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塑造现代中国的语言革命
2022/02/25 | via.媒体  《纽约时报》,节选/ 2022.01.21 | 收藏本文
191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27岁的周厚坤走上讲台,为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揭幕:一种新型的中文打字机。
当时周厚坤刚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到上海的家中,他在读书时偶见一台美国的莫诺排铸机,这促使他制作了一个中文版。但使用标准键盘的美国打字机是为像英语这样的字母语言设计的,它只有26个字母。而中国的文字是基于汉字的,每个汉字大致相当于一个英语单词。
设计一台相对便携、能够输入4000个单独的汉字的机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人们冒着7月的高温聚集在一起,听周厚坤讲话。
但周厚坤给观众的第一条信息似乎与打字机无关。相反,他在西装外面套上了美国工人的服装。“今天我有一句话要告诉大家”,他对人群说,“不要害怕弄脏双手。”他说,中国人“回避一切与工业和工匠有关的活动,这使有学问的人不善于做实事,使农民没有真正的知识”。相反,中国人颂扬文人而非实在的劳动者。然而,在美国,甚至连罗斯福总统的亲戚都是木工。
周厚坤的演讲出现在石静远严谨而引人入胜的新书《汉字王国——让中国走向现代的语言革命》当中。
他的开场白可能令人惊讶。首先,这是一个惊人的提醒:中国曾经羡慕美国的制造业实力?其次,为什么打字机的发明者会发出如此强烈的政治呼吁?但这是石静远这本书的关键信息:语言学家、活动人士、图书管理员、学者和普通公民如何使汉字书写适应现代世界的故事,也就是中国自身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故事。追溯这种文字的历史有助于解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学习如何将其语言标准化,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现代技术。”耶鲁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教授石静远写道,“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自然语言处理,从自动化到机器翻译,这一切都处于成为标准制定者的起点——而非终点。”
石静远在本书开端讲述了20世纪初,改革者挑战缠足和汉字书写等传统的故事。长期以来,西方的国王、传教士和学者一直在努力“解开”汉字的秘密——或者深深沉迷其中。另一些人认为,中国汉字字符的书写“不合逻辑,也与抽象思维相抵触”。
本书讲述的正是那些不认同这一点的人的故事。石静远的书名叫《汉字王国》,它所指的既包括书写的汉字本身,也包括努力拯救汉字的人。
在前进的每一步中,这些创新者都在问这样的问题:如何以合理的方式组织汉字?这种语言是否能用字母书写?如果能,该用哪种字母?每一种字母都能区分出字符的声调吗?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这样描述其中的困难。
通过仔细研究这些问题,石静远让汉语初学者得以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如果是不专业的人,可能就会把这些素材写得枯燥无比。但石静远将语言解析与个人传记和历史背景——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战、外国入侵、外交的成功与失望——结合到了一起。这种手法不仅为汉字书写之争提供了背景深度和意义,也为本可能照本宣科的内容增添了丰富的色彩。(DEIRDRE MASK)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