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杰: 行走的人生哲思录
2018/02/25 | 作者 姚梦卿 天乙 | 收藏本文
摘要:一朵翻卷而起的浪花,带着顶立潮头 的气势向前奋进,继而一探身,融入 一片苍茫的大海之中。

一朵翻卷而起的浪花,带着顶立潮头的气势向前奋进,继而一探身,融入一片苍茫的大海之中。
带着悲观主义的目光,你大概只能看到昙花一现后的虚无和空洞。但是换上乐观主义的眼镜,你会发现这其实是进入了更大的世界,由此引发无限的遐思。
韦杰显然属于后者。
作为行业领袖,韦杰已然站在“新型城镇化”这座金字塔的顶尖了,但是在更大的视域之下,他仍将自己和金诚视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多年的闯荡经历像这浪花般,一次又一次,奋力地把他推向时代的潮头之上。
后来,这朵小浪花被韦杰刻在了公司的徽标上。
常常思考诸如人生与生死之类宏大命题的韦杰,有异于常人,他喜欢站在更高的格局看问题。他的思绪因此纵横捭阖、恣意酣畅,漫无边际,别人很难跟上。但无论是说禅,还是解易,无论是演讲,还是著述,无论导演,还是授业,韦杰都是个中高手。
他常常用他的人生感悟去引导启迪身边人,也用这种不可捉摸的智慧和灵感去把握发展契机,以他坚强的意志力操控管理企业,扩大事业的版图。同时,这个善于发现美学的男人,常会俯下身子,悉心捡拾起生活中遗落的珠玉,用唯美的语言描摹这世间的美好。
当很多人懵懂不解这一切时,韦杰谜一般的目光已穿过众人的肩膀,投向更久远的未来。
“地球意志说”
这次,韦杰开始思考全人类,甚至整个地球文明的未来。
众所周知,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演化过程,若将46亿年换算成24小时,那么,人类出场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而在这一秒钟的时间内,人类所使用和消费的资源远超之前的23小时59秒。照这样的速度下去,人类的确有可能生活在地球这“一天”中的最后一秒。
“怎么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关系?”这个疑问总是萦绕在韦杰心底。这大概是我们这代人,在推进城市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从而拥有更大经济回报的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进一步细化,就成了“如何让我们这个富饶的地球,能够在未来拥有一个和平、安全的发展环境”,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样的做法才符合地球意志?”这个话题看似大而空,让人摸不着边际,但其实细细琢磨,便能咂摸出个中滋味。
韦杰从人的意志出发,提出“一个人如果连积极向上的意志都没有,这个人就会慢慢变成老年痴呆,或者他的生命就会消亡。”这个道理引申到城市,也一样。“每个城市也是有它自己独立意志的,所以每个城市建设都不一样。”而当两者统一的时候,“地球意志”就呼之欲出了。
城市是地球不可割让的一个部分,而城市里面包含了土地,包含了水,包含了树,还包含了人,也就是“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界的万世万物”。这其中我们可以慢慢感受到,“其实地球也希望能够变得更加美好”,这便是“地球意志”。韦杰在去年的全球巡讲中也曾说过,“当一家公司、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符合地球意志的时候,才会获得持续的进步。”这些观点都一脉相承。
“地球意志”是一个需要不断填充更加具体内容的命题,涵盖了环境、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在精心构思之下,韦杰决定设立“地球文明会”,并在厦门举办了一场“地球文明会国际高峰论坛”,邀请各界专家共话地球文明,探索地球意志内核。同时,韦杰还设立了“地球文明基金”,预计在两年内投入100亿,用于各界专家的科研资金支持。
也有人疑惑,认为“地球意志”与韦杰的特色小镇事业看似并无关联,实则不然。
特色小镇是个与城镇化离不开的概念,而城镇化在这么多年的不断探索之下,已经走过了很多路,也经历了不同阶段。改革初期的城镇化是十分粗放的,外延的无序扩张很快带来了严重的内涵问题。
