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书香》, 这条路走得慢但走得远
2018/01/05 | 飞鱼 | 阅读次数:5991 | 收藏本文
摘要:12月并不是绍兴的旅游旺季,又恰巧赶上雨天,路上行人寥寥。淅淅沥沥的冬雨落在古旧的青石板路面上,泛起微光。青瓦白墙间,垂在屋檐边的红灯笼是唯一的亮色。严寒难耐,可这素净清冷的景致像极了一幅水墨画。
12月并不是绍兴的旅游旺季,又恰巧赶上雨天,路上行人寥寥。淅淅沥沥的冬雨落在古旧的青石板路面上,泛起微光。青瓦白墙间,垂在屋檐边的红灯笼是唯一的亮色。严寒难耐,可这素净清冷的景致像极了一幅水墨画。
“都说‘杏花烟雨江南’,我们就差杏花了。”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笑着说。这不是他第一次来绍兴,但与上一次也隔了30年之久。
选在淡季造访绍兴,在细雨中穿过仿若画中的古老街巷,走进一家亮着灯的小店,喝一杯温热的黄酒——正是文人雅士理想中的江南生活。不过马未都的这趟旅行并非他自己的主意,而是应他的老朋友、知名主持人窦文涛邀请,前去参与文化探寻节目《一路书香》的录制。
《一路书香》是一档由凤凰网、深圳卫视与万燕传媒联合推出的创新形态的文化探寻节目。在节目中,主持人张星月与常驻嘉宾窦文涛化身“车载书屋”的老板和店员,邀上一位知名书友,从乡愁古城泉州出发,途径广袤的陕北黄土高原、满载异域风情的西双版纳、风雅的江南水乡绍兴,再到辽阔壮美的俄罗斯。自11月30日正式开播以来,《一路书香》节目组已经带领电视与电脑屏幕前的观众走访了泉州和陕北。12月14日至16日,他们又来到绍兴。在为期3日的拍摄中,窦文涛、张星月、马未都和王晓晨,跟随文学名家的脚步,遍访绍兴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场所,还原一幕幕文化名景,生动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江南。
马未都在王右军祠挥墨写字。
饮酒对诗 探寻绍兴文脉
这是窦文涛第一次离开演播厅,在户外录制节目,但他不认为这是一次离开舒适区的尝试。“我以往做的谈话节目,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让大脑达到高速运转的状态。而《一路书香》就是大家游游逛逛,吃点儿喝点儿,很放松,”窦文涛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而且请来的大部分嘉宾都是我的朋友,能跟马爷一起游山玩水,边走边聊,很难得,也很开心。”
确实。《一路书香》的一大看点,就是窦文涛与过去时常在演播室里与自己谈笑风生的友人走出屋门,寻古访今。不同于普通游客,他们的旅行路线是依据一座城市的文脉设定的,文化才是节目核心。
在绍兴,最有名的人物当属鲁迅,但他并非唯一留名青史的文人。节目拍摄首日,窦文涛一行便来到了著名的兰亭,找寻当年王羲之与友人曲水流觞,创作《兰亭集序》的痕迹。
这样的经历,对于第一次参加这类节目的演员王晓晨来说很新鲜。她视学识渊博的马未都与窦文涛为师,然而令这位“学生”措手不及的是,在兰亭里,窦文涛一时兴起,突然要求打小学京剧的她现场唱一段戏。
“我唱了一段《梨花颂》,”回忆起当时录制节目的情形,王晓晨笑得有些害羞,“我已经15年没唱过戏了,心里是很紧张的,还忘了字。但工作人员安慰我说,我唱戏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我气势已在,不必在意这一两个字了。”
这样的“突然袭击”在三日的拍摄中比比皆是。据深圳卫视制作人柯仲平介绍,节目的即兴色彩很浓,留出很多发挥空间。
在兰亭感受曲水流觞的雅趣固然好,但缺少一件关键物——酒。当日下午,节目组又踏上了寻找佳酿——绍兴黄酒的路途。
一行人学起古人风范,一边饮酒一边对诗,继而畅谈起绍兴出身的文人。
“谈绍兴的文人,若只聚焦于鲁迅就太窄了,东晋王谢两家、陆游、王阳明等等,都出身于绍兴,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文化传承的关联,是一条完整的脉络。这条脉络延续2500年从未断过。从鲁迅的硬派文风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当年促使绍兴第一次腾飞的传奇人物,越王勾践的精神。我想江南文人在柔婉之外的韧性与刚强,正得益于此。”谈及节目切入绍兴文化的视角,柯仲平如是说。他又补充说,这些都是他们干坐在办公室里无法想到的,只有亲身探寻与思考,才能发现不同时代的文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
窦文涛一行体验绍兴黄酒酿酒工艺。
人文关怀 一档不断成长的节目
