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不忘文化初心:戏曲是北桥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2018/06/25 | 郭天力 | 阅读次数:8293 | 收藏本文

在以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为特色的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相城经开区),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北桥街道也颇为人称道。
北桥街道地处相城经开区最北部,北与常熟为邻,西与无锡接壤,望虞河从街道蜿蜒流淌。北桥居民对曲艺的喜好是多方面的,不单是评弹,还有锡剧、昆曲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童,大都能用吴侬软语哼唱几句曲子,还有爱好者组建专业的演出队伍,唱念做打,有板有眼。
北桥地区历史上与苏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联系曾长期依靠水路,交通不太方便。但这样一个经济上与其他镇区相比偏弱的区域,在文化领域却异军突起,成为代表相城经开区文化基调的独特之地。2017年,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评审组充分论证,苏州相城区北桥街道荣获全国首个乡镇级“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称号。
受惠于北桥悠远绵长的曲艺艺术氛围,就职于北桥街道文体中心的吴智音多年来在曲艺世界里沉潜,表演经验丰富,于2013年获得江苏戏曲最高奖“红梅奖”。此外,北桥街道还有学戏曲的孩子拿到过中国少儿戏曲梅花奖业余组的金奖。 “北桥中心幼儿园是苏州第一所评弹特色幼儿园,这里的孩子,只要对评弹感兴趣,都可以跟着科班出身的评弹表演艺术家免费学习。北桥中心小学的少儿戏曲班活动也开展得风生水起。”吴智音说。
珍贵古戏台重获新生
北桥街道的文化界人士告诉《凤凰周刊》,北桥自古人文荟萃,有着悠久的戏曲演出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女婿公冶长就来到北桥,向这里的南人教授礼乐。作为孔门七十二贤,公冶长带领当地百姓开挖了一条东接元和塘、西连鹅真荡的人工运河,该河也被命名为冶长泾,至今仍是北桥的重要水道。
清代著名戏曲家尤侗也是北桥人,曾被顺治帝称为“真才子”,康熙则称其为“老名士”。出身于“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尤侗尤精曲艺,是名重一时的戏曲大咖。他在家中自办戏曲班,蓄养女乐、歌童、戏女多人,总结戏曲理论,创作反映历史和现实的新剧本,亲自教习排练,经常组织演出活动,赓续了北桥历史上的曲艺传统。
至今,北桥仍有一座始建年代难以确考的古戏台。古戏台的位置在城隍殿南,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边有东西看楼六间,呈四合院式,是一座高台楼阁式建筑。穿过戏楼,为中心大院,院内青砖铺地,场地宽广平整,可容纳数百人看戏。
宋代孟元老所撰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城隍庙里建戏台,是为娱神之用。据此推测,这戏台当与庙殿建于同时。那么,这座城隍庙又是什么时候造的?当地既无文字记载。据当地学者查询有关资料发现:“城隍之神……至宋始为通祀,穷乡下邑有城有隍者,罔不立庙肖像,奔走严事”(明《吴县城隍庙记》)。就是说。城隍庙的普遍设立,起源于宋代。一些乡镇凡有土城(如望亭)或有濠(如黄埭)的地方,莫不立庙祭祀。
北桥无土城,但有人工开凿的冶长泾,可算城濠,故也有建城隍庙的资格。据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三记载,苏州府、县、乡的城隍庙建立比较晚,要到明代万历间才陆续建造起来。当地学者估计北桥城隍庙当大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相传这座城隍庙的前身是小有名气的紫荆禅寺。此寺颇有规模,有房屋三十四间,并有铜钟、宝鼎等贵重物件三十七件,当家住持名释若虚。寺毁之后,当地人在寺庙原址造起了带有戏台的城隍庙。从现存大殿的建筑和梁架结构来看,建筑风格属于清代中晚期,说明此庙在清代曾经重修。
城隍庙并无规定必须建设戏台,但因北桥地区百姓历来爱好戏剧,在建造城隍庙的同时,还建造了戏台和两侧看戏的厢楼。所以,看戏剧表演就成了本地祭祀的主要内容,这座戏台便是当地戏剧表演的中心。