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40年之后的一个必然选择,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体量,现在需要更大的动能,而我们的内在需求又到了一个转折点的阶段,”用韦杰的话说,新型城镇化已然变成了“打开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
新型城镇化也是在城镇化基础上的一个升级,开始注重内涵的转变。常年在一线打拼的韦杰也为这个“内涵”做出了自己的解读,按照他“一切的核心是人”的理念,新型城镇化可以解读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需求”,而这对美好的需求,不仅人有,城市也有,地球更是如此。
在韦杰的设想里,地球文明会、特色小镇与科研专家三者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地球文明会为科研专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而特色小镇提供实验基地和样本,专家的科研成果则在特色小镇落地,最后再将实践结果反馈到地球文明会,从而不断容错、迭代,进而将成熟成果推广至全球,在每一座城市普及。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韦杰不仅有相当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更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与水准。金诚集团在全国布局的特色小镇项目已经达到59个,政府项目签约量超过5700亿元人民币。这背后是韦杰在建设特色小镇的先进理念在支撑,他认为,“真正把控特色小镇核心发展命脉的,是产业化思维,是对每一个小镇产业的梳理、深化、投入、探求这个城市本身的内在需求。”因地制宜,产业根植,文化并行,这才是金诚大行其道的秘诀所在。
如古人言,能者多劳,这样的担子,大概终究是需要像韦杰这样的人来担的。他也清楚,推进地球文明绝非易事,“这是一次需要跨越国界、跨越利益、跨越语言的努力。”地球文明会也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希望能通过更多的活动、更广泛的领域和不区分类别的活动来推进它。”
与会专家合照
“因为我活了5000年”
按照著名国学大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的话来说,“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生出想要为社会做更多事的使命,甚至为地球人服务的话,那就是天命。”如此说来,探索地球意志并推动地球文明的发展,便是韦杰的“使命”和“天命”了。
尚未步入不惑之年的韦杰,站在而立之年的尾巴,就已经达到知天命的境界了。
他被朋友们笑称为“身体30岁,讲话内容60岁”的年轻人。甚至有人向其发问:“别人都觉得只要我过得好、家人过得好就可以,为什么你不同?”“探索地球意志并推动地球文明的发展,这是很大的梦想,为什么非要你做?”对此,韦杰只是轻笑,“因为我活了五千年。”俨然一副仙人老者的做派。
活了“五千年”的韦杰,总是穿着一身素雅布衣,带着一脸恬淡笑容,与世无争。信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他,其实是想要做“利万物而不争”的那个“水”了。而韦杰所理解的“上善若水”,便是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这也是他赋予地球文明更深厚的文化寓意。
“我们有五千年从未被割断过的传统文化。”韦杰认为,“事物生存得越久,离事物的本质也就越近,因为它没有经历过更多的包装和解读。”所以在他看来,“中华文明离地球的本质更近。”
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相比则稍显年轻,因此也就生出了不同的轨迹。“东方可能更加注重内在本质的表达,譬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西方则会更加注重逻辑的研究和整体的发展。”
但是无论东西方文明如何不同,最终都将呈现融合的态势。在韦杰的构想中,“用西方文明的外在形式去包裹东方文明的内在”,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经之路,也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最佳状态。在探索地球文明的途中,韦杰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触到了地球意志的内核,并想要担起这份“天命”。
