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人工智能时代已至, 但AI不会统治人类
2017/05/25 | 赵福帅 | 收藏本文

投资、孵化、演讲、出书、举办人机对弈,李开复最近全面开启了人工智能(AI)状态,他创办的创新工场也被称为中国最懂AI的创投。当下人工智能是全球最热风口之一,融资增长率超过50%。
今年4月,李开复曾邀请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人工智能“冷扑大师”,对战中国顶尖德州扑克牌手“龙之队”。德州扑克远比围棋复杂,因为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牌和下一张牌,需要运用博弈论、策略和心理战,更像人类每天面临的实际问题。结果,人工智能完胜。
“继续人机对弈已经没有科学意义。人工智能已经到了走向商业化的阶段了。”李开复如此总结AI的未来。
事业再迎高峰
李开复如此关注AI,因为他原本就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先驱,或者说“先烈”。
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就是有关人工智能的“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商业周刊》授予了该系统“科学创新奖”。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得过世界团体比赛冠军的选手。
但那时李开复“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多种技术条件远不具备,他的几项研究都没有取得成功。比如,李开复当年在苹果公司开发的语音识别技术更多地被用于演示和宣传,基本没有商业价值。
1998年李开复回国创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当时名为微软中国研究院),则被业内称为“人工智能黄埔军校”。
当时虽然刚刚经历国际象棋领域的“人机大战”,但科研界和产业界还处于人工智能的低谷期,大批科研人员耐不住寂寞,匆匆转向其他更容易产业转化的领域。
李开复说,那段时间是自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似乎就可以将全球最具实力的华人科学家聚拢在一起,共同享受科研带来的快乐。
数年间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成长为国际人工智能科研重镇。今天中国最好的AI创业团队里,首席科学家的人选中,许多都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
2006年开始,随着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大计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才真正开始复兴。2014年后,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无人驾驶、金融、医疗等都逐渐表现出普通人认可的性能。2016年3月,谷歌阿尔法狗与围棋顶级高手李世石对弈,并远超李开复在内绝大多数人预料取得大胜。
李开复看到,他年轻时无法实现的科研梦想,终于走向商业应用。而他的创新工场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多年。
癌症治愈归来
今年56岁的李开复,在经历癌症的生死考验后,对人生产生了很多感悟,也使他比常人对AI与人的关系多了一分思考。
李开复反思,是长年的不正常生活方式和心态,最后使自己罹患了癌症。
因为像不知疲倦的机器一直拼命工作、工作、工作,李开复曾被同事叫做“铁人”。
他回忆,年轻时就极不注重睡眠。进入职场也是继续拼命,每晚两三点睡觉。做高管时更是认为要让员工知道自己工作多努力,要跟朋友比拼谁需要更少的睡眠。
“同事随时发Email给我,白天我基本保证五分钟之内可以回,晚上两三个小时内可以回。我很喜欢给我员工一个感觉是开复永远在回Email,这对他们有一个暗示。”
结果,李开复每天平均睡眠5小时。还常和朋友说每天少睡一小时,人生多活1/24。他非常自豪永远在工作状态,无论上班、开会、出差、跟家人在一起。
“曾经有六周假期,但是我选择只陪母亲两周。陪母亲的时候也并没有全心陪伴,还是刷着邮箱、打着电话。对太太、孩子也都一样,他们看韩剧,我就非常开心地拿着电脑在旁边工作,我觉得这就是陪伴。”
最终,“铁人”李开复不幸罹患淋巴癌。
多位医生告诉说,人得癌症基本是因为抵抗力低或者身体状况不好。而这又来自四个因素:睡眠、饮食、运动、压力。“这几件我都不及格。”
治疗期间,备受心理煎熬的李开复去拜见星云大师。大师问:“开复,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李开复不假思索:“‘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
大师笑而不语,沉吟片刻后,说:“这样太危险了!”“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什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想想,那其实是在追求名利啊!”
