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如何发力 打造亚太经济圈
2018/01/15 | 泉宣道 | 收藏本文
摘要:现在中国正在参与RCEP谈判,将来如果能把RCEP和TPP结合起来,日中就处于同一个经济圈内。作为APEC成员之一的美国,如果也同意参与FTAAP的话,就是一个大团圆的局面。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日中两国关系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往来不难理解,而从1895年甲午战争一直到抗战结束,可以说是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进入本世纪以来,日中关系一直是“政冷经热”。随着中国经济的相对减速,现在两国之间的贸易、投资都受到负面影响,一些人甚至说是“政冷经冷”。
但从国际社会来看,美国特朗普总统的上台给世界带来了不确定性,这种状况之下,世界第二和第三的经济大国如果保持对立,只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如今的日中关系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关系,对国际社会也产生很大影响。日中如何合作、维持稳定的关系,对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经常说21世纪是亚洲的时代,在亚太地区和欧亚大陆,我们看到了宏大的经济圈动态。比如美国方面已经退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现在由日本主导,11个国家还在不断推进谈判。中国虽然没有参加TPP,但主导了由中亚通向欧洲的“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12月,中国还设立了亚投行(AIIB)。
TPP是以制定21世纪的贸易规则为目标的,有人说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是和TPP形成对立的。但我觉得,这两者并非零和关系。要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5年曾对中国加入TPP持积极态度,中国商务部也给予了积极回应。
过去,世界主要的基础设施市场都是由日美欧掌控的,现在中国也加入这个市场,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也是响应世界的需求,而且有足够的市场来接纳中国企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有60多个国家加入其中。除了沿线国家可以获得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欧盟也能通过该倡议和中国加强联系,实现一个跨区域的广域经济圈。这才是“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中,400亿美元规模的丝路基金也开始运作,为“一带一路”中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15年11月,习近平和时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了1949年以来首次海峡两岸的会面,当时习近平也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希望台湾能够加入进来。中国对日本也发出过是否可以加入亚投行的声音。我从北京相关人士那里了解到,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框架是考虑到日韩的,他希望把同属APEC的成员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也纳入到“一带一路”的范围中来。
与此同时,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21个成员国正在推进所谓的FTAAP(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成员国的GDP总值占全世界的60%,贸易额占50%,人口占40%。这当中既包括TPP的参与国,和“一带一路”倡议中涉及的区域也有重叠部分。
日中韩三国和东盟等16个国家还提出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构想。现在中国正在参与RCEP谈判,将来如果能把RCEP和TPP结合起来,日中就处于同一个经济圈内。在亚太,能够拥有这种巨大构想能力和主导权的当属日中两国。未来,作为APEC成员之一的美国,如果也同意参与FTAAP的话,就是一个大团圆的局面。
1989年到1992年,我曾在菲律宾马尼拉做驻外记者,当时亚洲开发银行(ADB,下称亚开行)的总部也设在马尼拉。2017年5月,亚开行在横滨召开了第50届年会,这意味着它有了半个世纪的历史。亚开行是由日美主导的,现在加盟国家及地区有67个。与之相比,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表面看这两者有着强劲的竞争关系,但其实它们之间已经有了合作融资的讨论。亚投行的金立群行长和日本央行的黑田东彦总裁也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金立群曾在亚开行做过五年副总裁,黑田则是亚开行的第八代总裁。从这一点来看,亚开行和亚投行并不是对立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日中之间的合作不可以忽略美国因素。对中国来说,外交战略上最重要的对手是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日中关系的核心也就是美国。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长期外交的构想都必须包括和美国的关系。
(感谢键睿智库对此文提供帮助)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