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入俄一周年:期许与无奈
2015/04/15 | 记者/嘉沐 特约撰稿员/雷炎 | 收藏本文
摘要:虽然克里米亚民众会抱怨过去一年面临的诸多困难,但他们也理解,这些困难是为安全付出的合理代价。

一年前的2月21日,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打电话给俄罗斯总统普京,说打算离开基辅。普京劝告他,鉴于当时的局面,最好不要这样做。亚努科维奇最终选择出走,先前往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继而抵达顿涅茨克并向普京求助。普京提议,他们在俄罗斯西南部城市顿河畔罗斯托夫会面。亚努科维奇打算乘飞机前往顿河畔罗斯托夫,没有成功,从而取道克里米亚进入俄罗斯。
在2014年3月15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克里米亚回家之路》中,普京首度披露了上述内幕,并将乌克兰当时的政权更替称为“政变”,说“政变发动者”不仅打算抓捕亚努科维奇,且打算除掉他以“斩草除根”。
“我们救了他的命,也救了他家人的命,”普京说,“我认为这是善举、高尚之举。”
后来的故事,大家不会陌生:作为“苦主”的乌克兰和背后的西方阵营控诉至今、制裁不断;俄罗斯仍旧孤注一掷,多以硬手段回击;而事实上被“兼并”已有一年的克里米亚共和国,经济局势仍然低迷,给出了重重承诺的普京政府最终能实现多少,才是真正的考验。
“希望中俄走近惠及克里米亚”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网站3月18日发表题为《普京誓言俄罗斯将克服后克里米亚挑战》的报道称,普京总统对数万名粉丝支持俄罗斯一年前吞并克里米亚表示称赞,其身后的克里姆林宫外墙如今焕发着深红光辉。
在莫斯科,庆祝活动的形式是在红场边带有穹顶与塔尖的圣瓦西里教堂里举行明星荟萃的大型演唱会,距离俄罗斯著名反对派涅姆佐夫2月末被枪杀之地只有数百米。有报道称,俄罗斯国家杜马缩短了18日的会议时间以确保所有代表能够出席纪念活动。
“去年3月16日的公投日,我们克里米亚人最终90%以上支持回归俄罗斯。要知道,1954年,我们其实是作为一个随便的‘礼物’被赫鲁晓夫送给乌克兰,这期间(克里米亚)一直受到各种迫害。”在“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举行的一场越洋连线活动上,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成员、克里米亚共和国立法机关代表谢尔盖·采科夫饱含深情地说出这番话。
一年来,住在克里米亚的人享受到了全民免费医疗;教育制度及教科书开始与俄罗斯同步,但全国统一考试对半岛的学生并不是必须条件;近70万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也按照俄罗斯的法律被重新计算,金额上增加了一倍。
俄罗斯正计划把克里米亚打造成一个特别经济区。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俄罗斯还制定克里米亚税务优惠政策。同为俄联邦委员会克里米亚议员的奥莉加·科维季蒂向《凤凰周刊》记者表示,“我们非常希望国外投资伙伴的加入。我知道中俄最近共同投资学校项目,这个是非常好的计划。我们也很期待与中方有类似的交流合作。”
去年5月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俄交通运输部已着手与中国公司签订有关建设通过刻赤海峡联接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克里米亚交通走廊的备忘录。当时有俄罗斯政治学者称,此举表明中国事实上承认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但不久后,早前被传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出来辟谣称“自己并未参与该项目”。
“目前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物流交通,才能进一步解决水力和电力系统的问题。”谢尔盖·采科夫说,“随着中俄关系的加深,我认为中国对俄罗斯的兴趣也会扩展到克里米亚半岛。”
2015年3月18日,俄罗斯莫斯科举办音乐会与集会,庆祝克里米亚入俄一周年。普京出席并发表演讲。
“再见,苹果;你好,核武器”
