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院士成为科学精神的“污染源”
2018/05/1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日前,又一个院士被“双开”。他叫孟伟,曾任全国人大环保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9年底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除了“重复立项、虚假立项套取资金”、“示范工程贴牌套取资金”等严重违纪违规的常见腐败问题外,通报还称孟伟“背弃科学道德,毫无家国情怀”,“政治蜕变,经济贪婪,从一名环境保护工作者沦为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的‘污染源’”。这种评论内容的通报,过去还不多见。
有媒体统计,工程院院士落马,孟伟并非第一个。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落马。李宁45岁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被称为最年轻的院士及“转基因院士”。但在审计署的审计中,发现他有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问题,后查明涉嫌贪污公款2000余万元。2015年,曾有“中国防弹衣之父”称号的周国泰,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侦查,成为第二个落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是材料和个体防护专家,曾任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副部长。
按说,院士多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顶尖科学家了,但看他们参与贪腐所爆出的内容,与一般贪官却也大同小异。
前些日子,因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祭出长达7年的禁售令,令一则与“芯片”有关的旧闻又被翻了出来。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长江学者、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的陈进,因造假所谓的“汉芯1号”,骗取国家上亿元的科研经费,至今却仍逍遥法外。2003年,多名院士组成了鉴定专家组,一致认可“汉芯1号”,称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3年后,被举报严重造假,但陈进却成功申报了国家40多个项目、12项国家专利,获得经费超过一亿元。事发后,陈进仅被撤职,至今未受任何法律制裁。当年负责评审的院士专家组成员,也没有受任何处理,甚至无人说一声道歉。如此重大的科研项目,为何在申请、立项及专家评审各环节,都能安然过关?无疑说明科研经费的审批体制出了问题。“汉芯”造假事件,浪费的不只是大量科研经费,也耽搁了产业健康发展的时间,给大陆的半导体芯片研发行业造成了巨大打击,使得大量自主研发项目受阻。
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对科研经费的审批和使用,如何合理化、效率化和周密化?二是对院士入选和院士参与不严谨的评审所造成的综合损失,应该怎样对其进行追责?
应当说,科研经费的腐败成灾,与科研管理体制的行政化有关。随着近些年国家对科研的重视,资金投入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成了一块不菲的“蛋糕”。由于行政权力管理科研机制却又大多不懂科研项目,加之缺乏严谨的学术同行评价机制,使科研项目的评审机制常出现不够专业的情况。有些科研人员便利用专业优势蒙骗主管部门骗取过量经费,或通过贿赂方式拿到重大课题。而真正有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反而因不擅钻营而容易被逆淘汰。课题申报能否成功,与科研能力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体现的往往是权力的逻辑——这是从政府行政部门与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层面来说的。另一方面是从科研机构内部来看,在一个科研机构里,也往往是权力越大,科研水平就越“高”,课题立项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占据的资源也就越多。从这些落马院士的经历就可看出,因院士头衔附加了大量的利益,可左右课题选择和资金投入,能影响国家资源的分配和科技方向,甚至有很多政治与经济待遇,遂使得类似孟伟一类的专业主管,摇身一变就成了院士——这同时也是中国早些年,院士评审机制不合理的恶果显现。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从体制上去除科研管理的行政化问题。一是让同行评价机制成为科研管理的主流,让学术与科研环境更为自由、公开与透明,让科研的归于科研,是实现学术公平竞争的前提。二是科研经费的使用当然应当有更为明晰的标准,应当让科研经费的分配、使用和监督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同时要重视对科研成果的验收评价与奖励。构建一个完整的学术管理规范很重要,而现在常常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不同的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动态监管,从而实现公开、透明。
其次,是追责和惩处制度必须建立。在大众看来,院士可谓科学精英中的精英,是科学进步的代表者和推动者,意味着对一个人科研水平的最高评价。如今,从某种程度上却成了弄虚作假、中饱私囊的“污染源”,这无疑是对一个国家科学精神和学术生态的最大伤害。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学风,对一个国家的创造力与创新力也会构成致命影响。因其特殊的重要性,必须要对孟伟这类人怎么被评上院士并长期予以重用的情况进行调查,对在重大项目评审中未能尽职尽责而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的相关官员、院士及专家组成员,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追责。对发现的违规者,坚决予以严惩。
只有健全行政管理和追责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院士成为污染源”之类的问题。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