韦杰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确实能够担得起这份“天命”。
过去的一年里,金诚的许多特色小镇项目开工了,韦杰也启动了“大树计划”,在每个特色小镇种植5000棵树,最终组成繁茂的“金诚森林”。
他还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金砖丝路·2017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紧随金砖峰会的脚步,探讨全球新型城镇化课题。
除此以外,演说家韦杰还开启了一场为期两个半月的全球巡讲,以“世界与我”为主题,共同探讨中西方文明。也正是这场全球巡讲,让韦杰迸发了举办“地球文明会国际高峰论坛”的灵感,让他想要设立“地球文明会”组织,来探索地球文明,发现地球意志的内核。
“在这一年里,我们把过去9年里的很多设想都实现了。”令韦杰引以为豪的是,2017年他和整个金诚都呈现出了一种“我能做到”的积极态势,他的双眸中也充斥着一切尽在股掌之中的从容自信。将来再涉足一个全新领域时,韦杰再也不怕别人指着鼻子,露出满脸不信任的质疑,因为“2017年就是一份最好的答卷。”
所以在面对地球文明这样一个更大、更新又充满陌生感的领域时,韦杰就像尤里·加加林一样,勇敢而又自信地步入太空,也因此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类。
会议现场
平衡之道
正如探索地球文明一样,韦杰在做许多事时,都是在一个非常未知的状态里往前行走,有如“在迷雾中行走”一般。“独行侠”断然不是韦杰的行事作风,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行走是最危险的”,他的忠告是整个团队一起前行,毕竟“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新型城镇化巨头”韦杰。“著名出品人”韦杰。“演说家”韦杰。“作家”韦杰。“玩家”韦杰。拥有这众多标签的韦杰,无论身处哪片“迷雾森林”,总能找到出口。而经验之谈,无非“平衡”二字。
平衡其实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准则,但这背后最重要的,还是人的选择。韦杰站在千千万万条岔路口面前,选择了其中一条,又一条,这才有了他如今的模样。
《仙剑奇侠传》里有个叫“书仙”的人物,看过无数的书,知识最渊博,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但是他一辈子都被锁在了锁妖塔。为什么呢?因为他想不明白,他向外走的时候,是先跨左脚,还是先跨右脚,到底哪一只脚下去才是对的。
这个故事韦杰十分喜爱,总是讲得津津有味。“如果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在纠结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那么我们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这事关平衡,也是一种抉择。有时太过困扰于眼前的鸡毛蒜皮,容易错失更为重要的东西。
虽然“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这个问题并没有困住韦杰,但是在创业路上,他即将遇到更多的关卡和更多的选择题。只不过,人生这道选择题,不留有答错了便擦掉重新来过的余地。于是,“平衡”成了韦杰的指南针。
“在迷雾当中前行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前后左右哪个方向才是正确的,只能靠我们的经验和知识,靠我们的积累。”而韦杰认为,在这行走途中,除了必备指南针,更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他认为《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一个最好的范本。孙悟空代表了最有干劲,同时又是最专业的人,这样的人在团队里是必需的,但是这类人往往心高气傲,脾气大。猪八戒在团队里没有那么勤快,但是很善于沟通、公关,所以化缘总是他去。孙悟空能干而暴躁,猪八戒懒惰而圆滑,他们很难和平共处,这时候就需要沙僧这样的人来做粘合剂了,要是没有他,整个团队就散了。
至于唐僧,大家都以为他是个领导和精神领袖,是个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实则不然。“其实唐僧这个角色,是一个虚拟的象征,他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团队的目标。”韦杰正色道,“你要找到这个团队真正的目标,那个目标叫唐僧。”