据当地居民口述,每逢城隍生日,当地周边百姓从四面八方汇聚,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娱神活动。戏班子亦来古戏台演出,北桥民间也有小戏上台表演,一时祭神的、看戏的、做买卖的、凑热闹的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这一习俗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古戏台和两侧看戏厢楼已残缺,且有部分倒塌。古戏台是北桥成为戏曲之乡有力的历史佐证,也是研究吴地戏曲史的宝贵财富。1986年3月25日,当时的吴县人民政府将古戏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1日又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做好古戏台的抢救和保护工作,2009年,北桥街道作出逐步恢复古戏台当年盛景的规划方案。经过查询史料并与设计单位充分沟通,古戏台得以原样复建,两旁看戏厢楼也得以恢复原貌。
古戏台既是北桥悠远戏曲历史的明证,又激励着后人从戏曲传统中汲取营养。现在,古戏台已修葺一新,经常有各地的戏曲班子登台演出,让当地喜爱戏曲的居民大饱眼福。珍贵的古戏台,在经历数百年风雨之后,重获新生。
戏曲人才代代相继
曾经以务农为业的北桥人,农闲时节钻研曲艺,不管对锡剧、沪剧还是昆曲、越剧等剧种,也别有会心。
漫长的发展中,北桥曲艺名人不断,在各自的舞台上展现着北桥魅力。
北桥街道阙家桥村是南方滑稽戏的发源地。滑稽戏类似北方的相声,融合说唱和肢体表演,深受当地百姓喜欢。滑稽戏前辈阙阿水和阙金康都是北桥人,当年还年幼的两人将田间地头当成自己的舞台,给乡亲们表演即兴说唱节目,是当年的“网红级”人物。
后来,年轻的阙阿水因生活所迫,同时也是为了将滑稽戏事业推广到大城市,他离开家乡到上海谋生。他一边摆地摊,一边自编顺口溜,既卖了货,还磨练了嘴皮子。他的儿子阙殿辉艺名“笑嘻嘻”,女儿阙秀英,艺名“笑奇奇”。1927年,兄妹二人登上上海大世界舞台表演,一炮而红,被称为“滑稽神童”。1942年,笑嘻嘻参加“笑笑剧团”与滑稽大师姚慕双、周柏春合作,成为红极一时的上海滩名角儿。
解放后,笑嘻嘻参与组建了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先后任副团长、团长等职务,和同仁们不断创作新剧目,广受好评。他们创作的部分剧目突破了江浙沪的地理限制,部分作品被拍成电影,有名的有《如此爹娘》、《七十二家房客》等在全国公映,扩大了滑稽戏在全国的受众。
这个从北桥阙家桥村走出去的滑稽戏演员笑嘻嘻,也被上海戏剧界称为滑稽戏泰斗。
笑嘻嘻的学生王汝刚后来也成长为滑稽戏知名演员,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为了纪念恩师,王汝刚还曾带着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演员,专程到恩师故乡北桥街道演出。
滑稽戏为北桥的曲艺传统增色不少,而当代人对评弹的传承也非常出彩,甚至,很多娃娃都迷上了评弹。2012年8月,少儿戏曲《双推磨》在第1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获业余组金奖,戏曲娃周少石获“小梅花”称号。
北桥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外界的关注。2013年,苏州市曲协主席袁小良领衔的“袁小良评弹艺术工作室”走进北桥中心幼儿园,并挂牌成立工作室少儿培训基地。经过三年的悉心培养,幼儿们表演的评弹节目很快吸引了央视注意。
2017全国校园春节大联欢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时,北桥的孩子们用苏州评弹演绎《唱支山歌给党听》,主旋律歌曲和姑苏古典曲风的结合引起了央视少儿频道资深导演邬纯芳的注意。邬纯芳当场评价,8岁以下的小朋友自弹自唱苏州评弹十分少见,苏州很重视当地的非遗传统文化,“我要给孩子们点赞,有机会要把她们推上央视大舞台。”
从事专业评弹工作40多年的老艺术家李红回忆,2017年10月,央视少儿频道的工作人员与其取得了联系,向其征集新节目。当时,幼儿评弹版《芦花谣》新鲜出炉,李红便将表演视频传给了对方。“当时对方对表演效果很满意,但要求演员数量从17名增加至40名以上,并加大琵琶演奏的力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经过央视专业团队对曲目的加工,以及孩子们紧锣密鼓的训练,最终获得了此次演出的珍贵入场券。