李开复愣在那里,久久没有答话。
养病期间,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影响力”这三个字。
过去,他像机器一样盲目地快速运转,精确计算每分每秒该怎么用在能够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地方。一场演讲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邮件问创业问题,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见哪位记者,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
最后,疯狂运转迎来的是身体大病一场。
病愈归来,现在的李开复坚持每晚10:30上床,尽量睡7个小时。他让创新工场6位合伙人继续负责原有业务,并列出真的需要他完成的工作,比如融资、帮助大的公司上市、与BAT及美国顶尖公司合作、项目的最后、把关人工智能。
如今,李开复每月都有7-10天回到台湾陪伴家人。也会花更多时间和一些包括所谓的普通网友交流,每周见一些想要见他的人,哪怕他们并没有特别光辉的履历。
“‘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要保留这两句话的正向精神,更要停止让人分秒必争、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的负向因素。”
在李开复看来,因为很多人还从事着繁重的机械性工作,或者像自己曾经过度追逐名利、身心俱疲,人工智能恰恰可以将人们从一些繁琐工作中释放出来,真正投入擅长、热爱的领域,更多去享受自由,品味生活。
要重视人工智能的应用
凤凰周刊:你在1980年代就研究人工智能,但离商业化超前了30年,会有遗憾吗?
李开复:现在看,确实有些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如果我晚生30年,我也能在一个对的时代站在科研第一线,享受科技风口带给前沿研究者的巨大机遇和挑战。
但是这30年在研发、管理、商业、创投的经验积累,可能使我更适合在背后促成伟大的AI时代的来临,每一个创业者都要有伯乐,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角色。挖掘和指导创业者,为科研方向出出主意,向社会做AI科普,推动商业化,这是我能做的工作。所以能够有机会把我所学晚了30年用上,未尝不是一种福气。
凤凰周刊:也有说人工智能太先进了, 10-20年后才会成熟?
李开复:人工智能已经来了,它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打开手机,很多应用程序背后都有人工智能技术,比如智能聊天、新闻推送、图像识别、智能搜索、语言翻译等等。
像人脸识别技术,创新工场就没有员工佩戴门禁卡,门口有个摄像头,熟人自由通行,陌生人会被系统拒之门外。
当然人工智能的工具还不完善,主要只有一个,就是深度学习,但这些几乎就足够当下使用了。
至于更高端的新锐工具,比如增强学习、迁移学习等,正在研发,工具箱的工具会越来越多。
凤凰周刊:创新工场在该领域是如何投资布局的?哪些行业会较快应用?
李开复:2009年至今,创新工场已经投资了近300家创业公司,其中有30多家人工智能公司。近期我们有50%的投资都集中在该领域。
我们将各应用领域划分为:现阶段已成熟、3-5年成熟、5-10年成熟、10年后成熟等类型。
人工智能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图像识别等已经非常成熟。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教育、量产传感器等需要3-5年成熟和普及。真正意义的无人驾驶还需要5-10年才能上路,可先做比如速度慢的、仓库的。通用的自然语言对话工具、智能助手、家用机器人等至少需要10年。
以上领域创新工场都有投资布局。
我觉得人工智能在中国爆发的第一个且最大的领域应该是金融。能不能借钱、买哪只股票,诸如此类都非常适合电脑,而且马上见效。我们投的第四范式已进入十几家银行,银行电话销售之前的转化率非常低,但经过改进增加了65%。用钱宝通过更高效判断能不能借钱给某人,已做到每月150万单小额贷款,每单达1000元。
过去两年,我除了个人买了一只股票,其他的钱都是交给小朋友打理,他们运用AI技术,基本没什么风险,收益率也没有一个月是负的,每年回报也是很高的。
除了直接投资,我们还成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是一个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基地,如果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或产品规划,我们可以做孵化。
凤凰周刊:人工智能主要面向企业用户,企业界目前接受度如何?
