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务员回归成正常行业
2015/04/25 |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近日,新华社转载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消息称,受反腐影响,中国公务员跳槽人数大增。来自大陆一家人力资源服务网站的报告显示,进入2月份传统求职旺季以来,已有超过1万名公务员通过这家网站向潜在雇主提交简历,这一数字比2014年同期增加逾30%。此消息引发大陆媒体热议,一时间“离职潮”“跳槽热”成了公务员的热门标签。
把某些公务员的“投石问路”,称为“离职潮”,显然过于草率。中国公务员的数量超过700万人,有1万名公务员表现出离职意向,比起其他行业的跳槽率来说,仍属小巫见大巫。至于把这些公务员的流动主因简单地归为反腐的影响,认为“官不聊生”了,就更显偏颇。反腐反的都是腐败官员,而到人力资源网投送简历的,多是年轻的、有能力的普通公务员。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他们或许在公务员体系外,看到了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才会做此选择。
十八大后,高压反腐、简政放权、八项规定和养老金并轨等,确实改变了公务员的一些生存状态。尤其是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政府与市场、权力与商贾的边界只会越来越清晰,对那些只仰慕权力背后隐藏的利益与荣耀,并未把公共服务当作事业的公务员来说,愿意主动另谋出路是好事情,这反而有助于建设一支高效而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当然不能说想离开公务员岗位的,过去都抱着以权谋私的目的。大部分想跳槽的公务员,都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的个性与专长不适合公务员岗位而重新择业,这很正常。随着公务员薪酬改革和养老金并轨的落地,会有更多的公务员想到社会中一展拳脚,这种自由流动也会更多。比起过去因体制原因,造成公务员职业土壤的板结,只能说明公务员行业进入了理性择业状态。这种流动,可以说正是中共中央全面改革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之所以公务员稍有动静,“离职潮”就会声音四起,也需我们警醒,这也表明反腐与改革正进入艰难推进的胶着状态,一些利益集团总会故意放大这类信息的负面效应,来形成阻碍改革与反腐的借口,让民众对反腐的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实质上,反腐与改革净化了公务员的工作环境,大多数基层公务员才是真正的受益者。由于越来越多的官场潜规则正被清除,公务员不是更难当了,而是更好当了。过去很多基层公务员为了晋升不得不去研究关系学,请客送礼找靠山,而很多德才兼备的公务员因不愿同流合污,不得不遭受既得利益官员的排挤打压。贪官们常把自己的领地搞成独立王国,最终往往是那些钻营依附之徒,成为官场竞争的受益者。而有了反腐与法治的大环境,权力将逐渐地在阳光下运行,上升通道将对那些有公共服务精神的优秀人才打开,这才是需要回归的职业使命与责任。
从根本上说,反腐与改革清除的不仅仅是官场的积弊,也是构建长久的社会政治和公务员生态的一项必须的行动。反腐反掉的正是官员的特权与领导的黑色收入,即便不反腐,大量的权力寻租的收益,也不可能落到所有公务员的口袋。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大量基层公务员的福利与待遇,只会更为规范与透明,薪酬结构也会越来越合理,官员与普通公务员之间的收入差异,也会得以改变。对大量的基层公务员来说,这都是福音。
从人力资源学的观点看,一个职业的流动率,常被视为评判这个职业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只有实现正常的人才流动,才能实现人才资源在职业市场内的有效配置,让从业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公务员这个职业群体同样如此,对公务员跳槽,真正值得关注和防范的,是这种跳槽是否会对公共利益带来某些损害。因为公务员在政府部门有大量的人脉和关系网,一旦流向其他行业,可能会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权力寻租。《公务员法》虽规定公务员离职后两三年内,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但并无实施细则与法律处罚规定,这倒是立法与政府部门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
今天,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公务员职业仍然还是个“香饽饽”,这从每年公务员招考的报名人数与招录比就可看出,2015年的国考招录比仍是60比1,可看出竞争的激烈。如今市场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创业空间越来越小,相比来说,公务员显然更有保障,也更安全。所以,担心会形成公务员“离职潮”,完全是杞人忧天。
公务员群体中出现各种杂声,恰恰证明当下的反腐和改革的路子走对了。过去公务员的“超稳定结构”,不仅表明权力与利益有着太多的关联,同时也造成了公务员素质的退化。当前的反腐与改革,无疑让更多的公务员认知到自己职业的真正属性。当人们不再拿异样的眼光看待公务员职业时,公务员才算真正回归到了一个正常行业。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