这席话是韦杰作为领袖在更高层面希望看到的平衡局面,但是对于韦杰自己而言,“如何去平衡这个团队”是个更为现实的话题。
如果把整个公司比作一个植物园,里面有很多树,韦杰想要的是“每棵树都在长大”,从而形成“整个植物园都茂盛”的景象。
他认为,“你可以自己和周边的树争夺养分,这是一种良性竞争。”然而作为植物园管理员,他不可能为了某棵长势好的树而调用所有其他的资源。但是他也会“努力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且不断地把植物园的范围扩大,把土地扩大,把养料扩大,确保你长成前所未有的参天大树。”这是他作为管理者的职责。
韦杰最不喜欢企业那种“主要不是靠内在,而是靠外力野蛮生长”的发展状态,因此他需要把控整个金诚的扩张速度,避免金诚因快速膨胀而陷入一种“用4岁的大脑支撑20岁的身体”的诡谲状态。
这样的平衡不仅是一门高深的智慧,更是需要极度的自知与自制,这一点在韦杰的2018新年愿望中也能体现出来。他不求金诚在2018年还有更大的快速发展、更快的奔跑,而是希望它能“更加稳扎稳打”。他还进行了深刻自省,“2018年我可能需要让自己更专业一点,因为我现在涉及的广域的东西太多,还需要对深化的东西做一些更深的埋头工作。”
韦杰圆桌对话
守得云开见月明
经年累月的平衡使之成为了韦杰身上的一种天然属性,仿佛世间于他再无难事,形成了一种独特魅力。当然他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文人儒者的温文雅致,白衣居士的洒脱旷达,在他身上浑然一体,自成一派,甚至成功人士的意气风发,在他身上都融汇成了一股敦实的沉稳大气。
他一边行走一边思考,一路走来,成就了一部行走的人生哲思录。很少有企业家如韦杰这样善于思考。如金诚的徽标,定睛细看,除了一朵“小浪花”,还蕴藏着更多的含义,就像是韦杰本人,似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宝藏。
徽标上的“小浪花”又像一个“逗号”,带有永不止步的意味。“逗号”与其下方的一小片月牙形状连起来,就像是一个竖立着的无限符号“∞”,似在诉说着金诚未来的无限可能。而圆形背景,又像是太空视角下的地球模样,带着象征希望与光明的黄色,欲将太阳的光辉洒满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生活,工作。为人,处世。无一不被韦杰注入了“哲学”意味。
从一棵树开始说起。在旁人眼中可能只是一种植物、一种生物,或是一抹绿色,但在韦杰眼里,树,是人生的一个老师。
正应了那句“道法自然”。
树到了冬天,必须要保暖,要休养生息,春天来了它才能长得更茂密。“这是树的生存法则,人的身体也是这样。”韦杰说道,“我甚至会逼自己休息,逼自己收起来过冬。等到春天机会来的时候,我再大踏步往前走,疯狂撒播种子,这样到了秋天我才能丰收。”这也成了韦杰的生存法则。
修路的时候,为了拓宽道路,要把路边的树挖走,搬到新的地方重新种。但是挖出来以后,许多粗壮的树根已经被砍断了,可能它还能活,但是未来能长多大就很难说了。“其实很多项目管理和泥墩是一样的,如果管理者没有深入到这个专业里去,就根本不会知道下面还有这么多树根。”
韦杰还将金诚看作一个植物园,由此悟出管理者与团队的关系。一棵树尚能衍生出这么多,随手捡起生活琐碎作哲学辩理也便不奇怪了。大道至简,才是得道。这也是韦杰的另一个特性,善用最简单的生活事例解读人生哲理,又将这道理融入一个个小故事中,浅入深出。
与韦杰的对话有时像是一场博弈。你迷惑至极,想要寻求答案之际,韦杰便伸手牵引着你。但是有那么一瞬间,恍惚间你会觉得,韦杰似乎将你拉入了一座更大的迷宫,烟云缭绕,看不清来路,更看不清去路。但是继续向前走,你会发现,他其实是凭借“过来人”的经验,带着你穿越了迷雾,来到了森林的出口,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之所以会有那么一瞬堕入迷惘的错觉,是因为韦杰的言语常常高深不俗。就像是品茶,初入口时可能苦涩不绝,随后却有回甘绕舌。
“仿佛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仿佛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仿佛人改变命运也是注定的。”诸如此类的话语,常从韦杰口中流出。若你将其放在舌尖掂量几个回合,似有一股电流穿身而过,那么你已经被韦杰“击中”了。而他,早已从思想的迷雾森林里穿行而过,兀自远去了。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