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发挥余热的方式多种多样
2016/09/05 | 收藏本文
近日,让老干部发挥余热的话题被大陆媒体热议。今年60岁的部级干部刘满堂,是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的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即将退休之际,他主动申请从北京到陕西驻旬阳县李家台村任“第一书记”。大陆官媒《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对‘老同志下乡’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形成人才资源与乡村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决策者应该保持敏锐的嗅觉。”
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是中共中组部及国务院扶贫办等机构,去年4月在全国开展的一项基层建设活动,就是要求各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推动基层建设、实现精准扶贫。这些到基层的“第一书记”,任期一到三年,不参加换届选举,不占村的领导班子名额。各地或各机构派驻的大多是年轻干部或后备干部,一位副部级干部能自愿到小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并尽心做事,如果不是怀有对乡村和民众的情感,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难怪会得到媒体关注。这不仅显示出一位老干部的担当,对年轻人来说也有感召价值。
确实,对有些老干部来说,身体仍然很好,又有乡村和基层的工作经验,能到乡村发挥余热,显然是扶贫的一条捷径,他们的经验和资源确可为乡村脱贫打开一些局面。但也应看到,刘满堂主动下乡,仍属于特殊个案,其精神当然值得鼓励与传扬,但行为的选择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如大陆媒体所期望的——要逐步探索工作机制,以组织规范和程序引导“老同志下乡”——显然不现实。农村生活、生产与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一阵风”似的让多年从事领导工作的老干部下乡,或许反而给乡村和老干部工作带来新的问题与考验。
从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看,目的主要还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的保障工作。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离退休干部数量也在大幅增长,确实在思想观念、活动方式、服务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但重点还是要求各地要强化保障和教育、引导离退休干部的工作,更好地满足离退休干部养老服务需求。同时要看到,与刘满堂自愿到乡村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地方的老干部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无法正确看待身份地位的变化,总想插手或干预新班子的工作,不在其位仍谋其政,总想通过在位时安插亲信的方式来发挥“余热”。这种做法不仅让新领导无法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还会让原单位形成不同的“山头”,削弱组织凝聚力。还有一些老干部退下来后,转身为一些山寨协会或公司站台。这些年,在一些出了问题的协会或民间活动中,我们常能看到老干部的身影。当这些机构或组织出问题后,老干部这一群体自然会受到来自社会的诟病。前两年,对退休干部担任公司独董现象曾在大陆媒体引发过争议,质疑其为变相腐败。一些公司愿意聘任老干部做独董,并不是因其有高水平的业务技能,而是为了利用其过去从政时所积累的人脉关系,替公司运作一些难以实现甚或逾越市场规则的事,民众对干部权力有效期提出质疑。在不是“官本位”的美国、韩国,对高官退休到企业兼职都有严格的约束性法律。美国的《政府道德改革法》,对政府官员离职后的从业行为有诸多限制,并要求申报自己与家属的财产。韩国的《公职人员伦理法》要求公务员,不得就职于和自己退休前3年工作部门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而在“官本位”和权力腐败严重的中国,人们对权力的边界限定和权力约束的执行就更难有信心了。
由此看来,老干部们退下来后如何发挥余热,确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大陆老龄社会的来临,不少退下来的干部确实还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就这么解甲归田很多人也是心有不甘。所谓“余热”,就是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再出点力,再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个人如何选择、各级地方政府如何有计划、有组织地为这些老干部搭建一些发挥余热的平台,要作为一个新课题来研讨。此次刘满堂自愿到乡村任“第一书记”,就行为本身来说不一定有导向意义,但就其精神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老干部发挥余热的方式可以多层面进行,包括物质上的、精神层面或公益层面的。对于老干部来说,更珍贵的是其心中的精神财富。他们大多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认知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对各地政府来说,是一笔珍贵的政治资源。如何让这些老干部把对社会的真知灼见表达出来,为政府提高执政能力提供借鉴,需要很好地研究。如能让一些老干部像刘满堂这样,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扶贫、公益、助学或教育工作,当然也值得提倡。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些老干部虽然黄昏迟暮,仍不忘初心,这样的事迹当然值得传扬。这在中国也是有传统的。明朝兵部尚书魏骥告老还乡后,在家居住20余年,为解乡民水患之苦,多次向当局提出兴修水利,还亲自主持修筑了多处涵闸;明朝吏部尚书罗钦顺辞职返乡后,澹泊自持,每天早起即到学古楼看书,专心致志研究哲学,著述甚丰,被誉为“江右大儒”。这类事例在中国古代举不胜举,可见老干部发挥余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要解决脱贫难题,还得用好中年干部、中坚力量,让年轻的冲劲发挥出来,才可构成脱贫的良好格局。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