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土壤滋养了校外培训的“毒树”
2018/03/15 |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摘要:都说本轮整治行动是“史上最严”,但能否做到“最有效”,仍需时间来检验。希望这一次,家长不是“空欢喜一场”。毕竟,教育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
最近,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坚决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无证无照、“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学校教育“非零起点教学”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等六类突出问题。
据报道,这次专项治理分为三个阶段:今年6月底前完成全面部署和排查摸底,年底前完成集中整改,明年6月底前完成专项督促和检查。
这些年,教育部门虽然一直在推动中小学生“减负”,然而“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却演变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送孩子上培训班,是因为“班里的孩子们都在上”。正如在剧场中,前排观众站起来了,后排观众只能被迫起立,最终形成了全场观众站着看戏的“剧场效应”。课外培训同样如此,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掉队,只能被裹挟进培训大军。一句貌似有理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让家长们和孩子就此奔命于各类培训班之间,并陷入群体性的焦虑。
有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现有中小学生1.8亿,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可见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比例之大。日益攀高的补课费,让很多家庭苦不堪言,成为家庭主要的经济负担。《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20%以上,居各国首位。
细究校外培训火爆的原因,根源还在某些公办学校和老师。如新华社所报道的,一些中小学校在招生入学时,就明里暗里提出了各种条件要求,所谓“占坑班”、“非零起点教学”皆属此类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保留,诱导学生参与自己开办或任教的补习班。可以说,只有真正斩断公办学校、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各种利益链和隐秘关联,才能做到釜底抽薪。
然而,要做到这点,难上加难。近年来,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和遏制教师有偿补课方面,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也都出台了一些惩处措施。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都规定,教师参与有偿补课一旦被查实,在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年度考核中将被一票否决——规定不可谓不严,但实施效果并不好,极少听闻有被处罚的老师,因为禁令虽严格,却没有相应监督与管理的细则。
杭州一位小学校长,对杭州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做过一次调查:周一至周四,学生有课外作业的占到61.7%,晚上参加课外培训的学生占50.0%,甚至20.1%的学生参加2个以上课外班;到了周五至周日,参加2个以上课外班的上升到70.9%,3个以上的占到44.6%,有4.7%的同学参加5个以上课外班,没有参加的仅占8.8%。这个调查,虽未涉及这些课外培训有多少是教师诱导或逼迫的结果,但如此密集的课外培训,如果没有中小学教师参与其间,是无法想象的。
校外培训这一形式本身没有错。如果一个孩子的时间精力允许,让他们参加一些自己有兴趣的校外培训,满足一些孩子多元、个性的需求,既能培养爱好,也能开阔视野,对成长是有助益的。然而眼下这类“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的校外培训,显然违背了培训的原则,不仅与培养孩子兴趣无关,甚至损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无疑应当遏制。
这类校外培训的兴起,其实与“成绩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模式有关。课外培训是课堂教育的影子,是教育体制的土壤滋养了校外培训的“毒树”。如果不对教育体制进行真正的改革,任何方式的治理都难以根除社会对校外培训的非理性需求。目前,虽然课堂教育减负了,但考试中仍有大量超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情况又怎能让家长淡定于让孩子按部就班参加课堂学习?而且,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导致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家长不惜血本让孩子挤进名校,就成了必然。从这个角度看,只规范培训机构却不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是不足以给校外培训热降温的。
希望本轮多部门专项治理校外培训的行动能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机会。既要做强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培养、选拔和共享机制,改变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也需改革考试制度,让教育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改变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土壤。这其中,重中之重是各地教育部门必须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与共享、教育评价体系等各方面做足文章——当常规教学能让孩子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时,校外天价培训费支撑的“葵花宝典”必然失效——这既是从源头开始治理的思维,也是有效的治本之举。
当然,现在出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也很必要。要真正形成治理的社会合力,不仅需要部门联动,更需要鼓励家长建立保护孩子的民间组织,开通相关的监督、举报渠道,一旦发现有教师违规补课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鼓励家长敢于举报和保护他们及孩子不受报复的权利,并对违规学校和教师及时给予惩罚。各级部门在对辖区进行细致的摸底调查时,要允许媒体加大监督力度,形成整体性的社会震慑。
都说本轮整治行动是“史上最严”,但能否做到“最有效”,仍需时间来检验。希望这一次,家长不是“空欢喜一场”。毕竟,教育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