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化的正反经验
2013/05/15 | 陈安 | 收藏本文
美国人有个说法,他们的国家诞生在乡村,后来搬进了城市。这一说法有点儿像中国人所说的“农村包围城市”。不过,两者说的不是一码事儿,一个说的是人口迁徙,一个说的是革命路线。中国革命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村人口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城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很大一部分农民将离开土地,成为城市居民。所以,对美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取得的正反经验,中国或许可以有所借鉴。
从乡村到城市
早期的美国,确实基本上就是一个大乡村。华盛顿、杰弗逊等开国元老原先就是农场主,他们要建立的就是一个乡村社会,一个农业社会,美国宪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这种思想观点。早先的美国人也确实爱当农民,觉得农民比城里人更爱自己的工作,吃得比城里人好,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更能养育家庭,也对国家繁荣有很大贡献。据1790年人口统计,95%的美国人都住在乡下,5%住在“城市”,而在美国,有2500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就可称为“城市”,所以这5%的人口大多只是住在乡镇上而已。当时只有纽约、费城和波士顿3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5000人。
开国元老们无法预料的是,他们的国家不可能永远是个乡村社会,必然会朝着工业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这大片向西扩张的国土上,一座座城市陆续出现,一条条横跨大陆的铁路建成通车,一家家工厂、矿山开工,一个个商号、店铺开张,也就一年年把农村人口逐渐吸引过去,乡下人越来越少,城里人越来越多,农民成了民工、工人、商人甚或学人。
这是社会进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1890年前后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人口的增加最为显著,有35%的美国人都成了城里人,较大城市都在美国北部地区,南方只有新奥尔良等几个小城。南方奴隶主需要黑人奴隶为他们种植棉花、玉米,严禁他们“逃逸”,所以整个南方基本上仍是乡村。
从1870年至1890年,芝加哥人口从30万增至100万。有些城市吸收附近的城镇成为大都市,如1898年,原先只有曼哈顿岛的纽约市将布鲁克林、皇后区、布朗克斯和斯坦顿岛并入版图,成了纽约大都会地区,全市人口335万,至2012年则达830多万。
从1870年至1920年的50年内,美国的城市人口从1000万增至5400万。到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终于超过农村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南部地区,尤其是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还有东海岸各州,城市化进展得很快。到了上世纪90年代,每4个美国人中就有3个居住在城市。据2010年全国人口统计,80.7%的美国人居住在城市地区;据2012年世界银行的报告,2010年美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7.7%。200年前,美国90%人口是农民,而如今,据最新人口调查,只有1%的美国人自报以务农为职业,大约2%的人住在农场。
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从美国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我们既能看出美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成果,也可看出美国城市化的结果。如1930年全国人口1.2亿人,其中农民有3000多万;后来每年递减,1950年减至2500多万,1960年1500多万,1970年970多万,1980年600多万,1991年500多万。2012年全国人口3.1亿人,其中农民人口只有210多万。
美国城市化达到如此高的程度,首先是因为农业已发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全国1%的人口就能以先进方式生产出粮食、棉花、蔬菜、水果“养活”全国99%的人口,还能把很大一部分农产品销往世界市场。这一点很重要,试想,假如美国耕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少,假如各地农村尚在用落后的生产方式耕田种地,假如全国农产品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美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城市化,而是尚需在农村留有足够的劳动力,尚需千万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美国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已能保证这些“假如”只是“假如”而已,不会成为现实。当然,在如今自由贸易世界里,对某些国家(如日本)来说,即使耕地有限、粮食不足,也可实现高度城市化。
城市本身的建设自然也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美国的城市建筑先前大多是平房或二三层小楼,后来一般也只能增高到5层,只有到了建筑技术在横向和竖向两方面都大大提高后,房屋才能造得更多、更高,才能接纳更多来自乡村的人,接纳更多来自各国的移民,也才能为工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娱乐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1870年之后,由于电梯发明成功,一些高层建筑陆续出现在各大城市。1890年前后,先在纽约、后在其他一些大城市出现了由密集的高楼形成的天际轮廓线。当时10层到20层的楼房就被称为“摩天大楼”,1902年在纽约建成的20层的“熨斗大厦”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后来,几十层高的摩天大楼陆续耸立天际。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102层高的帝国大厦建成;70年代初,芝加哥110层的西尔斯大厦建成。
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改善交通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在公交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只能在“步行距离内”上班,连城里人也因此失去很多较远距离的工作机会,农村人更不敢贸然进城闯荡。美国城市交通,19世纪主要以公共马车(由马或骡拉动车厢)为主,80年代以后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的相继出现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20世纪,公共汽车、地铁替代电车,城市交通更为便捷。波士顿1897年便有了地铁;1904年开通的纽约地铁现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地下交通网,是外来移民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新移民们凭一张地铁图,很容易找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如移民局、社会安全局、职业介绍所、英语学校等,而不会因迷路而惶恐不安。
