尔,开启他的盛夏欧洲之行。7月11日举行的北约峰会上,特朗普再次煽风点火。2014年峰会期间,北约国家同意逐步增加国防开支,到2024年将国防预算提高到GDP的2%。但特朗普此次坐地起价,要求盟友们立即实现原定目标,并设立新的目标4%,凭空翻倍。这一极限施压的谈判策略打乱了原本的议程部署,以至于北约各成员国领导人不得不要求非成员国伙伴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暂时离会,进行了一场计划之外的盟友会议。
北约秘书长斯图尔滕贝格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约领导人认为成员国之间没有公平分担责任,各国同意在国防预算、军事实力建设和对北约行动贡献三方面做出努力。今年将有8个北约国家达到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的标准,大部分成员国计划在2024年前军费达标。由此来看,特朗普还是胜利了。
对此,西班牙驻华大使阿尔伯特·卡内罗向《凤凰周刊》评价说,北约确实面临一些风险,但不是根本性的,资金问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信任问题。
紧接着的访英之旅,也难让特朗普舒心。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当地民众在伦敦广场放飞了一个高达6米、裹着尿布、拿着手机的“特朗普宝宝”气球,讽刺特朗普是“巨婴”和“没礼貌”。特朗普也不甘示弱,在接受《太阳报》专访时批评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软脱欧”政策,对日前辞职的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表示惋惜,同时攻击了伦敦市长萨迪克·汗的政绩——正是他批准抗议民众放飞上述气球。
但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对梅的态度还算相当友善,与他对待北约盟友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说,梅正做着一份“出色的工作”,英国决定如何脱离欧盟都是她的决定。美英是“高度特殊”的关系——这一表述可能比任何战略伙伴关系都更为有力,双方均表示,美英正在商讨一份“雄心勃勃的自由贸易协定”。
特朗普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在赫尔辛基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北约峰会期间,特朗普曾抨击德国支持俄罗斯“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而成为俄罗斯的俘虏”。但随后在美俄峰会上,他和普京“一唱一和”,否认选举期间有“通俄”嫌疑,还共同指责曾经的竞争对手希拉里,让台下媒体看傻了眼。此次会面是去年G20峰会双方私下会面后的首次正式会晤,鉴于美俄关系的高度敏感性,特朗普的每个举动都挑动地区神经。
卷入混战的不仅有俄罗斯,还有被美国征收钢铝关税的日本。中欧峰会结束第二天,图斯克和容克便前往东京参加第25届欧盟-日本峰会。7月17日,双方签署了一项内容广泛的自由贸易协定,承诺取消99%的关税。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说法,这项欧日“经济合作协定”(EPA)是欧盟有史以来签署的最大自由贸易协定,它将创造一个覆盖6亿人口、GDP总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的贸易区。
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强调:“这是历史性的一步。发出了对抗保护主义的强有力讯息。”声明还称,“将强调以WTO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作用,与保护主义斗争”。在外界看来,欧盟和日本希望建立统一战线,反对美国对钢铝关税。日方此前表示,美国加征钢铝关税“令人遗憾”。《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日本向欧盟开放农产品市场对美国农民来说是一个打击,他们一直希望能够撬开日本密封的市场。
要贸易,不要战争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欧在压力之下走近,美国和日欧等传统盟友关系出现裂痕,反而和死对头俄罗斯相谈甚欢——这让外界疑问连连,世界架构是否在发生新一轮重组?
一个核心谜团是,特朗普为什么要对盟友如此不恭?对此欧洲方面也是一头雾水,不止一位欧洲学者表示,不知道华盛顿在想什么,更不想预测特朗普下一步会做什么。但他们承认,如今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非全由特朗普造成。“十年前我写了一本书叫《与美国文化断裂?跨大西洋理解的结束》,最近把书送给朋友们的时候他们很惊讶,特朗普才上台一年多你就把书写出来了?打开一看,是十年前的。”1990年代担任联邦政府德美关系协调专员的魏登费尔德不无揶揄地说。
但特朗普的思维和做法让一切变得戏剧化了。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告诉《凤凰周刊》:“特朗普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加入多边组织就得做出妥协,而他认为,只要妥协就是失败。这是我们最根本的分歧。”
中欧峰会前夕,前欧洲理事会主席、前比利时首相范龙佩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上做主题发言,再度强调“要贸易,不要战争”。峰会当天,中国商务部在WTO就美国301调查下向中方2000亿输美产品征税建议措施追加起诉,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启动向WTO起诉中国和欧盟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程序,双方在合法性上各不相让。
华盛顿政治风险评估机构欧亚集团主席克里夫·库普钱认为,今年年底前,美国很可能会对25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税,美国经济上行的趋势是特朗普打贸易战的底气。芮效俭则说:“过去几周,由于贸易战的缘故,中美双边关系逐渐紧张,但此事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我们目前无法判断贸易战会对美国消费者造成什么影响,也无法预测整个事态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
在外界看来,中国一直是现行国际贸易体系最大的受益者。虽然欧盟和美国都想改革这一制度,但欧盟倡导在现行体制下解决问题,提倡多边主义,反对美国跳出WTO框架的单边行为,这一做法必定漫长且艰苦。
这种情形下,地区性贸易协定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日本牵头组织起了CPTPP——在TPP的基础上加入“全面”和“进展”两个词,其参与国GDP占到全球的13.5%。而中国主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在加速。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家良提到,CPTPP应该很快就能生效,“希望美国和中国在准备好的时候加入其中”。
虽然贸易战是一件双输甚至多输的事情,但一旦打起来,需要比拼的是耐性。“有个中国朋友跟我说,现在比的是谁先眨眼睛。”罗家良大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有两个重要问题是需要自问的,到底谁受伤更多,以及谁更能忍受这种疼痛。”
忍受疼痛只是争一时之长短,这一系列动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只要中国想要开放,就能做到。中国知道如何开放。”欧盟委员会容克说完这句话后,又意味深长地用法语补充道,“行动,比言辞更重要。”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