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如何征服世界?
世界上最通用的肉食来源如何被驯化
2017/11/25 | 曾鼎 | 阅读次数:6301 | 收藏本文
摘要:全世界人类饲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答案是:鸡。美国科学作家安德鲁·劳勒说,将全世界的猫、狗、猪、牛全部加起来,也没有鸡的数量多。

全世界人类饲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答案是:鸡。美国科学作家安德鲁·劳勒说,将全世界的猫、狗、猪、牛全部加起来,也没有鸡的数量多。
考虑到猫狗并不是普世的肉食,我特地核实了一下猪、牛、羊的数量。根据世界粮食组织统计,在2010年底,全世界家猪大约有将近10亿头。牛和羊也是在十亿的数量级。显然,鸡的确在这颗星球上占了压倒性优势——人类养了超过200亿只鸡,平均每人3只,一边吃,一边养。
“如果明天所有犬类与猫科动物全部消失……人们一定会悲痛欲绝,但因此对全球经济或国际政治造成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然而,若是全世界的鸡都不见了,将会立即招致巨大的灾难。”安德鲁·劳勒在他的《鸡征服世界》一书中写道。
人人离不开的鸡
安德鲁·劳勒举了两个例子,都很有趣。2012年,墨西哥城因禽流感扑杀上百万只鸡,鸡蛋价格一飞冲天,导致人们走上街头抗议,要求新任政府下台。要知道,墨西哥可是全世界人均食用鸡蛋数量最多的国家,每人每年食用超过400颗。
同年,鸡肉价格居高不下也让埃及的革命运动抗议者们高呼:“别人都在吃着鸽肉鸡肉,而我们却只能吃豆子度日!”在开罗,鸡肉价格暴涨甚至导致警察部门警告电视台,不得播放展现吃鸡肉的画面,以免刺激到那些不再吃得起炭烤鸡的人,继而引发暴力行为。
假若由全世界评选“最广受欢迎的肉类”,一定非鸡肉莫属。这倒并不见得是因为它味道最好,而是对鸡肉有排斥的人太少。穆斯林不吃猪肉,印度人不吃牛肉,美国人很少吃羊肉……可鸡肉,几乎无人不食。
有人说,鸡肉上可白斩,下可香酥。还有人列菜单,中国的宫保鸡丁、印度的烤鸡肉饭、东南亚的咖喱鸡、韩国的参鸡汤、日本居酒屋的鸡肉串、美国的炸鸡、墨西哥的鸡肉卷,如果把菜谱不停地列下去,你会发现,鸡绝对担当得起世界饮食当中最亲民的肉食。
介入流行文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最近风靡中国的一款游戏里,当玩家生存到最后,拿了第一名,屏幕就会跳出这句话。这里的吃鸡并不是真的要吃鸡。它的英文原版是“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源于电影台词。据说这跟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文化有关,每说一次这句话,就能赢钱。
鸡无时不刻都在展现它的魅力和对文化的影响。
有趣的是,《鸡征服世界》一书已经跳出饮食文化来讲鸡对世界的影响。作为知名学术杂志《科学》的撰稿人,同时还是《考古学》杂志的特约编辑,安德鲁·劳勒从生物学、进化论、考古学、经济学、文化、宗教和历史等多个方面,讲述了这种无处不在的鸟类的故事。
“回顾历史,正是鸡的这种可塑性使其成为所有驯化动物中最具价值的动物。”安德鲁·劳勒说,鸡悄无声息且不可阻挡地成了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尽管鸡无法飞行,却借助国际贸易成为世界上迁徙最频繁的鸟类。
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巴西的鸡吃上了来自美国的谷子,欧洲的抗生素被用来治疗美国的禽病,而南美的鸡则被放入了印度生产的鸡笼中。
作为饮食,一只鸡的身体可能同时分布在全球的两端,不同部位出现在中国的烧烤摊和美国的快餐店。安德鲁·劳勒说,鸡爪可能去了中国,鸡腿去了俄罗斯,西班牙人拿到了鸡翅,土耳其人拿到了鸡肠,荷兰的鸡汤厂家得到了鸡骨,鸡胸肉则去了美国与英国。
鸡还有很多不为公众熟知的用途。科学家用鸡制出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疫苗。鸡蛋至今仍然是科学上的最佳模式生物,同时也是人类每年用于制作免疫血清的媒介。鸡是第一种被测出基因组序列的家畜。而转基因鸡未来很可能可以用于合成大量我们所需的药品。
未来,鸡肉本身的地位看上去仍是无可撼动。鸡对土地、水和能源投入的要求比猪牛低得多,不到两公斤的饲料就能产出1公斤的鸡肉,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只有人工饲养的三文鱼。全球由农业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有超过80%来自肉类,而生产鸡肉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极低。
而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鸡仍是绝佳的家禽。鸡容易饲养,能自由摄食。改善营养条件,鸡蛋是最好的食物来源。养鸡可以为贫困的农村家庭儿童提供必需的营养,鸡蛋和鸡都可以作为绝好的收入来源,帮助摆脱贫困。
也难怪安德鲁·劳勒会说,“鸡就像一把长了羽毛的瑞士军刀,用途广泛,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鸡如何被驯化
鸡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它为何能与人类建立如此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为什么鸡能从15000多种哺乳动物与鸟类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动物伴侣?