城市化的正反经验
美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笔者浏览不少有关资料,似乎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城不局限于东海岸。美国起初一直把城市建设重点放在东海岸,从北往南,从波士顿到纽约到费城到华盛顿,其间又有许多中小城市,可谓城市连城市,形成了人口稠密的“东北走廊”地区。后来,到了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终于意识到要放宽视野,要开拓西部地区。《纽约论坛报》的社论《到西部去,年青人,到西部去》一发表,成千上万美国人便受其鼓动前往西部开发。如今美国中部、西部地区各州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许多州成了“美国粮仓”和“世界粮仓”,很多城市是旅行者必去之地,如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是美国乡村音乐之都,因其众多文化机构和希腊复兴式建筑被誉为“南方雅典”。西海岸的洛杉矶建城很早,发展却很迟缓,但由于中西部地区逐渐繁荣兴旺,20世纪80年代其人口总数终于超过芝加哥,成为全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城市。
建城不局限于大城市。大城市要建,中小城市更应建,甚至应以建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不仅有人满为患、环境易遭污染等问题,而且往往因依赖远距离的资源而在经济上容易变得脆弱,比如一旦发生全国性或世界性石油危机,有些大城市又不能就近获得煤炭,它们便会立刻面临衰退问题。美国如今的“城市地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5万人口或5万以上的人口,另一种是有2500至5万人口,被称为“小城”。美国既有830多万人的纽约、490多万人的休斯顿,也有衣阿华州贝尔维这样的只有2543人的小城。既有人口平均密度高达每平方英里7000人的洛杉矶-长滩-圣安娜大都会地区,也有每平方英里仅有811人的北卡罗来纳州希克里。如果说美国约有80%的人住在城市,那么约有80%的城市地区其实是“小城”。有专家认为,一个3万人规模的城市完全可以满足城市化环境的需要,自己生产所需要的食物,自己解决能源问题,而且在某些危机时刻可用各种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城的建设应有规划。英文中有个词——gridiron,原意为有平行细金属棒的“烤肉架”,而在建筑学中成了一个术语,意为棋盘式街道布局。美国城市化建设的一条经验就是为了交通顺畅、居民生活方便,每座新城应“格里迪伦化”,也即把街道建得像棋盘一样整齐。费城、纽黑文、萨瓦纳和洛杉矶等城市就是这样规划的。波士顿市中心和纽约下城因按欧洲中世纪城市的不规则方式建造,街道的分布便显得七零八落。纽约后于1811年开始,以棋盘式布局建设中城、上城,南北纵向12条直街(百老汇大街除外)称为“Avenue”(“大道”),东西横向200多条直街称为“Street”(“街”),外来者很易认路,很快觉得自己也是“纽约客”了。
政府要有计划建造大批“公共住房”,即一般低收入市民都能买得起、租得起的房子和公寓楼。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从乡村迁到城市的人,从南方移居北方城市的黑人,或从国外来的移民,绝大多数都不是富人,开始只能租住租金低的住房,可他们往往会遇到欺生、要价高的房东,或有种族歧视意识的业主。美国历史上有许多教训,不少城市因为不能提供价廉的公共住房而出现许多贫穷、落后的街区,如纽约黑人的贫民窟、犹太人的“隔都”、爱尔兰人和德国人的“地狱厨房”。这些美国“另一半人”聚居的街区破破烂烂,有损市容,患病率高,犯罪率也高,影响社会安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认识到这些问题,在“新政”期间曾为公共住房建造计划大量拨款,从而使许多人离开了贫民窟。当时的公共事业振兴署也鼎力支持各城市建造学校、医院、公园、剧院、游乐场和其他有益于市民的公共设施。这一点后来成了美国的传统,所有新城建设必须包括这些公共设施。事实上,一旦有更多的公共设施为所有居民服务,社会就会变得更公正、更和谐。
另外,在城市比较贫穷的地区,政府尤需特别注意解决居民的生活环境问题,如提供清洁饮水、收集垃圾、处理污水等。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如洛杉矶,需努力采取措施,“把汽车整干净”、“把燃料整干净”,使雾霾天空变晴变蓝。事到如今,“走向绿色”、创设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城市的共同目标。
城市开发过程中尤需警惕腐败问题。笔者发现一份有关美国城市化的材料特别指出:“毫不奇怪,在市政府内,在城市服务中,在建筑业界,在土地所有者中,贪污腐败现象蔓延滋生,十分猖獗”,所用之词“rampant”确实是蔓延、猖獗的意思,可见问题之严重。不少地产开发商、建筑公司往往会用各种手段,如游说、行贿、欺骗性投标等等,来达到自己发大财的目的。而不少政府官员接受贿赂,把政府优惠合同签给行贿者;有的政客,如19世纪60年代纽约民主党“老板”特威德,利用职权,巧立名目,要求政府部门为所有建筑工程高价付费,然后自己从建筑商那里获取巨额“报酬”。他们这种行为,用当代中国流行语来说,就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对此,必须要用法律来制裁那些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从而保障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特威德最后被定罪判刑,死于狱中。
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当人口密度大幅增加,街道、车辆、公共场所都很拥挤,周围环境不再安静的时候,又往往会反向出现“郊区化”、“乡村化”——城市里许多中产阶级人士会住到郊区去,住到有乡村风味的远郊去,去住有大草坪、双车库、游泳池的大房子,就是需借大笔银行贷款也要去实现这个新的“美国梦”。随着往郊区迁徙的人流,高速公路延长了、加宽了,郊外购物中心、大型连锁店出现了。可是,到了某种时候,到了像五六年前美国经济开始不景气的时候,由于次级房贷危机、房市崩溃、汽油费上涨等原因,大批郊区居民只能放弃他们的大房子、大草坪,又搬回城市,迁返人口稠密的大街小巷,许多购物中心、连锁店和零售店也随之纷纷倒闭。当时媒体用“郊区在衰亡”、“郊区梦断”等词语来形容这种惨淡景象。——城市化,郊区化,又城市化,这似乎是另一种令人反思的社会现象。
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趋势。联合国曾预言,2008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将住在城市地区;2050年前后,发展中国家64.1%的人口、发达国家85.9%的人口将住在城市地区。面临这种趋势,更多的人将深入思考、研讨有关的问题:何为城市化?怎样城市化?怎样让城市化把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公正、合理、和谐,把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洁净、舒适、美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