据俄媒报道,较之一年前,克里米亚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工资有了较大提升。但克里米亚政府曾宣布,从2015年1月1日起,克里米亚公共部门的工资将全面下降。去年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之后,乌克兰大为光火,对克里米亚旅游业、葡萄酒等实施抵制政策。
《莫斯科时报》去年年底报道,过去一年克里米亚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42.5%,其中消费价格上升的速度几乎是俄罗斯的四倍。在此期间,俄罗斯全国的通货膨胀率飙升至11.4%,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最令人发指的要数食品价格。乌克兰《真理报》日前发布数据称,克里米亚过去一年80%的食品、淡水,85%电力等全部依赖乌克兰本土,一年来食品价格上涨45%-180%。物价大幅上涨也让这个旅游胜地受到冲击——回归前后的克里米亚旅游业收入缩减了43%,旅游主体也从乌克兰人变成了俄罗斯人。“没有乌克兰,克里米亚将不复存在。”该报称。
对此,谢尔盖·采科夫向《凤凰周刊》记者反驳称,目前克里米亚的普遍价格水平比俄罗斯要低,除了卢布贬值,基本上没感觉到太大影响。他也承认,“考虑到我们是一个岛,物流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但最亟须的物品并没有那么紧缺。俄罗斯也有通胀问题,这个跟制裁有关,但我们相信,这些困难未来可以解决。”
《克里米亚回家之路》正式播出前,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珍·普萨基说,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反映了俄罗斯处理克里米亚问题和乌克兰东部地区冲突时都采取了“欺骗性”做法。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则责成司法部把这部纪录片及其宣传片提交荷兰海牙国际法院。他表示,乌方也将拍摄一部有关克里米亚的影片。
普京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强化克里米亚对俄罗斯的归属感,一年来,克里米亚不停地清除着身后“乌克兰的影子”。诸多外媒指出,西方大企业纷纷撤出克里米亚。德国之声则以《再见,苹果;你好,核武器》为题称,由于西方对俄实施制裁,很多美国公司从半岛撤出,那里不再有麦当劳,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公司Visa和万事达不再提供服务,苹果专卖店也被迫关门。
对于西方的制裁,谢尔盖·采科夫戏谑道,“可能因为23年来我们一直受到乌克兰的打压,所以现在的制裁(对我们来说)并不至于太糟糕。”去年据俄新网报道,除了谢尔盖·采科夫和奥莉加·科维季蒂,其余来自克里米亚、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33名领导人早就被列入制裁名单。
虽然克里米亚民众会抱怨过去一年面临的诸多困难,但他们也理解,这些困难是为安全付出的合理代价。德国之声称,驻扎在克里米亚的部队将由当前的2.5万人增加到4万多人。有猜测称,俄罗斯还要在那里部署核武器。
乌克兰“伟大乌克兰”党领导人别尔库特认为,当前克里米亚名义上处于俄罗斯特别行政区的民选政府管辖下,但实际上是接受俄罗斯“军事管理”,“几万名俄罗斯军人构成半岛的核心层,俄军已在塞瓦斯托波尔建立类似大本营的‘军事物资技术支持中心’,为今后部署于此的俄军克里米亚独立合成集团军提供保障”。
用《克里米亚回家之路》中的话说,俄罗斯正在将克里米亚改造成一个堡垒。塞瓦斯托波尔是克里米亚半岛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克里米亚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的海军都不睡觉,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奥莉加·科维季蒂说。
2014年5月9日,在检阅完莫斯科红场阅兵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克里米亚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检阅驻扎在此地的俄罗斯黑海舰队。俄新社称,这是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后普京的首次访问。
克里米亚的“负资产”
从地图上看,被称为“黑海钻石”的克里米亚半岛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活像是乌克兰突入黑海的“耳朵”——它的北部是广袤的草原,南部则是绵延于海岸线的壮美高山,阻挡着来自高加索的寒风,成就了像雅尔塔那样的度假胜地。然而保护乃至滋润这只“战略耳朵”,却需要天文数字的国家资源投入。正如波兰一份月刊所绘制的漫画那样,普京用刀叉硬生生地割下“克里米亚耳朵”,一口塞进嘴里,可是消化的过程却异常痛苦。
