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有机会于2023年使碳排放达峰
2017/12/15 | “中外对话”网站 | 收藏本文
摘要: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中国能否尽快使碳排放达峰至关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中国排放达峰越接近2020年,全球在2020年碳排放达峰的可能性越高。

一份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期刊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上的研究显示,中国有机会把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更加合理的水平,并在2023年附近实现碳排放达峰。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中国能否尽快使碳排放达峰至关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中国排放达峰越接近2020年,全球在2020年碳排放达峰的可能性越高。
2020年被普遍认为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时间点,如果无法在2020年使碳排放达峰,人类将面临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天气事件恶化等灾难性后果。不过,关于中国碳排放何时达峰,不同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由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与美国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刘琪林合作完成的这份研究,将关注点置于中国的能源消费。
全球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77%,而二氧化碳90%以上来自能源消费,因此能源消费的碳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2015年提交给联合国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争取在2030年之前使本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袁家海表示,在2006到2010年,以及2011到2015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单位GDP碳强度分别下降了20%和21.8%。根据中国发改委于2017年4月公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CERS 2016)和中国目前的表现,他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可比2005年水平下降65%到67%,超过官方气候承诺的水平。
不过,在这一情境下,2020到203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仍约为0.9%,在2030年达到113.1亿吨。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年达峰,但基本不可能提前。“按照能源革命战略的发展规划,不管是2020年还是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这一关键指标均能顺利完成,但作为努力的目标,挑战性是不足够的。”袁家海表示,这一气候承诺并没有达到国际社会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袁家海在论文中还提到,按照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煤炭消费直到2030年还在缓慢增长。然而,2013-2016年间中国煤炭实际消费量(按标准煤口径)已经下降了10.9%。煤炭消费前景的不确定将极大影响中国的实际减排表现。
袁家海认为中国完全可以更进一步压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实现更加有雄心的能源强度、碳强度目标,使碳排放达峰的时间提前到2023年附近,并显著降低峰值。“按照能源革命战略2030提出的目标,在能源使用上中国只能做到沿着发达国家业已实现的道路前进,而强化节能则使中国可超越发达国家的历史轨迹,成为新的全球能效领袖。”袁表示。对于波恩气候峰会,他认为,中国更加有雄心的承诺“至关重要”。
(冯灏、唐大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