相比三两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曲水流觞,社戏则是江南普通民众的共同回忆,并藉由鲁迅作品成为世人皆知的特色文化。节目组自然不会错过体验社戏的机会,窦文涛一行人又坐上乌篷船顺流而下,欣赏一出社戏。
“现在的乌篷船太小了”,回想起自己三十多年前游览绍兴的经历,马未都感到一丝遗憾,“原来的乌篷船很大,里头能睡俩人,能在船上呆三天呢。还有船娘给你做饭,你想想什么感觉。”
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人文景观的丢失或许不可避免。《一路书香》的使命,就是将逐渐远去的人文景观,重新带回大众视野。
“这些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但精神世界还没跟上,因而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谈到《一路书香》的制作理念,柯仲平如是说。依据目前《一路书香》所呈现的内容,他们所做的,正是搜寻和捡拾看似千篇一律的中国城市中,那些独特而璀璨的文化碎片,拼接成一幅更完整的文化地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便得以清晰呈现。
不过,《一路书香》与一般文化类综艺很不同,它是一档全新形态的文化节目,既有谈话,也有户外体验;既具纪实,也有剧情设置。混杂的元素使得节目起初没有明确方向,前两集反响并非一味称赞。
“一二两期偏浅,第三集好了很多,”柯仲平承认,“出品方起初希望做得更综艺一些,但在不断摸索中,发现观众并不喜欢明显的综艺性,而希望看到更多对某本书的真实感受。观众也想知道,他们年轻时通宵达旦看完的《平凡的世界》能得到节目嘉宾怎样的评析和解读。所以我们就做了调整,往偏文化轻体验的方向走。”
《一路书香》节目能在中途做出如此调整,与节目本身的结构也有关。节目总导演孙明月介绍说,《一路书香》第一季的五期节目,可以看作五部独立的电影,分别聚焦于不同的主题,讲述不同的文化故事。“泉州那期讲的是乡情,陕北的主题则是坚持,西双版纳侧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孙明月解释说,不同的主题也开辟了节目组不同的表达方式与空间,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棚内节目容易被流程化的东西所限制,但户外的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他说。
作为节目的常驻嘉宾与核心人物,窦文涛功不可没。“他的状态越来越好。他很了解节目要带给观众什么。他已经能够自如地去放大和阐释书里的内容。”孙明月给出很高评价。
不止读书 还要传递精神力量
至于节目本身需要传达给观众的内容,孙明月表示,《一路书香》的重点并不在于读书本身。“我们想帮助观众领会书的内涵和精神,帮助他们从书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价值观和人生定位。这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正能量,一种人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孙明月说,“一般读者读书,只看个大概剧情,但书中的道理和精神,是很难立刻悟到的。而这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
孙明月说,第一期泉州的节目播出后,他看到有网友评论说,看完节目想回家看看父母,这正是他想获得的反响。“看完泉州那期对于乡情的展现,就想回去看看父母;看完陕北那期对于信念的坚持,就激励自己不要因困难退却。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无法左右观众的情绪,但希望每个观众在看了节目后,都能从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积极能量。”
《一路书香》的第一季并非全在中国取景,也包含一期海外内容。“我们选择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这是我们追溯书香之源必须经过的一站。”柯仲平说。他还透露,下一季可能会去更多欧美国家拍摄。
“考虑到培养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输出,我们还是在国内取景更多,”孙明月说,“但是要表达’走出去’的理念,海外选景必不可少。国内外的文化差异不会影响观众的理解,因为全人类在精神世界上都有共通之处,节目也会表达出这一点。”
绍兴文脉已绵延2500年,而《一路书香》才刚刚走出第一步。但文化的进程正是由这丝缕点滴构成,书香之路还很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