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2016入主白宫前景堪忧
2014/01/25 | 刁大明 | 收藏本文
摘要:对希拉里而言,2016的制胜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年轻选民,从而有效弥合代际差距、迎合时代要求。

2013年末,一本题为《见证》的译作摆上了大陆书店的畅销展台。这本原名为《国务卿》的传记由跟随希拉里·克林顿出访17次的资深记者金·迦塔丝执笔,于2013年初出版。如同其他以希拉里为主题的书籍一样,该书几乎在第一时间被翻译引入大陆,国人对希拉里的关注度之高可见一斑。
除了中国人对这位前国务卿颇有兴趣,当今美国公众也对其政治未来保持着热切渴望。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心去年12月30日公布最新民调,奥巴马与希拉里分别蝉联最受美国人崇拜的男性与女性桂冠。CNN和ORC的联合民调则显示,63%的受访者支持希拉里参选总统,位列第二位的拜登仅有12%。
在与多位共和党对手的对垒民调中,希拉里也握有绝对胜算。虽然希拉里本人仍未表态,但似乎2016年白宫之争的悬念已乏善可陈。但从历史来看,希拉里绝非无懈可击的完美人选,她入主白宫也并不乐观。
世代更迭的总统政治
希拉里白宫梦断的结点在党内初选,在几乎赢得民主党提名就可以当选总统的2008年,奥巴马最终成功阻击了希拉里的长期优势,实现了“变革”。如今的希拉里必须回到初选舞台才有资格挺进2016。虽然她经验满满,但民主党的选举生态却倒向另一边。
从过去来看,两党接纳部分党内初选制度的1960年到2012年,不计在任者谋求连任时的党内象征性初选(如2012年民主党),两党对于“老将”的态度其实大相径庭。共和党方面,1960年以来全部9位总统提名人中有7位曾参与过前届初选,而前尝试提名者再次参选总统的胜算为42.9%。相比之下,民主党11位总统提名人中只有4位参与过前届大选初选竞争,约为36.4%,胜算率也仅为25%,其他7位首次竞选即获得提名者的胜算则为57.1%。
这就意味着,共和党在选择总统候选人时往往是“老将出马”,而民主党则是“喜新厌旧”。这一差异展现了两党在选民代际结构高烈度分布上的长期存在。这样的情况无疑是拦在希拉里面前的严峻考验——是否能够抓牢民主党的芳心,不令其转而青睐其他新人,或许需要动用克林顿家族积蓄30多年的政治能量。
除了党内生态之外,年龄问题也成为这位前第一夫人重返白宫的巨大障碍。1947年出生的希拉里,如果赢得2016大选,上任时也将近70岁高龄,这个数字基本追平里根保持初任总统的最年长纪录。但对于这样一位近年来时常爆出健康隐患的女性政治人物而言,她必须确保自己的受欢迎度压倒对其高龄的忧虑,这也并非易事。
更为严重的是,年龄劣势并非在与前任总统比较时才存在,在总统政治的世代更迭意义上也存在巨大隐患。从一般规律看,美国总统在代际上具有一定传承,目前43位美国总统中比前任年长至少1岁者只有10位,其中年长10岁以上的所谓“代际逆调”出现过三次,即1849年54岁的詹姆斯·波尔克被年长自己13岁的扎卡里亚·泰勒取代,1857年66岁的詹姆斯·布坎南接替小自己11岁的富兰克林·皮尔斯,1981年70岁的里根战胜57岁的卡特。第一次和第三次都属于在任总统失手,第二次则是由于皮尔斯的无能而遭党内换将。
上述三次代际逆调中的两次发生在美国建国的前70年,后近150年里只有里根一次。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还出现了如年轻前任27岁的肯尼迪、年轻22岁的克林顿以及年轻15岁的奥巴马等扩大年龄跨度的总统。这就意味着,奥巴马之后更可能出现一位同为60年代、至少是50年代的继任者。而反观40年代出生的希拉里,比奥巴马年长14岁,这是超过目前三次代际逆调阀值的数字,类似的情况从未发生过。
试想,奥巴马与希拉里争夺提名的2008年,年轻选民基本上是奥氏的拥趸、希拉里的梦魇。到了2016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8年获得投票权,但他们面对的将是更老的希拉里。一旦有一个奥巴马式的新人出现,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因而,对希拉里而言,2016的制胜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年轻选民,从而有效弥合代际差距、迎合时代要求。在这个维度上,一方面能否得到奥巴马的支持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如果得以冲过民主党初选,需要精心挑选一位足以吸引年轻人的副手。不过,从近年来的副手选择上看,效果上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不具备抱有改变战局的期待。
面对未知的对手
去年11月5日选举日,弗吉尼亚、新泽西两州州长以及纽约市市长等地方官员进行了换届。本次选举结果被认为对希拉里的提前布局极为有利:克林顿夫妇的亲信分别当选弗吉尼亚州州长和纽约市市长,而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的连任也加剧了共和党内的权斗裂痕。就在选举日前三天,曾与希拉里共事八载的国会参议院民主党党团主席查克·舒默也罕见公开喊话,敦促前第一夫人明确表态参选2016。这一高调言论表明了民主党高层对希拉里持续不减的强烈期盼。
美联社也于1月3日分析称,美国两党均面临党内分歧,希拉里是民主党最有潜力的候选人,而共和党的候选人依然“悬而未决”。
不过,美国政治圈也萦绕着其他声音。在选举日之后,2012年刚刚当选的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国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被多个主流媒体提及,明确讨论这位法学女教授在2016冲刺白宫的可能性。而在2013年下半年,美国著名政治评论刊物《国家评论》也分别将马里兰州现任州长马丁·奥马里、纽约州现任国会参议员柯尔斯滕·吉利布兰德放上封面,暗示他们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奥巴马。这种积极寻求其他新面孔的趋势,也反映出部分民主党人对希拉里感到厌倦。
在1992年到2012年长达20年的美国政坛上,希拉里从第一夫人到国会参议员,从总统参选人到国务卿,四个身份的转换让她的履历近乎完美,因而被认为“将是美国历史上准备最充分的总统候选人”。但必须指出的是,其涉足领域越多,交友与树敌就越在所难免。这些背景没准会成为挖出丑闻或攻击点的“富矿”。虽然她经历了国会选举和总统初选的检验,但对于一位对未来雄心勃勃的女性而言,对手很可能留些“猛料”作定时炸弹用,不可掉以轻心。
距离2016年大选日还有20个月,而选举周期最早应该在9个月后就会拉开大幕。抛开对奥巴马失望的心理不谈,现在预判希拉里的政治前景,应当先回答:精英和民意对她的期待,是因为她本人的资质与能力,还是困于不清楚除她之外的其他人选呢?
客观而言,与希拉里相比,目前其他可能人选确实黯然失色,但在“一夜成名”的后奥巴马时代里,谁也无法否定刚出道四年的政治人物入主白宫的传奇再现,他或她也可以通过攻击希拉里来获得更多关注度,把如日中天的前辈用作攀升的阶梯。在任何政治戏目都可能上演的前提下,加之背负着历史经验局限,希拉里2016的白宫之路未必比2008年走得顺畅。随着民主党对手特别是新锐政治人物的不断清晰,希拉里入主白宫的几率应该不会走高。未来一年多,是希拉里把所谓“巧实力”尽力施展在国内舞台的时候了。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