俄自由派期刊《新时代》指出,以2014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为分水岭,当地政府累计接管的原乌克兰国有产权企业(含国有参股企业)约300家,但运营正常的不超过15%,许多支柱性企业已有多年处于“资不抵债”的局面,像费奥多西亚海洋造船厂因拖欠社会基金和公用事业资金而多次处于破产边缘。即便是2013年为中国建造“欧洲野牛”型军用气垫登陆舰的合同,也因国家主权变更而无法拿到项目尾款。
即便是少数的克里米亚垄断性企业,也因基础设施老化和军事冲突而陷入困境,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披露,满足克里米亚几乎所有天然气需求并向乌克兰内陆输送能源的塞瓦斯托波尔黑海油气公司在被俄罗斯接管后,股市价值迅速蒸发了10亿美元以上,而委托管理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甚至要求莫斯科提供额外补偿。与黑海油气公司情况雷同的还有撒克逊供热网、卡梅什-布隆热电厂和辛菲罗波尔热电厂等企业。
当初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前,俄罗斯承诺向克里米亚基础设施投入约50亿美元的国有和私人投资,这笔资金涉及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重修赫尔松-刻赤公路预计耗资14亿美元,兴建刻赤海峡跨海大桥至少需要15亿美元,以及对海港、机场和铁路进行升级改造。但据欧洲研究机构评估,由于美欧经济制裁和俄罗斯卢布急剧贬值,俄联邦政府向克里米亚的“反向输血”金额只有23亿-26亿美元,远远不能满足恢复克里米亚基础设施和当地公共服务的需要。
乌克兰拉祖姆科夫中心能源项目主任沃洛迪米尔·奥梅利琴科表示:“光确保克里米亚的电力自给,就需要50亿美元的长期投资,而且这一点在乌克兰赫尔松州停止向半岛供电之后,就显得异常重要。”
但明显的事实是,俄罗斯的口袋已经“瘪”了。一个显著的迹象是驻叶夫帕托里亚、费奥多西亚和费奥连特的俄军S-300PMU、“山毛榉-M1”地空导弹部队在一年以后仍继续使用自带的柴油机供电,原因是普通市电供应不稳,为保持战备,只能自给自足。
俄中央政府和克里米亚当地曾千方百计吸引外资,以求盘活经济,但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动荡的大背景下,进展异常缓慢。乌克兰《真理报》透露,原本旨在吸引外资参与建设的某深水港项目,在克里米亚主权变更之后,已处于“半搁置”状态,过去有兴趣的亚洲、中东合作伙伴均裹足不前,令俄罗斯无可奈何。有鉴于此,俄罗斯只好加大对克里米亚企业的订货,以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然而这些“救济性采购”却让俄罗斯同行“很受伤”,而且这些订单高度集中于军工企业,对整个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并不大。
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指出,为了确保永久保持克里米亚统治权,俄罗斯必须使当地经济重新具备活力,最得力的手段是鼓励俄罗斯人定居半岛。19世纪,俄国政府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在半岛大建铁路,发展塞瓦斯托波尔、费奥多西亚、辛菲罗波尔等经济中心城市,这也是维持半岛上的俄国黑海舰队运营的重要内容,其中塞瓦斯托波尔是重中之重。随着许多高薪的工程师、承包人、工人和基地警卫在塞瓦斯托波尔定居,俄国企业家、批发商和小贩等商业居民也纷纷来这里寻找发展契机。如今,俄罗斯面临“第二次开发”克里米亚的任务,同样离不开民间开拓精神和投资,但问题是俄罗斯有可能被西方排挤出国际经济体系,克里米亚经济的“源头活水”存在“断流”风险。
不过,尽管经济遇挫,莫斯科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今年2月的数字仍显示,普京支持率目前维持在86%的水平。而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3月10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91%的克里米亚居民对加入俄罗斯持完全肯定立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