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拒收“洋垃圾” 香港环保业亟待升级
2018/07/25 | 作者 张弛 | 收藏本文
摘要:作为多国废弃物进入内地的中转站,香港正面临着迫切的“垃圾围城”威胁。

作为多国废弃物进入内地的中转站,香港正面临着迫切的“垃圾围城”威胁。
中国政府2017年7月出台“洋垃圾”禁令,宣布自2018年起禁止进口24类废弃物,今年4月又有消息称,2019年底将再新增32类,连串动作令世界各地措手不及,香港也不例外。
先期禁止的这24类废弃物,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以及钒渣等在内,但并不包括钢铁、铜、铝等废金属。不过,中国国务院已有计划,到2019年底,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进口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今年4月,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宣布,自2018年年底起,还将禁止另外16种废金属、化学废品的进口,包括废五金类、废船、废汽车压件、冶炼渣等。这些固体废物目前已经在限制进口名单上。
在“洋垃圾”禁令生效之前,据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统计,2016年香港回收的191万吨都市固体废物,其中高达97%都出口到香港以外的地方,然后进行加工循环再造。但现在,香港每天弃置在堆填区的废塑料达2132吨,相当于约400只非洲象的重量。而香港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启用的3个垃圾堆填区,预计到2020年就会超过负荷。
港府现在的打算是效仿台北和首尔,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以经济手段压低垃圾制造量,但同样遭遇各方的阻力。而随着内地打击“洋垃圾”行动逐渐升级,香港的资源回收商都要寻求改革。
全球垃圾贸易中转站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家,这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洋垃圾进口热潮始于20世纪末。从1995年到2016年,中国的年垃圾进口量翻了10倍,从450万吨增长到4500万吨,已经成为一项大宗交易品。在全国各地,都开设有专门的洋垃圾回收机构和场地,为西方人民改善生存环境作出了“卓越贡献”。
根据商业咨询机构China Briefing的数据,2016年,美国废纸出口中,有2/3以上直接到了中国,总价值超过22亿美元。欧盟27国同样依赖中国接受废弃物,有87%的再生塑料被直接或间接运往中国。而根据英国《卫报》统计,英国每年有270万吨废塑料流向中国,占到该国塑料垃圾产量的2/3。
这其中,香港是重要的中转站。据本港环保团体“绿惜地球”统计,2016年前8个月进口到内地的废塑胶中,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分别占12.5%和10%,但两者加起来的22.5%,远不及排名头位占25%的香港。香港自身当然不会产生如此多的废塑料,当中的大部分都来自外地,只是经香港转口内地。
全球垃圾贸易之下,作为“自由港”的香港变相沦为帮凶。“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外国废物进入内地前,可先停在香港“化妆”,货柜外层塞满合乎标准的废料,里头垃圾过内地海关时就可瞒天过海。“我们美其名曰是自由港,自由之下可以藏污纳垢”。
香港回归前一年,曾有一艘报载称可回收塑料的货船被福州海关拒绝入境,因为里面夹杂了来自美国超市的垃圾,其中甚至有已经发臭的薄饼。其时,内地刚因应国际制订的《巴塞尔公约》公布《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巴塞尔公约》是限制有害废物由发达地区输出至发展中地区。
但在过去20多年间,中国经济急速发展,对原料需求大增,饥不择食把混杂垃圾的回收品一并吞下,全世界被养惯了“胃口”,家中垃圾往外倒,“干手净脚”。
在垃圾贸易的黄金时代,甚至曾因为争夺回收品上演全武行。那是2002年9月,在本港九龙城码头,两批人马因为争夺回收品大打出手,这些货物后来循水路走私到了内地。“那是很荒谬与疯狂地做回收品贸易夹杂垃圾贸易的时代。”
2016年,因葵涌码头出现一批疑含砒霜等有毒物质的货物,这个问题再度引发各界关注。这123个装满了废矿渣的货柜,是从罗马尼亚运抵香港,当时有消息指因货柜内的物料含剧毒,故内地及马来西亚拒收。
据船运记录显示,这些货柜的运输路线十分曲折:2月货柜运抵上海,4月去到香港,5月到厦门,8月又回香港,10月其中8个货柜被转运至马来西亚,因无法入境被再度退港。虽然经特区政府环保署调查,称这些货物并非有害废物,但这一批垃圾最终滞留在香港,至今仍未运离。
但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看这阵势不会再放松,(如果)以前的收紧是昙花一现,今次比较来真了。”朱汉强认为。
其实,早在2013年内地实施大半年的“绿篱行动”,已为香港回收业敲起警钟。那一年,中国海关总署严格执行废物进口规定,例如胶樽(塑料瓶)一定要破碎才能进口,以致一向只把胶樽压扁打扎出口的回收商,货柜里的货物全被视为生活垃圾。当时,差不多全港的回收商停收废塑料,胶樽的唯一出路,便是那3个堆填区。
自此之后,部分回收大户转战东南亚设厂,分散投资;有的则出口废塑料至越南进行简单处理,再透过“自己的办法”取道广西进入内地。
