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有望开启下一个十年增长周期
2021/12/25 | 作者 姚洋 | 编辑 段文 | 收藏本文
2021年2月28日,上海陆家嘴最高的两栋建筑——上海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直插云霄。
2021年即将收尾,虽然第四季度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没有揭晓,但是从前三个季度的情况来看,基本可以确定,中国2021年的整体经济形势比较好,有望达到GDP增长8%的预期。中国经济展现出了良好的韧性,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面对未来的信心。
2021年注定是个特殊的年份。外部,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内部,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时刻。
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2022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是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可以说,2022年的中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拥有更大的希望。
2021,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挑战
从整体经济数据来看,新冠疫情全球流行后,中国经济恢复得是比较好的。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8.3%,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三季度同比增长4.9%,虽然目前第四季度的数据还没有公布,但从大环境来看,全年的GDP增速很有可能达到8%的预期。
纵观全年情况,最大的亮点是出口贸易,2021年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7%。增速之快,仿佛又回到了21世纪初我国加入WTO后的那十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进出口规模相比当年更庞大了,还能有如此井喷式的增长,非常难得。
这说明,全球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更可以证明,即使疫情来势汹汹,产品的国际分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性产业链形成的趋势不可逆。也就是全球化的进程并没有中断,全球一体化仍在持续加深,而中国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疫情发生以来,总有人悲观地认为,“全球产业链要断裂了”,“中国要与世界经济脱钩了”。事实证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存在比较优势,中国在人力、网络等领域拥有巨大优势,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加强了。如今,世界与中国脱钩是不太可能的。
一项近期的国外商会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愿意留在中国,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愿意在中国继续扩大生产。
除了出口贸易,2021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迅速回暖,房地产业的发展态势也较好。然而到了下半年,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悲观的情绪,似乎影响到了部分行业对于发展前景的信心。
出现这种疑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从数据上看,2021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呈下降趋势的;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经历了疫情反复、拉闸限电等事件,同时,中国民众最为关注的房地产等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似乎中国经济开始变得令人担忧了。
实际上,很多担忧是没有必要的。首先,下半年经济增长减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恢复得太快,到2021年上半年,形成了所谓的“翘尾现象”。如果再想2021年每个季度都实现相比上年同期的高增长,难度是很大的。
其次,房地产业在2020年有力支撑了国内经济复苏,但为遏制房地产过热,2021年下半年,各地开始进行了一些调控。目前看,房地产政策过去这半年间的调控已经见底,有一些城市甚至开始出台了“限跌”政策,这是很重要的信号,说明政府调控的目的并不是想让房地产业整体垮掉,即使有部分企业出现一些问题,也说明不了整个行业的状况,不代表整个行业都会衰退。
今天,房地产业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相信到了2022年,房地产业很有希望稳定下来。
如果说2021年中国经济有什么领域相对不太理想,那应该是国内消费的增速依然比较低迷,预期的大幅度反弹没有到来。
特别是下半年,暑假和国庆假期期间部分地区的疫情反弹,给旅游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0月1日至7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同比减少1.5%,为疫情前同期的70.1%。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减少4.7%,为疫情前同期的59.9%。
不得不说,新冠疫情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很多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比如很多人减少了外出旅行、聚餐,减少了公共出行,而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给全国各地的线下实体商店、餐饮等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不过,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的稳步提升,科学防疫的手段提高,以及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出现突破进展,相信在2022年或不远的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将会打开国门。届时,消费将迅速恢复。
下一个十年:用创新打天下
2021年年末,南非出现的新冠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被世卫组织评估为全球总体风险“非常高”,可能在世界广泛传播。以色列、日本等国陆续宣布重新“封国”,在一些人看来,病毒似乎给2022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一丝新的担忧。
