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御二十年一遇洪水 澳门内港拟建1.5米高防洪墙
2018/03/25 | 作者 综合外媒报道 | 收藏本文

澳门特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3月7日称,特区政府计划优化现有内港“见缝施堵”的防洪设施,决定采用可抵御二十年一遇洪水标准,在妈阁航海学校至林茂塘海港楼一带,兴建约1.5米高的防洪墙。
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表示,特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内港水患问题,为长远解决内港水患问题,工务部门正推进在湾仔水道口建设挡潮闸,以抵挡洪水。然而,相关项目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这段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港整体防洪及排涝能力,特区政府委托科研单位在原有防洪设施的基础上,开展了优化方案的研究。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宇峰介绍了优化方案的研究结果。根据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结合内港的地形、现有防洪设施、可行性和建设投资比较等分析,决定采用可抵御二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对应高程为三米(即潮高4.8米)。工程南起妈阁航海学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楼,长度约2.13公里,包括建造约1.5米高的半活动式、全活动式及钢筋混凝土防洪墙。
与此同时,政府将沿内港岸线布置13座固定式泵井,加强排涝能力,以及完善各排水口防倒灌设施。内港码头业界代表希望政府在制订方案时,除了进行专业研究和数据分析外,也要考虑各码头的实际经营环境,以及施工前需要充分沟通和协调,尽量减低工程对业界的影响。澳门的内港一带,多年来备受水患困扰。2008年台风“黑格比”袭澳后,政府已经在2011年成立内港区域水患整治研究的跨部门小组。更计划以短中长期方案治理内港的水患,包括原本要在2013年展开堵塞妈阁至筷子基沿岸的缺口,以及建设内港南北泵房。当时政府已经提到,这些工程足以抵御十年一遇的风暴潮。而其他中长期方案还包括在内港沿海加高堤岸,同样将抵御风暴潮作为设计标准。不过相关的方案随着特区政府换届,各司官员大换位,一直搁置至今。
谢宇峰还说,“过去政府只是想做几年就走人,总是说内港要加防洪设施,但老是没有时间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真的开始做。”曾就相关防洪设施向政府作口头质询的澳门立法会议员吴国昌指,内港码头缺乏整体防洪方案,多年来均是洪水倒灌的黑点,加上政府只懂“边上被浸水就整修边上”,令倒灌情况完全没有改善,“这次设施的采用标准可抵御至少二十年一遇的洪水”。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