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之前,奥巴马曾向另一个女人求过婚
2017/05/25 | 《华盛顿邮报》 | 收藏本文
迄今,在记者和历史学家有关贝拉克·奥巴马的著作中,有三本最为引人注目。在《贝拉克·奥巴马的故事》中,戴维·马拉尼斯向我们展示了奥巴马究竟是谁。在《理解奥巴马》一书中,詹姆斯·克洛彭伯格解释了奥巴马的所思所想。在《桥》这本书中,戴维·雷姆尼克则告诉我们奥巴马的真实意愿。
现在,在《冉冉升起的新星》这本最新的探索之作中,戴维·加罗试图囊括以上所有内容,并且力图更进一步:他告诉我们奥巴马的生活方式,探究奥巴马数十年间的运筹帷幄,直至带领他赢得总统大选。加罗笔下的奥巴马是一位冷酷划分自己生活的人;他很早就坚信自己注定会成为伟大的人;为了追求非我莫属的目标而作出感情牺牲的人。他走过的每一步——无论是涉足社区活动组织,上哈佛法学院,还是爱情选择——都不仅仅是生活本身,而是事关完成使命。
加罗对奥巴马个人生活的描述尤为发人深省。他首次披露:在遇到米歇尔·奥巴马之前,奥巴马曾在芝加哥与一位女性相爱并同居数年,而且还向她求过婚。现为奥伯林学院教授的希拉·贾格尔多次出现在此书中。
她与奥巴马之间痛苦而持续多年的恋爱,不仅预示了奥巴马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意愿,也预示了他必须要做的权衡与抉择。曾因撰写马丁·路德·金传记而荣获普利策奖的加罗在这个作品的结尾处对奥巴马的决心下了判语:“虽然自我创造的熔炉塑造了坚强的意愿,但容器的中心被掏空了。”
关于1995年的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在一次采访中说道:“直到我来到芝加哥成为一名社区活动组织者,我才认识到就身份而言我自己是谁。在芝加哥,我与非洲裔美国社区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贾格尔把他们的同居生活描述为孤独的经历,他们“躲进自己的孤岛里”,奥巴马把工作与生活划分得很清楚。她告诉加罗:“1986年的冬天,我们看望我的父母,奥巴马让我嫁给他。”贾格尔的父母表示反对,不是因为种族的原因,而是因为担心奥巴马的职业前景,贾格尔的母亲认为希拉还太小(比奥巴马小两岁)。
马拉尼斯在传记中机智地描写了奥巴马有意识地从多元文化国际主义自我感知向明确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认知转变。而加罗则把这种转变置于明白无误的政治背景下进行分析。他写道,对于芝加哥的黑人政治家来说,娶一位非洲裔美国人之外的女人为妻可能成为负担。
关于种族与政治的讨论突然压垮了贾格尔和奥巴马的恋爱关系。贾格尔回忆,“婚姻大事一拖再拖”,他们的关系因为奥巴马“对自己人生的核心问题……种族与身份的折磨”而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她说:“确定黑人身份与他决定追求政治生涯有着直接关联。”
在加罗的讲述中,奥巴马因政治原因做出了感情决定。就在他决定前往哈佛法学院的前几天——当时他与贾格尔的关系其实已经破裂,奥巴马请求贾格尔与自己一起去哈佛并结为夫妻。当时,贾格尔准备前往首尔进行人类学研究,她对奥巴马认定自己会为了他而自动推迟研究生涯感到愤怒。随后两人陷入争吵,分道扬镳。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