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维角度检视台湾空污防治
2018/01/15 | 台湾“中时电子报” | 收藏本文
摘要:台湾“行政院”院会2017年12月21日通过“空气污染防制行动方案”,“院长”赖清德宣示进行“红害减半大作战”,将在两年后达成红害减半的目标;进而在2030年实现公务车辆及公车全面电动化,2035年落实新售机车全面电动化,2040年达到新售汽车全面电动化。

台湾“行政院”院会2017年12月21日通过“空气污染防制行动方案”,“院长”赖清德宣示进行“红害减半大作战”,将在两年后达成红害减半的目标;进而在2030年实现公务车辆及公车全面电动化,2035年落实新售机车全面电动化,2040年达到新售汽车全面电动化。
总体以观,由赖清德主导拍板通过的此一行动方案,在红害减半部分,甚至较先前“环保署长”李应元所提出的红害4年减半的时程,还要提前一半的时间。此既突显赖清德以行动力见长的施政风格,也算是给饱受雾霾之苦的中南部民众带来一丝想望。
不过,究实而论,红害的形成,将高达200万辆的燃油机车全数改为电动机车,以及不同型号的传统汽车也予全面电动化,依目前数据来看,也只能减少约三分之一的空气污染源。包括改变台电目前燃煤,以及燃油比例偏高的电力产出模式,以及包括以石化业为主的重度污染产业,也都必须做出调整。因而,想要在两年之内让目前的情况减缓一半,恐怕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撇开是否能够如期达标的质疑,但上述行动方案所透露的讯息至少有一点不容质疑:即在愈来愈多民众对空污的容受度濒于临界点的客观情势下,加强对空气污染防治的力道,已成为主政者无法逃避的政治责任。
关于这一点,对岸提供了政策翻转的先例。根据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各签约国必须承诺在一定时限内达到降排指标。当时内地正在大搞改革开放,因此并未签署同意接受规范。但随着各地煤矿大肆开采、污染产业遍地开花,空气品质也快速恶化,不仅大面积的雾霾成为“新常态”,PM2.5的指数更是不断飙升。
面对这种“祸害”,北京当局采取强硬手段,勒令重大污染源停采、关厂、迁厂,好让“奥运蓝”、“G20蓝”能普惠全国。相较而言,在内地要整治空污,手段上无疑有更多灵便性。而台湾在当前体制下,当空污问题引发民怨沸腾,赖清德自然不敢坐视不管。尽管他强调这次方案是“更全面、更具体、更给力”,但在各方利益牵扯,以及公务部门体系是否能够跳脱各自为政的框架变数下,真正的执行绩效仍待验证。
据悉,传统制造业者闻讯无不“眉头一皱”,电动车业者则是大喜过望。他们所呈现截然不同的反应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其中所牵涉的是传统燃油与电动车辆业者之间生死荣枯的变局。执政团队如要确保“行动方案”都能照预设的时程逐一达标,不只显示决心,跨部门的整合,以及配套措施的更周延、更细腻,无疑将成执行绩效的关键因子。
相关报道
评论
13142526 :
加我看更多国际一手资讯,每日都有更新 vx:Jx9707190
凤凰读者 :
台湾和内地本身就不是一个污染模式,内地的漫山遍野的无证作坊,溶解各种废料,将污水排放到深井中,完全是邪恶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