李开复:比较多比例的传统企业会认为,这个东西跟我暂时无关。我觉得,每个企业家的成功都是基于过去把握好时机和方法、产品理念、公司文化,他会把他的方法论作为正确的方向,因为他成功了。
但我们不要忘记柯达公司因为新科技来临而全面崩盘。
现在一个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他的成功可能就是阻止他容纳新技术的最大障碍,这就是创新的窘境,因为他要把自己颠覆了,把利润放弃了,甚至清零重来,才能获得新的更大成功,而且80%的员工可能要被解散,这些员工跟随他多年。所以这是多难的事情呀。
因此,我并没有特别期望大部分传统企业和企业家能转过来。
新的就业机会
凤凰周刊:你提出5秒钟准则,如果人能在5秒内对工作需要思考决策的问题做出决定,该工作就很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基于此,你预测,翻译、保安、助理、客服、交易、会计、司机等未来10年90%会被全部或部分取代。人工智能会否引起严重失业?比如美国有150万名卡车司机,而优步旗下Otto公司正在研发卡车自动驾驶。
李开复: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成了新形式。我的大女儿学习服装设计,未来机械而繁重的服装制造工作会由机器完成,但是需要人的创造力的设计师不会消失,相反会大幅增加,因为私人设计师的需求越来越多。
历史上,因为科技进步造成经济社会结构调整、阵痛甚至暂时倒退都屡见不鲜,但没有一次最终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福音。
新型纺织机和蒸汽机出现时,就曾在英国引起农民和手工业者恐慌,但后来他们大多在工厂和服务业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
凤凰周刊:你说过放射科医生要准备改行了,医生这样的高技能工作也会很快被取代吗?
李开复:现在人工智能判读X光片、核磁共振、断层扫描等的能力已经超过医生。未来会取代医生诊断的大部分工作,还能做手术。当然,最初它只是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这样才能快速应用起来。
医生未来很有可能会变成病人与人工智能的沟通桥梁,少数高端医生可以专注在研究上。
所以医生不会消失,而是变成服务业者。因为机器只会冷冰冰地显示你得了淋巴癌,五年存活率23%,病人可不想听到这些。医生则会给病人很多关怀。机器显示100%淋巴癌,但医生会说你可能得了淋巴癌。患者问,那我能活下去吗?医生不会说,你5年存活率只有23%,他会说,“你知道吗,李开复也得了这个病,只要你自信积极、睡眠充足、注意饮食、按照我的方案,真的蛮有可能会好的”。病人一下就会感觉自己还有救,就会听话,安慰剂效应就开始发生。机器做不到这些。
凤凰周刊:AI时代,人们可以从事或者转到哪些工作呢?近期“黑天鹅”事件背景之一就是几十年来信息和自动化影响了工人就业,但相应调整并不到位。
李开复:每个人失业带来的GDP减少一定小于AI应用带来的GDP增长,所以社会可以把这些人养起来。有基本收入,就能保证基本稳定。其次,每个人都会追求自我实现,就要让人们找到新的适合的工作。
未来有几种可能。一是悲观的,像《北京折叠》描写的,创造一些低端的不需要的工作;一是颓废的,啥也不做,靠低保金吃喝玩乐,一些人可能丧失斗志;一是我相信的比较积极的,因为AI创造了大量财富,我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做想做的积极的事,比如读书、交流,关注文学、艺术等,做志愿者,多陪陪父母。
人工智能并不是无所不能,至少在以下领域还差得远:跨领域推理、抽象能力、知其所以然、常识、自我意识、审美、情感。它不能取代我们的缘分、心灵碰撞、安慰剂效应,不懂得感恩、爱、同情心。
人们可以转到这些机器无法胜任的工作。未来文化娱乐产业会非常发达。过去被忽略的一些人文艺术类工作,会逐渐被重新重视,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等。服务业、志工等需要与人交流、关怀类型的工作,也都是 AI 时代下的理想机会。
对服务业不要排斥,因为大部分人都会变成服务业者。双创不要总告诉大家做独角兽,也要鼓励做好的服务公司,做好的服务者。社会也要给服务业者崇高地位,就像今天的医生、艺术家、匠人一样。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去做志愿者,不能跟孩子说按摩师、导游等就是丢人的。
凤凰周刊: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你有什么建议,他们如何适应未来的AI社会?
