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美国大选激烈开局
2016/03/05 | 特约撰稿/刁大明 | 阅读次数:1049 | 收藏本文
摘要:这次美国大选最终极可能上演一场老态龙钟的民主党人与多元且年轻化的共和党人之间的对决;政党政治传统定位与形象的对调,也决定了此次大选在美国政治发展史中的节点地位。
“我将尽量简短,因为我知道你们中有人着急赶回艾奥瓦。我也曾如此。如果你们需要,待会儿握手时,我给你们一些小提示。”2016年1月12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其任内最后一份《国情咨文》时,不忘如此调侃将于19天后正式揭幕的总统大选。坐在国会议事厅里聆听他演讲的四位国会参议员,的确期待在初选首站的艾奥瓦州率先取得优势:其中将近75岁高龄的伯尼·桑德斯、拉美裔共和党人特德·克鲁兹或马尔科·鲁比奥,都将有机会继奥巴马之后再度刷新美国的政治史。与八年前相比,选民们依旧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着诸多不满,热切期待务实的改变真正降临。而与上次选举时“非洲裔与老人”的对决相比,这次美国人可以选择的余地也更为丰富:女性、第二代古巴裔、大嘴的门外汉、高龄的所谓“社会主义者”……足以预见,2017年1月20日入主白宫的新科总统势必不同以往,也或许给美国乃至世界带来不同凡响的开场。
最拥挤的初选鏖战
虽然2016年2月1日艾奥瓦的初选被视为本次总统大选的起点,但早在去年3月23日,随着共和党国会参议员克鲁兹的正式参选,已然吹响了“隐形初选”的号角。随后10个月中,民主、共和两党分别由5位和17位参选人投入竞争,堪称有史以来最为拥挤的初选鏖战。隐形初选即两党参选人关于竞选资源的争夺,如知名度、媒体曝光度、竞选经费以及联邦和各州的组织建设。通过卡位,两党参选人希冀着在初选发令枪响起的那一刻,站在最佳的“赛道”面前。从2016年的态势看,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内的强势存在正遭遇新面孔桑德斯的挑战,而民粹派圈外人唐纳德·特朗普也在2015年7月20日之后持续领跑共和党初选民调,以杰布·布什为代表的传统政治人物则一蹶不振。两党不约而同各自陷入了派系分裂的尴尬境地,建制派与反建制派势如水火。2月1日的艾奥瓦州党团会议初选及2月9日的新罕布什尔州直接投票初选,被普遍认为具有“风向标”意义。自1972年两党以各州初选结果决定总统提名以来,只有比尔·克林顿在1992年失手上述两州初选后、在“超级星期二”拿下南方各州才得以险胜提名,其他两党提名人都至少赢得过其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大选以来,为了平衡地域政治,保守派南方州南卡罗来纳和拉美裔近三成的西南州内华达也被列入2月的初选日程,成为艾、新两州风向标的“续集”。民主党方面,由于马丁·奥马利在艾奥瓦初选后的退出,只剩下了希拉里、桑德斯的“二人转”,且后者坐拥党内平民主义派拥戴而得以与前者抗衡。艾奥瓦以希拉里微小幅度残胜落幕,新罕布什尔则让桑德斯获得压倒性胜利,从而选情朝着势均力敌的态势发展。虽然希拉里拿下了2月20日的内华达初选,但其优势仍不具备决定性。桑德斯发起的缠斗对原本势在必得的希拉里极为不利。共和党方面,从来不惧政治不正确的特朗普由于无法得到党内宗教保守派的信任而在艾奥瓦州不敌克鲁兹,与被党内高层精英看好的鲁比奥得到同样数量的代表支持。不过,代表茶党与宗教福音派合流趋势的克鲁兹在温和重商的新罕布什尔失意,特朗普得以大胜。令人颇为意外的是,代表建制派残念而跃居第二的并不是杰布,而是俄亥俄州州长约翰·卡西奇。2月20日,南卡州的初选胜利强化了特朗普的士气,却彻底惊醒了原本位居第四的杰布的白宫梦。三场初选后,共和党仍有五位主要参选人继续厮杀,其中以特朗普、克鲁兹、鲁比奥三人最有可选性,但仍难预测花落谁家。
漫长的大选路线图
2016年总统大选的初选程序从2月1日一直持续到6月7日,虽然各州初选采取了差异性制度安排,比如共和党要求在3月15日之前举行初选的各州按比例分配代表,从而为各州选民留下更为宽松的选择余地,但两党极可能在3月1日(第一个“超级星期二”)或者3月15日(第二个“超级星期二”)前后明确最终提名人:前者有包括得克萨斯在内的12个州以及两个属地同时初选,后者包括佛罗里达、俄亥俄等6个州。如果3月无法预先锁定提名,两位或多位参选人间的竞争就可能延烧到7月底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但这种情况过去三十年来颇为鲜见。不同于以往在8月奥运会开幕式前后召开全国代表大会,2016年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被集中安排在7月中下旬,也就彻底避开了里约奥运会的话题热度。地点设置上,民主党的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和共和党的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同属所谓“锈蚀地带”(指工业不景气之地),凸显两党对美国经济与就业议题的高度重视。两党全国代表大会最为重要的任务,即正式确定各自唯一的总统候选人,并由总统候选人提名作为竞选搭档的副总统候选人。目前的推测是,希拉里如果获得提名,极有可能选择前得州圣安东尼奥市市长、现任住房与城市事务部部长的41岁拉美裔政治人物朱利安·卡斯特罗。