倒逼环保产业升级
尽管有之前的经验,此次香港环保业界仍是措手不及。其中,废纸对香港影响最大。在禁令之前,香港近九成的废纸都被运往内地,在广东进行循环再造处理。去年内地公布收紧回收政策时,香港回收商会曾暂停回收废纸,令社会一时出现废纸危机。
“人工贵、地租高、物流贵,所有因素加起来,就导致香港的处境十分尴尬。”香港废塑料协会副会长黄颖灏说,与内地同行相比,香港回收业承受着相当大的成本压力。
“废纸围城”一幕,令全社会开始关心香港垃圾的未来。有媒体援引环保业界人士的话称,这次危机暴露出香港回收业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充当低技术“垃圾中转站”,回收业缺乏升级为环保回收产业的主动积极作为。
“这段时间欧洲反应最快”,朱汉强提到,欧盟年初公布2030年前全面回收包装物料的宏图,“这亦与全球反塑胶运动推波助澜有关”。反观香港,面对现实显得慢一拍。“欧洲过去5年玩另一种游戏,叫循环经济”,即重塑经济体系,将资源再利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支援,如瑞典因为废物处理设施可应付的量够大,将回收品与废物都视作商品,代其他国家处理,前提是技术到位,不用低端的方法去做”。
而香港回收业尚未成型,香港环保废料再造商业总会会长刘耀成博士认为,这其中牵涉到很多问题,“不只是买机器那么简单”:“假设政府资助买一部机器,买了也要有地方放,有工厂可以做,需要政府释放一些像环保园那样的空间,吸引回收业者进去工作才可以”。
刘耀成半生从事回收业,他的公司在行业内是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回收厂、厂房及趸船。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香港的回收物品其实以前很多元化,但随着工厂北移后,慢慢回收商就要选取那些有利可图的才做。“目前回收物品类别比较窄,一般纸皮、废铁、非铁金属,非铁金属就是铝罐、电线之类的东西,还有就是玻璃樽、木材之类物品”。
刘耀成介绍,由于香港租金贵,工业北移内地后,没有人愿意回收那些最终可以循环再用的物品,因为赚不到钱。“塑胶就更这样,因为石油不可能永远这么便宜”。他说,在外人看来,塑料好像很贵,但为何没有人做呢?“我们核算过成本,整个回收分捡再处理的成本太高,所以我觉得政府的大方向是如何支持这些工业”。
目前,香港大约95%的回收公司都是中小企业,大多缺少资源提升业务,特区政府环保署曾在2015年推出10亿港元回收基金,资助回收业发展,不过业界反应冷淡。第一期只接获94项申请,占全港2000多个回收企业不足5%,当中有29项申请获批,涉及金额2800万港元。
此次内地收紧政策,许多回收商也并不打算添置新机器转型,而是尝试第二条道路:开拓东南亚市场。
这是因为,“回收基金本身有限制”,香港浸会大学生物资源与农业研究所教授黄焕忠认为。
限制是哪些?“看看回收商面对的问题,最主要是营运成本。在营运上,回收商做了一个政府的功能,但政府没有付钱给他。如果政府只是卖新机器给他,增加其回收能力,某种程度上帮到他一部分,但整体及运作成本是没有很大的解决”。黄焕忠表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对回收业是一个颇大的致命伤,很难维持下去”。
正因如此,刘耀成并不赞成香港“回收业”应该转型为“回收再造业”,他认为只要做好品质管制,回收业也有自己的市场。比如,废纸,“前期分拣处理得不好,有其他东西混了进去,对方工厂所需要的成本就高,自然会压低你的价格”。他表示,“如果香港本地再造一个电视机,因为没有地方做厂房,不可能,主要香港人口少,你生产出来也没人买”。
粤港合作探讨
本土再造限制多多,转口东南亚则会直接拉升成本。由于全球的回收商都在寻找买家,东南亚国家市场并没有大到能够容纳中国拒收的“洋垃圾”。另外,运输成本也从运往内地的每吨60多港元,提高到运到东南亚国家的300多港元,利润会明显减少。
刘耀成的观点是,未来可探讨粤港合作。他说,香港应该与珠三角结合,香港有自己的物料,要做回收前期处理,还要在香港作研发基地,研究如何把回收物料变成将来有用的产品。但真正制造产品就在大陆做,因为那边的人工和地价便宜一些。所以,如果把两地的优势结合,香港就可以建立回收资源的再造工厂。
朱汉强也持这种观点。他说,内地政策对香港回收业的土地、物流系统问题是最好试炼,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过去香港的街边回收铺有400间,现在剩下300来间”。
他认为,香港要在有限空间想象解决方案,“选项可能只有AB套餐”,如果从区域层面想象,“香港缺土地,内地缺监管,能否用珠三角的空间加上香港的管理,去处理区域的废品?”他举例,以往粤港共同建立的珠三角空气监测网络,亦提升了内地空气监测管理及治理水平。
朱汉强认为,粤港合作的确是可探讨的方向。“可惜过去内地和香港社会没有这个氛围去倾听”,亦要考虑“会否只有既得利益者玩这个游戏,利益能否均沾”。
对于香港环保业这些微企,朱汉强呼吁予以保护。为此,他公开在媒体发文提醒说,这些微企,今年饱受回收价格持续下滑之苦,租金、人力成本不断上扬两面夹击,加上内地的落闸措施,生存压力不问而知。
他们最直接的求生策略,便是放弃接收低价回收品,今年废塑料惨不忍睹的回收实况,便是最鲜活的写照。以废胶樽为例,2015年回收率跌穿两位数,由前一年的14%下滑至7.6%的低水平;至于每日平均弃置量,则由132公吨增至2015年的136公吨。
“纵使如此,请勿忽视回收小店的积极作用。这些分布全港的业者,形成绵密的回收网络,一直以来收集本港大部分的回收品。万一这张回收网破掉,整个系统也会断裂、遭殃。”朱汉强呼吁。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