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小成本”实现对疫情的精准防控
2022/04/1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阳春三月,万物萌动,原是最适合游玩、踏春的好季节,中国内地却因一场疫情“倒春寒”,给不少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官方数据显示,3月1日至21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41000例,波及28个省。其中吉林省最严重,感染者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仅23日一日新增确诊病例就达1800多人。这轮疫情各地多为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播力强,但病例以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重症及致死率低,使得防疫形势面临一些变化。
按说疫情防控已经两年多了,到3月21日,内地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已达12.4亿多人,全程接种率已近86%,各地防控疫情应当自信,经验也更成熟。然而我们发现,不少地方的防疫仍是乱象丛生,搞“一刀切”,过度防疫、层层加码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先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曝出种种防疫措施的混乱,如将密接次密接学生集中在图书馆等临时场所隔离,学生没水喝,缺乏日常生活用品。连网友一直认为可让各地“抄作业”的上海市,本轮疫情也出现了不少乱象,如一封控小区的癌症晚期病人需就医,家属跪在居委会门前求助,而小区仍刻板执行“只进不出”的规定,医院也因健康码问题,无法接收病人;还有一些需隔日血液透析的病人,被封在小区中无法就医。
至于各地层层加码的防控措施,更是花样繁多——有一例阳性就全民核酸检测的,有24小时就要做一次全员核酸检测的,有随意关停工厂商铺小区的,有对外地人员随意隔离的,有随意封门封楼封小区限制居民和车辆进出的,有随意关停医院急诊和专科门诊的……各种刻板管理的乱象让人震惊。其中过度核酸检测现象最为严重,招致的民愤也最大。很多地方因要求“应检尽检、不落一人”,于是不仅要求一两岁的婴儿做,连植物人、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也不放过。疫情无情,人当有情,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尽最大可能满足民众的各种紧急需求,是疫情防控中最关键部分,否则不仅制造了政府、防疫人员与民众几方的矛盾,也严重影响各地经济的正常运行与民众的日常生活。
过度防疫第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动辄要求所有民众反复进行核酸检测,凭24-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进出。人群聚集本来就易增加感染风险,加上采样必须摘下口罩,风险更大。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的疫区有严格的划分,但现在不少地方官员怕担责,怕丢官,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懒政心理,随意扩大疫区范围,动不动就封城封区封楼,严重扰乱了广大健康民众的正常生活,劳民伤财,以至于大量网友质疑,其背后是否有一个巨大的核酸检测灰色利益链?
第二个明显现象是对一些重症、急病患者或孕妇等特殊人群,没有人性化地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搞“一刀切”同时将大量其他专科医生抽调至防疫一线。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医疗挤兑。如果把绝大部分医护人员都调去防疫,其他病人就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医疗救治,这些疾病引发的次生灾害同样人命关天。
3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核酸检测的第三版指南,针对一些地方的过度核酸问题也做出了一些修改,比如将“全员检测”变为“区域监测”,这个区域包含了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区域可小至一个楼栋,要求各地需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不要再搞“大水漫灌”,更不能搞“一刀切”,需有效利用核酸检测资源。此外,要力争群众排队时间不超过20分钟,避免交叉感染;因奥密克戎无症状感染者大幅增加,为防止过度占用医疗资源,第三版还规定单采检测阳性患者,不再通知定点医疗机构,只需“通知集中隔离管理设施准备接收该阳性感染者”。
3月23日,国家卫健委再次强调,各级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特别是没有核酸检测结果为由推诿、拒绝、延误治疗患者。卫健委官员明确要求,在疫情发生时,要着力保障封控区和管控区居民的正常医疗服务需求,特别是需要规律性治疗的肿瘤放化疗、血液透析及急危重症患者、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在封控区和管控区,要精准了解有特殊诊疗需求的患者的情况,并把需求精准对接到社区与相应的医疗机构,同时解决“一出一进”问题,让有看病需求的居民能够出得了小区的门、进得去医院的门。
希望卫健委的这两次发话,能让各地方政府像执行其他防疫政策那样严格落实。
防疫固然重要,但维持社会正常运作和保障经济正常运行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随着中美贸易冲突、乌俄战争及两年多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和民众个人的经济和精神状况,皆如强弩之末,民众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乃至生存空间都逼近承受极限,此时的疫情防控就更得强调精准—就是既要快速有效,又要时刻考虑如何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降至最小,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共高层在3月中旬的政治局常委会已明确要求,各地须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毕竟,防控疫情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地方和企业经济、民众收入和生活能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差。所以,制定本地防疫政策时,如何最小化地影响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是各地官员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不能只顾着封堵而重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