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报告聚焦大陆军力
2014/01/15 | 雷炎 | 收藏本文
摘要:美国国会对中国自主研发武器系统的关切使得相关研究成为“显学”,但由于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美国军方和学术界提供的研究往往出现偏离事实的现象,更无形中加大对中国军备发展的“陌生感”,甚至“恐惧感”。

“中国军事现代化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超级大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成为亚太安全领域的关键因素,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UCESRC)服务研究员汉斯·克里斯滕森如此形容。
11月20日,UCESRC发布新的涉华军力报告,其中涉及多款具有战略意义的解放军“不对称武器”,并强调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该委员会表示乐于见到政府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但是由于美国预算紧缩,很多美国的盟国和友邦越来越怀疑美国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落实其新承诺。因此UCESRC建议政府应加强亚太盟国的海军与空军能力。这份报告还提及中国的网络攻击、中美贸易和经济关系,以及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回应上述报告称,该报告充满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我们希望这个‘委员会’能改变其冷战思维,少做干扰中美关系发展的事。”他说。
从“撒手锏”看中国军力需求
新报告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加速进行军事改革,国防支出也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中国在其2008年版国防白皮书中表示,它将在2010年之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而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涉及自主研制武器系统的发展──其中某些武器系统所处的研发、采购及部署态势超出美国和其他国家观察人士的预料”。
与之前同类性质的报告有所不同,该报告重点探讨了几种被美国官方分析人士视为“让人出乎意料”的武器平台,包括携带巨浪-2潜基导弹的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039B型(元级)柴电动力常规攻击潜艇、东风-21D型反舰弹道导弹、携带远程攻陆巡航导弹的轰-6K轰炸机和无人机作战系统,“依照中国军方的定义,它们均属于‘撒手锏’范畴”。
报告还引述美国海军的情报说,预计大陆海军在2020年会拥有342艘潜艇。因此,报告建议美国国会拨款建造更多战舰,并扩大海军巡弋的区域,以达到国防部的目标,即到2020年将六成的舰艇派驻亚太地区,目前为五成。有本港军事评论员认为,这可能是美国故意的误导,“解放军现役的潜艇大约只有六七十艘,不可能在六年之内突然增加到200多艘”。
对于这份报告,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前海军分析中心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麦德维特认为,尽管解放军距离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其正以“渗透防御”策略作为自己未来几十年军事发展的战略方向,并通过展示“确保摧毁”的实力,阻止外部势力可能对本国追求统一以及维护本国领土主权目标的干涉。他表示,军事现代化已经被中国领导人提升到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的高度,“美国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中国军力发展的问题上”。
美国军界意识到,解放军旨在发展一种“渗透防御”策略(即反介入),按照该策略,在遭遇强大对手时,中国海军将发挥“不对称”的系统优势,利用部署在陆地和大型防空舰上的舰空导弹的掩护,海军水面舰艇、舰载航空兵以及陆基岸防,甚至二炮部队积极采取远程导弹攻击。在水下,具有长时间隐蔽航行能力的中国潜艇则实施布雷、封锁等作战,牵制对方众多兵力。通过卫星导航、电子干扰、信息战等手段,中国海军可以重创或瘫痪敌方舰队。即使是与对手处于交火临界点时,解放军也能利用这种策略向对手传递“确保摧毁”的信息,迫使其“不战而屈人之兵”。
UCESRC认为,他们所关注的上述“撒手锏”就体现了这种保守的策略,可以满足解放军有限的区域作战目标,尤其是在阻止美国航母接近中国沿海时将显得更加有效,至于打造这样一支力量的花费则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所能够承受的。
谈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报告认为,中国对朝鲜和伊朗的支持表明中国最重视的是本国的利益,而不是地区安全。“中国持续援助朝鲜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朝鲜政权崩溃,因为朝鲜政权崩溃将会损害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安全利益;中国也是伊朗能源部门的投资大户,并向伊朗出售诸如巡航导弹之类的先进常规武器。”
美国对华军事研究困境
美国政府和国会对中国自主研发武器系统的关切使得相关研究成为“显学”,但由于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美国军方和学术界提供的研究往往出现偏离事实的现象,无形中更加大对中国军备发展的“陌生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关注UCESRC对华研究的一名不具名军事专家认为,目前美国情报界和学术界在对华军事研究上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首先来自于中国实施的“信息拒止”(或称“战略欺骗”)。中国从多个方面对其军事事务实施保密,并在某些情况下提供虚假或误导信息。近年来,美国官员经常抱怨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缺乏透明度。
其次,美国低估了中国国防工业体系的变化。美国一度将中国国防工业视为臃肿僵化以及缺乏适应能力的体系,但该行业过去10年来的表现对外界的批评作出了有力回应。其研制现代化武器平台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
再次,中国政府的决策流程较为模糊,在涉及军事政策和国家安全问题时更是如此。中国某些自主武器平台的公开展示和测试也明显暴露了其内部协调问题,以及高层存在分歧的可能性。美国各界皆无法全面判断中国领导层将美国视为中国安全根本威胁的程度。中国对这种威胁的认识在近年来被一系列事件所强化,包括1996年的台湾海峡危机以及1999年美国飞机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
此外,过去20年来,中国将大量资源用于促进自主研发(R&D)能力的增强──要么是通过科学教育、建立国家科研基金以及寻求国外企业的技术转让,要么是使用工业间谍──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自主研发高性能武器系统的能力。随着中国对双重用途(即具备商业和军事用途)技术(如电子技术)的了解不断加深,也为其国防工业提供了巨大的交叉利益。
随着对中国公开资料(尤其是专业技术杂志以及相关出版物)的日趋重视,美国逐渐纠正了此前在对中国武器项目进行分析时的部分缺陷,这也有助于加深其对中国决策层的理解。
美国蒂尔公司2009年向UCESRC提交的研究报告表明,在上世纪90年代实施改革之后,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国防工业之所以取得了相对进步,最好的解释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生产和研发链,从而使其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知识。”该报告评论称:“其中取得最大进步的莫过于造船和国防电子工业,均得益于中国目前在商业船舶和信息技术制造领域所处的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外部分析人士还无法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但是它们从2005年左右开始产生成效。越来越多的美国军方分析人员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国有军工及相关企业已经进行了范围广泛的转型。中国政府要求这些企业改进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强化激励机制、缩短研发时间、加强质量控制,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虽然该行业仍处于国家严格控制之下,但与20年前相比,它通过体制改革和改进技术已大幅增强了研制现代化武器平台的能力。”该报告总结说。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