要知道,鸡并不是一直都像现在这样每天都能下蛋的。如果我们看到现代家鸡的祖先,很难想象会有200多亿只这种生物的后代的壮观场景。
红原鸡,这是今天现代家鸡的祖先。中学生物早就告诉我们对于物种的定义:如果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它们不能生育后代,或者生下的后代也不能繁育(比如马跟驴生下骡),那它们就是两个物种。现代家鸡与红原鸡就是同一物种,现代家鸡源于古代被驯化的红原鸡。
目前看来,南亚是红原鸡最初的栖息地。红原鸡至今仍在中国云南、广西等地有分布。它们比养殖的家鸡还要珍贵得多。作为野生动物的红原鸡,现在还是中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亲眼见到从丛林深处走出的原鸡真身的那一瞬间,简直刻骨铭心。”鸟类学家威廉·毕比写道,当他在20世纪初的南亚目睹一只“趾高气昂”的红原鸡时,他彻底折服了。
威廉·毕比描述,他亲眼见到一只红原鸡从灌木丛中急速冲出,然后稳稳当当地停在一棵高高的树上,而另一只则在山谷里飞翔了超过半公里,“根本不像后院的家鸡那样弱不禁风。”
今天家鸡在肉量与蛋量上的高产只是近千年来人类干预的结果。作为鸡的祖先,红原鸡的产蛋量并不高,母鸡每年平均只下6个蛋。红原鸡的尺寸与肉量也不比其他近亲种类高。
与其他家养动物一样,人们经过驯化,把野生状态的红原鸡,逐渐培养成了家鸡。就像人类用食物吸引狼,把它们驯化成狗。猪、羊、牛,也都从最初的猎物,到被关进了畜栏。
鸡的驯化过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热爱考古学的安德鲁·劳勒,详述了这些年来的各种研究,比如,鸡是如何进入埃及的过程。
考古学家发现,在古埃及30多个陵墓里,总共埋葬了2000多万只动物的遗体,其中包括400万只埃及圣鹮——这是在埃及备受尊敬的一种鸟类,经常被制成木乃伊,当做古埃及智慧之神的象征。然而,考古学家却连一只鸡的木乃伊都没有找到。
与鸡的情况相反,陵墓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鹅木乃伊。当鸡光临尼罗河时,鹅早已被驯服,成了当地的家禽。作为一种迁徙性的鸟类,每到迁徙季节,鹅总是尼罗河谷地的第一批造访者。它们被古埃及肥沃的粮田吸引,于是开始学习与人类共处,随时为人类提供肉食,每年也会下几十个硕大的鹅蛋,并且还有一套高效的针对入侵者的预警体系。
不过从长远看,鹅最终不是鸡的对手。毕竟后者的产蛋量更高,生长更快,而且饮食结构更加宽广,包括食用在潮湿的尼罗河环境内大量存在的蚊虫。此外,在古代,公鸡比闹钟更为可靠,能够准确地报鸣清晨的到来,在主要由农民构成的社会里,这样的特征很受欢迎。
进入农业时代后,鸡更是食物的重要供应来源。作为新来者,鸡取代各种竞争对手成为西方饲养最为广泛的鸟类。
不过,鸡的演变仍然不可捉摸。
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是,鸡源自东南亚,并从此处迁往亚洲各地,继而遍布全世界。但是近年来,比如中国科学家的新研究显示,鸡可能在中国本土就已经被驯化成功了。还有印度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都曾有研究显示它们才是红原鸡的故乡。
安德鲁·劳勒讲述了这些研究后,总结说:“尽管确定了鸡的祖先,但是仍然有大量的谜团尚未解开。鸡到底是一次性被驯化还是经历了多次驯化过程?驯化的地点、时间与原因又分别是什么?一个半世纪之后,人们依旧围绕以上问题争论不休。”
鸡的基因组在数千年的驯化和养殖中,基因序列不断混合,这使得通过分析鸡的血液去追溯鸡的身世,变得极为复杂。
一个坏消息是,血统纯正的红原鸡还在消逝。倒不是因为它们濒临灭绝,而是因为,鸡这种家养动物实在太成功了。
不断扩张的家养鸡群,越来越多地与野生红原鸡杂交,威胁到了鸡的祖先们的基因完整性。
当然,上述这些所谓的“成功”都是从人类利益的角度而言的。对鸡本身来讲,被人类驯化,成为食物的来源,并且逐渐演变成驯化者所希望的样子,无异于种族的灾难。
□ 编辑 李克难 □ 美编 盖奕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