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 打造“最美”的文化礼堂 “最美”精神与文化礼堂建设的美妙和弦
2016/10/25 | 收藏本文
9月初,一部在浙江衢州拍摄的电影未播先火了——全国第一部以孝道为主题的文化礼堂古装影视剧《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开机,现场人山人海。
“文化礼堂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要想在乡村生根开花,前提是立足乡土接地气,应该伴有浓浓的泥土芳香。”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基于对农村和农民的理解、尊重之上的引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正是“最美精神”向农村延伸的美景缩影。
从“最美教师”到“最美乡村好声音”,从轰动全国的“最美家庭”到遍地开花的“最美评选”......2013年以来,衢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中的“最美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
最美衢州人的传统与内涵,正在三衢大地上得到不断的充实与发展。
“最美”精神感动衢城
衢州是浙江省地级市,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最美”是这个城市家喻户晓的字眼。“最美衢州人”的评选,已在衢州连续举行了4届。他们中,有多次急救病人的“最美女医生”,有长年奔波两地、甘做透析病人的免费司机,有10年如一日在钱江源头守护青山绿水的公园守护人……无数衢州人在网络上、在投票箱前,郑重地为他们点下了150多万次“赞”。评选活动的举行有着可靠的保障。衢州在全省率先建立“最美”关爱基金,市红十字会社会捐赠专户设立“最美基金”项目,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心愿树”在许多衢州人心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全市线上线下登记的心愿树志愿者有15万人,每年累计服务7万多小时。如果有困难,就可以在全市140多个最美志愿者家园里,把它悄悄挂在心愿树上。柯城区志愿者协会“狮子会”听说石梁镇下村的村民们想照张全家福,立马拍胸脯说:“我包了!”听说村里留守儿童的铅笔用完了,寒假作业写不了,话音刚落,“麦田计划”负责人接上话,“我这儿还有几千支铅笔,给你!”
在衢州,发现美的眼睛遍布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寻找温暖人心的力量。各地的文化礼堂,为这种“最美”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依托建设文化礼堂打造“文化长廊”,衢州让身边好人、凡人善举上墙。各地文化礼堂在“最美”典型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最美婆媳”、“最美家庭”等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张贴“最美红榜”,表彰各村最美人物先进事迹。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动基层培育、放大道德楷模,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最美群体”发源地衢江,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全区评选表彰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衢江人”等的先进事迹纷纷走进文化礼堂:上方镇龙祥村文化礼堂的“最美‘村长’”毛水标,廿里镇塘底村文化礼堂的孝贤榜上的孝子童利平……一个个动人心扉的“最美”故事在文化礼堂内上演。
文化礼堂不仅是“最美”的传播者,更是其强有力的代言。在衢江区杜泽镇文林村文化礼堂内,“志庭阿陆红十字博爱基金”成立,该基金由两位村民发起,主要用于对该村60周岁以上老人和遭遇突发事件急需帮助的村民进行救助。
潜移默化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礼堂中传递、传承。
文化礼堂“播种文明”
9月10日下午,浙江龙游县罗家乡荷村村文化礼堂内张灯结彩,简短仪式上演8个节目,台下的掌声、欢呼声不断。
“农村不是没人才,而是没舞台,如今在舞台上,个个都成了人才。”龙游县溪口村党支部书记邹卫平感叹。去年年底,该村女子竹鼓在县文化精品节目展演中获一等奖。而村里目前也已组建了“夕阳红”腰鼓队、女子竹鼓队、退休职工民乐队等8支演出队。
龙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兆云介绍,目前全县共建成88个文化礼堂,围绕“以艺悦人、以德树人、以礼育人、以文化人”的宗旨,依托草根文艺人才,借助部门专业指导,深挖本土特色文化,每个村都拉得出十多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深受村民欢迎。
目前,衢州各县(市、区)每年都安排了300万元以上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专项资金,全市每年专项建设资金总量超过2000万元。据统计,依托农村文化礼堂,三年来全市组建各类村级文化队伍1500多支5万多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8000多场次,累计参与群众超过150万人次。
“文化礼堂激活正能量”——衢州在农村“种”文明的举措,为人们称道。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这些年,衢州不断创新基层文化引导方式,通过文化寻根来引领文明新风遍乡村。
文化礼堂成为文化惠民的综合平台。通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礼堂、讲堂、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春泥计划”活动室、群众体育活动设施等措施,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提升、从资源分割向资源整合提升,最大限度地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江山市新塘边镇毛村山头村文化礼堂内,村支书拿着话筒唱起了村歌,在他的身后,妻子和母亲为他伴舞。同一天,新塘边镇爱丰村的文化礼堂内,一场民俗民风展览正在举行着。人们坐在一起包粽子、剪纸、纳鞋底、织带、刺绣,全村老小其乐融融。文化礼堂这个载体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找到了一条路径,使这种文化真正在乡村扎下根,邻里间形成了和谐的乡风。
村歌发源地大陈村的农村文化礼堂入选了全国100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衢江文化礼堂的“最美创建”,推动全国“最美家庭”不断涌现;常山文化礼堂的“一贤三乡”等形成,重阳敬老礼仪、七岁开蒙礼、成人礼仪等传统礼仪文化重现活力......如今,一个个喜闻乐见的农村文明风尚新变化,助推着全市“最美衢州、仁爱之城”建设。
衢城实现“最美”升华
在衢州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动”起来的文化礼堂,挖掘、培育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骨干力量,使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品和商品,使“农民”变成了“文化商人”,发掘出了兴村富民的新路径。
各县(市、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将农村文化礼堂列入其中,还结合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3A级景区村建设,将农村文化礼堂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服务节点、智慧网点,融入乡村旅游线路,建设乡村文化礼堂旅游圈。
目前,衢州市已建设20多个文化礼堂旅游圈。各具特色、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活动丰富的文化礼堂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亮丽风景。
在衢江区云溪乡车塘村,这里有一家设在国家级文保“吴氏宗祠”内的文化礼堂,走进礼堂映入眼帘的是吴氏太公画像、吴氏家训、宗祠故事等文化图景悬挂装点。这里不仅是村民愉悦身心的休闲之地,更催生出了车塘的“旅游热区”。
衢州柯城区余东村,文化礼堂里展示着一幅幅色彩浓烈的乡村农民画,常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这个807人的村庄,有着500多名农民画家协会成员,他们被誉为“东方田野里的毕加索”,不仅组团出国办画展,作品也实现了从美术作品向工艺作品的转变,成为当地的一项富民产业,年产值达325万元。
而衢州大陈村的那首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打响了当地风俗美食大陈面的招牌,在让500多年的制作工艺得到传承的同时,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每年给村民发放工资近12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示范村。村书记汪衍君告诉记者,他的下一张“文化牌”更值得期待:做一台全村人自导自演的舞台节目,名字就叫“印象大陈”。
柯城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开展赛水赛歌活动,把文化礼堂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了文化治水的模式;开化的文化礼堂唱响国家东部公园,全民志愿者行动也独具特色。
以文化人、以文化物,文化礼堂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乡村旅游等重点工作推进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如今,衢州文化礼堂在坚持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一县一品”、“ 一村一品”、“ 一堂一色”。“走进美丽乡村,感受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新农村、新农民的一种时尚。
近年来,这座仁爱之城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连续十年被评为平安大市,入选中国最幸福城市第四。
“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深深地扎根三衢大地,融入衢州250多万人民的骨髓之中,浸润转变为衢州文化软实力的“内核”。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