相比而言,共和党的副手人选还需总统人选更为明朗化。在克鲁兹未获提名的情况下,同为拉美裔的鲁比奥,其次要目标无疑是副总统提名。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两党候选人将进入近身肉搏的白热化大选阶段。最大看点当属在9月26日、10月9日、10月19日举行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及10月4日举行的副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其中尤以10月19日的辩论受世人瞩目:两党总统人选将在此次辩论中围绕美国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进行全面阐释。除去这些制度性日程安排外,竞选期间特别是7月底全国代表大会到11月初选举日之间的三个月中,极可能出现类似于以往“十月惊变”的国内外突发状况,从而制造议题、吸引媒体关注、迫使两党候选人表态。国内事务上,如突发的种族冲突事件、涉及争议性社会议题的司法判决乃至是飓风袭击等;对外层面上,如中东事务特别是打击“伊斯兰国”议题以及包括东北亚局势、南海事务等在内的亚太议题等。历经9个月的竞选历练后,两党候选人将在11月8日正式迎接终极考验,胜出者将于当晚确定。随后的12月19日,在选举日决定了归属的选举人团将在前往华盛顿特区投票,最终在法律意义上认定新当选总统。而从今年11月初到明年1月中旬的两个多月内,新任总统将着手组建权力移交团队,考量行政团队的主要人事安排的同时,也将谋划至少两年的内外政策趋向。2017年1月20日中午,在椭圆办公室的书桌上留下一封信后,在白宫困守八载的奥巴马将迎来刚刚宣誓就职的新总统,并在继任者的目送下释然离去。至此,2016年大选彻底落幕,美国也就步入一个全新的政治时代。
2016大选的三大看点
此次的美国总统大选已如离弦之箭,从目前的选情发展态势看,2016年不但延续以往选举政治漫长且负面抹黑的风格,而且由于桑德斯、特朗普等人的存在平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在风云诡谲的选情背后,仍旧存在窥探美国政治走势的蛛丝马迹。奥巴马在任期最后一年中有所作为的行为,势必成为牵动选情的重大因素。按照广泛预期及1月12日国情咨文中的口风,奥巴马将在最后11个月全力铸定内政外交遗产。除去坚持提名补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空缺、推进控枪政策、捍卫全民医改与移民新政、实现TPP在国会过关、落实刑事司法改革、关闭关塔纳摩监狱等内部事务之外,强化“亚太再平衡”战略、稳住中东、3月历史性访问古巴等一系列外交行动也塞满了行程表。这些重大动作引导着选战议题的走向,特别是对民主党选情带来或助选或拖累的变数。某种程度上,奥巴马可以算是2016年大选系列剧集的首席编剧。而其本人对希拉里的过早背书也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希拉里有效整合民主党,另一方面却又为共和党提供了把对奥氏的不满引向希拉里的借口。此外,无论是希拉里还是桑德斯,民主党注定将成为提名史上最为年长的总统候选人。2016年投票日时,希拉里已满69岁,桑德斯也超过了75岁,打破了民主党史上总统提名的年龄纪录。自1828年民主党首次参与总统竞争以来,最年长的提名人即1848年大选中66岁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刘易斯·卡斯;而自1900年到2012年的29次大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平均年龄仅为53.1岁。2016年民主党潜在候选人的高龄化与8年前提名奥巴马时的意气风发呈现出鲜明对比,凸显出民主党人在世代更新意义上的空前滞后。民主党的老态极易在对年轻选民的动员上产生困境,进而压低对其至关重要的年轻选民的投票率,无助于守住白宫。与民主党的老龄化对立的是,共和党的初选简直成了“父与子”的较量——一边是将近70岁的特朗普,另一边是46岁的克鲁兹或者45岁的鲁比奥。在共和党参与总统选举的历史上,参选者年龄差最大的一次是1856年的共和党选举,当时最具竞争力的人选分别是43岁的加州前国会参议员约翰·弗莱蒙特和71岁的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约翰·迈克林恩,相差28岁。换言之,本次共和党初选的年龄跨度已接近160年来的历史极值。同时,如果特朗普获得提名,将超过1980年的罗纳德·里根、成为共和党史上最年长的总统候选人;而无论是克鲁兹还是鲁比奥获得提名,也将成为自1944年以来共和党最年轻的总统候选人。如今共和党在总统政治上的年龄跨度,说明其正在经历剧烈代际更迭,相伴而来的也是党内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激烈冲突与转型。这一趋势基本上发端于2009年以后兴起的茶党运动,而鲁比奥与克鲁兹的拉美裔身份也表明共和党正在顺应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加速调整。总而言之,2016年的美国大选最终极可能上演一场老态龙钟的民主党人与多元且年轻化的共和党人之间的对决;政党政治传统定位与形象的对调,也决定了此次大选在美国政治发展史中的节点地位。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