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多世纪以来的美国高等教育
2022/03/05 | via.媒体  燕京书评,节选/ 2022.02.06 | 收藏本文
在美国工业化前和工业化的三个世纪里,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上流社会的文化需求、工作机会需求,以及不可阻挡的知识增长趋势。在这些影响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到了1940年,更为广泛、有序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塑造美国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这本《美国高等教育史》主要关注教育机构,即那些获得合法授权,可以授予学位、提供高等教育的学院和大学。
截至1940年,这些教育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至此,其结构体系、正规的规则和强大的传统已经经过三个世纪的演变。这种演变受高等教育之外美国社会特征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职业和知识方面。这些现象是多层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且没有精确的定义。从哈佛大学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一直以一种不断演变的方式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
文化和职业为社会阶级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成为更广泛的现象。社会学家从起源和最终目的,即学生的社会来源和毕业生的最终去向讨论了阶级和教育问题。高等教育与对最终目的的期望有着固有的内在联系,它是实现预期目的的手段。所以,哪些人可以去、如何去美国的学院学习,成为一个根本的问题。
当时可以去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为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男孩子(后来也包括女孩子)——具体说来,是来自那些比较富有、拥有一定可支配的财富,并且在所属群体中拥有受人尊敬的地位的家庭的孩子。
对于那些最富有的家庭,他们的子女几乎无须接受学院教育,而只是出于兴趣偶尔去学院学习一段时间,至少在19世纪晚期之前如此。学院通常面向那些希望接受学院教育或获得资助的有才华的中产阶级青年。
但是,从早期共和政体到1940年,普遍反映的教育排他性证实了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对教育的支配地位。另外,低入学率(1900年之前不足3%)表明无论社会背景如何,天资和兴趣在决定是否去学院学习的小众群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一直存在社会偏见,但美国学院的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混杂的群体。
中上阶层家庭送孩子去学院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今天所说的社会再生产。而这需要获得一定的文化基础,表面上是基于学术知识,但是也需要在学院的其他经历。这种文化基础可以支撑他们从事多种职业——家族企业、专业事务、公民事务、管理家庭财产等。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种活动和生活方式代表着社会进步。农村学生更是将学院当作自己从农村走向城镇或城市的途径。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卑微的教师职位外,学院教育可能无法为他们提供特定的职业知识,更多的是教他们如何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成为上层阶级或资产阶级。
从17世纪到20世纪,学院提供的通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产品,这对学院来说意义重大。知识和学院的文化价值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在整个高等教育史中,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高深的学问。但在学术革命前,这类知识并没有成为课程的一个必备部分,即使在学术革命时讲授这类知识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罗杰·L·盖格)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