值得一提的还有,2015年10月,北桥7岁评弹娃进京表演《蝶恋花》,在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创作成果展演曲艺专场上,与姜昆、冯巩,以及评弹名家盛小云等曲艺大腕同台献艺。
袁小良对孩子们的进步赞不绝口。他对评弹基础教育付出的心血,正在收获一茬茬的新希望。
夯实群众土壤,擦亮北桥曲艺品牌
据北桥文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很多地方曲艺面临着受众流失、后继乏人的窘境,但北桥的曲艺活动仍能在文化市场中立足,关键就是夯实群众土壤,培养一代代对关注传统曲艺的新人。
据介绍,北桥街道专门修建了建筑面积达27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体中心,3家三星级公益性评弹书场、8个特色文化场馆、城隍庙古戏台、13个200平方米以上村(社区)综合文体活动室、10个农家书屋、3家苏州图书馆分馆,都实现了常态化免费向居民开放。现代化的免费文化场馆成为票友切磋演艺水平的平台。
在政府的引导下,北桥的专业演出团体不断扩容。2008年,荷缘戏曲文化社成立,经过近10年发展,已涌现出戏曲表演骨干20名、少儿戏曲演员24名、乐器演奏人员10多名及舞蹈演员20名,会员总数达200多名。街道文体中心定期组织戏曲文艺骨干参加培训活动,邀请戏曲专家莅临指导,也时常组织到上海、昆山、无锡等地进行交流,不断充实他们的戏曲理论知识,提高表演和演唱水平。
在积极组建队伍基础上,街道对群众文艺团队的扶持也十分给力。每年用在全街道文艺团队上的扶持经费近15万元,10多年来累计扶持经费更是高达150万元左右。随着扶持力度的加大,文艺团队创作的激情被调动起来,文艺骨干水平不断提升,作品也逐步创新突破,屡获佳绩。
为了活跃各个演出团体的气氛,北桥街道定期举办各类演出比赛活动。仅2017年,北桥街道开展的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就有16台;依托荷缘戏曲文化社及灵峰喜洋洋等优秀戏曲团队开展送戏演出10台。同时,再次成功举办苏州市第三届“冶长泾杯”戏曲票友大赛,吸引江浙沪地区多家曲艺团体参赛,共同提高演出水平。
要使传统剧目彰显现代魅力,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必须要对传统剧目加以现代化改良。《珍珠塔》是清代弹词作品,传唱久远。北桥文体中心组织本土戏曲团队在传统剧本的基础上,对《珍珠塔》进行改良,重新编排。为了打造这出现代化的传统锡剧,文体中心投入的乐队及演职人员共35人,采购服装制作布景道具等的投入超过10万元。2017年10月22日,该剧在灵峰报告厅试演,好评如潮。未来,这出经过精心打磨的大戏将在苏州各地巡演。
在影视等当代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北桥人对戏曲的钟爱让外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北桥老老少少对戏曲的那份由衷的感念,也如浮躁文化中的一泓清泉,让人备感欣喜。北桥街道也意识到了戏曲对地方的特殊价值,戏曲也是以工业见长的相城经开区有力的文化补充。
去年,北桥获评“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这是北桥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大事。在授牌仪式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看到北桥少儿戏曲班的小戏苗,激动地表示:“戏曲之花,代代相传;戏曲之乡,后继有人!”孟广禄的话深深地感染着现场每个人,引领北桥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拼搏奋进,永不止步。
北桥文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会抽空参与排练,并将各自雅致的扮相拍成照片发在朋友圈里。
“在北桥,戏曲早已融入北桥人的血液,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种难以割舍的生活方式。”一位工作人员说。
【本文采写中参考了《撷采北桥》(府玉良主编)、《苏州北桥街道让古老戏曲焕发青春》(《中国艺术报》2017年5月3日)、《苏州:北桥戏曲艺术按需配送》(《城市商报》2014年11月13日)等资料,特此说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