李开复:家长要告诉孩子四件事情:第一,做你最爱的事,才能做得最好。第二,要做得深,才能不被取代。第三,要做平衡,平等看待文理,文化、娱乐、艺术都要全面发展。第四,要人机结合,一个艺术家也可以把新技术用在你的艺术上。
父母不要再期望孩子找安稳的工作,安稳意味着简单重复,这些工作早晚都会被机器取代。我们要帮助下一代选择那些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工作和技能。具备深刻思维、感性、创意的人,才有机会突破。
AI统治人类?
凤凰周刊:自从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后,大众就有恐慌情绪。科学家,比如史蒂芬·霍金等也担心人类进化太慢,最终会被淘汰。
李开复:其实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再到今天,从西洋跳棋到国际象棋,再到围棋,每次计算机在对弈中获胜,都传出“智能机器威胁论”。但没过几年,公众就说,下跳棋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下国际象棋;下国际象棋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下围棋。也许几年后我们就不觉得阿尔法狗有多智能了。
要回答前面问题,就要先廓清几个定义。
弱人工智能,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现在的AI都属于弱人工智能,只是人的工具。比如阿尔法狗只懂围棋,连拿棋子都得人帮忙。
强人工智能,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如果其甚至可以具备自我意识,那我们就必须像对待人一样对待机器。他们是否还甘愿为人服务,会不会站到人类的对立面?
超人工智能,比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聪明。
显然,讨论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还为时尚早,他们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只是一种幻想,还是有可能实现。
凤凰周刊:你提到强人工智能可能具有自我意识,机器人未来会具备像人一样的情感、意识、欲望吗?
李开复:我个人认为不会。它可以理解人的情绪,比如这个人难过了,机器可以去安慰他,但这不是真诚的,不是心与心的交流碰撞。
应该相信这个世上有不可复制的东西,比如人与人的缘分、安慰剂效应、信仰等等。
如果我们相信这些不会被复制,就应该鼓励大家走这个路子。无论做服务业、做志愿者,还是多陪伴家人,这些情感与爱的发散,就会让社会的集体意志变得更正向,担心的严重失业和贫富极化等问题就不会发生。
凤凰周刊:Wait But Why 网站创始人蒂姆·厄班撰文指出,科技发展是加速度的,所以强人工智能一定会出现:一个人工智能系统花了几十年达到人类脑残的水平;一小时后就推导出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再过一个半小时,其智能达到普通人的17万倍!
李开复:该理论的前提即所谓加速度会一直成立吗?
我觉得更可能的是: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一段后,会遇到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比如芯片性能改进速度在2013年后显著放缓,连提出摩尔定律的摩尔本人在2015年都说,摩尔定律可能在10年内失效。
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之间的技术鸿沟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发展和应用弱人工智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凤凰周刊:最近Facebook的F8大会,特斯拉老板马斯克成立新公司Neuralink,都让脑机接口备受关注,马斯克声称8-10年内让人们用上脑机交互。按照畅想,未来可把大脑上传到电脑,进而实现星际旅行和永生等等。你看好这种人和机器嫁接甚至人脑和电脑交互吗?
李开复:别吧。
嫁接技术有可能发生。比如用在医疗上,作为人的工具。我们就投资了一个机器人脊椎项目,可以帮助患者、老人起床走路。还有机器人义肢。这些是必然发生的。
但是大脑上传呀、下载呀、装芯片呀,就讲得太玄了。人的生命就是会结束才有意义。我不知道这能不能实现,我宁可讨论必然发生的技术,这些太玄的技术就先打住,因为我不是预言家。
我想,在可预见的未来,最可能的是我们进入一个人机协作的崭新时代,人工智能只是人的工具。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