事实上,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虽然现阶段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完全消灭难度非常大,但是人类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控制它。比如疫苗的普及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成熟,已经令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机会大大减少,死亡率也大幅下降。目前,中国的疫情控制得非常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接种第三针加强针的工作。
这些措施都在给我们信心。在最困难的时候应该看到希望,而不是沿着那个困难一直往下想下去。绝大多数人都会按照线性的方式去预测未来,但是这个预测往往是不对的。
2022年,中国的制造业、出口贸易将会依然强大,优势会继续保持。这个优势,一部分是因为疫情造成的订单转移,但根本上来说还是长期形成的结构上的优势。
2021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启动Taper,从11月开始逐月减少150亿美元债券等资产的购买规模。据此,一些国人担忧2022年人民币会贬值。在中国,很多人对企业和经济的信心来自于人民币的价值,有种观点认为,货币一旦贬值,就会进入比较困难的时期。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人民币贬值可能促进出口更加旺盛,从这个角度讲,也是有好处的。
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挑战,是提振消费。如果在不远的未来,全球解封,我们重新打开国门,国民消费可能会很快回到正常的增速,甚至出现井喷。至于具体是什么时候,这取决于全球疫苗接种率、特效药物研发速度等因素,但可以肯定,这个时刻一定会到来。
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式的发展。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周期又将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在国内,则靠房地产和投资拉动。
未来这十年,我们要靠什么呢?当然是要靠创新,要靠技术进步。
在技术进步方面,过往我们大大地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我自己有一个判断,就是未来10-30年,是中国在技术领域的高光时代,我们要在技术上领先世界。
我们可以做到的领先有很多方面,比如AI和自动化,中国现在是除了美国和日本之外,AI技术最领先的国家。有人说我们在AI领域没有核心技术,其实不然。什么叫核心技术呢,就是算法,我们掌握的算法还不够多,但是我们的优势是应用场景广大,所以AI目前在中国的应用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
今天我们在网上一下单,基本上可以数着分钟,看到包裹到了哪里,就是因为我们的AI技术、大数据技术发展起来了。随着中国继续发展,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也就是算法领域,一定能够赶上美国。
另外,在新能源领域,包括电动汽车领域,中国都在努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这三个技术只是我们看到的未来技术的代表,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开始赶超,甚至超越世界水平,过去这些年,中国出现了很多“隐形冠军”企业,有的企业不大,但是销量世界第一,有的企业技术世界第一,这就是过去这十年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而在这个过程里形成的创新优势,将会帮助中国开启一个新的十年增长周期。
两个原则:政策要稳,产业要实
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结构经历了非常剧烈的调整。调整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的调整,也就是产业间的调整,那些高耗能的、产能过剩的行业被消除和淘汰掉了,一些创新领域、新兴行业异军突起;另一方面的调整是在企业层面,大量僵尸企业被驱逐出了市场。这也是一些人产生悲观情绪的原因,毕竟看到很多企业“死掉”了。其实,那些企业就应该被淘汰,就像20世纪90年代,大量国有企业倒闭或者转为民营化发展,5000万人下岗失业,我们最终还是挺过来了,而且在此之后,中国还迎来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同样,中国在过去十年所做的调整,也是为下一个十年新的增长周期打基础。当然,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来中国经济、国民生活水平若要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和改进。
首先,国内应该注意政策调节要尽量平稳,不要用力过猛。
政策调整要有利于提振企业的信心,过快过猛则有可能打击到大家的预期。例如2021年下半年,制造业投资的增速有所下降,就和大家的预期改变有关。制造业投资常常可以反映出企业的预期,如果企业对未来前景预期不好,就会缩减投资,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市场和政策的调整更为敏感。
再比如对房地产领域的政策调整,房地产业是中国百姓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如果令企业对未来的发展预期受到打击,造成的结果可能具有传染性。一旦房地产业发展的走势下来了,会让其他相关行业的信心也受到影响,大家都在观望,最后就不投资了。
房地产业关乎亿万国人生活,房子当然是用来住的,但如今的房地产有着资产价值的属性,这也是没办法否定的。我们一方面就是要找到微调的办法,不让房地产业成为吸纳资金的一个黑洞,但也不能让行业垮掉。如何平衡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是中国经济良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加务实。
过去几年的部分政策例如“去杠杆”,确实让一些民营企业受到了负面影响。但是,如果从积极的方面来考虑,就是让很多民营企业明白了一件事:靠借债来进行的扩张是要小心的。借债的时候一定要想好,企业的现金流是不是足以支撑债务,企业的生产能力,是不是足以制造足够量的现金流。
还有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也是一个未来亟待找到解决方式的问题。疫情发生两年来,2020年各地税收有所减少,虽然2021年略有好转,但很多地方政府的日子依然不太好过,不得不向国家和银行借债。当债务不断膨胀,就会变得难以收场。已经有地方政府开始借新债还旧债了。
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根源,就是当年很多项目盲目乐观,轻易上马。想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停掉现有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改为项目制,一个项目未来的现金流有多少、能获得政府多少补贴等都要公开,让人们看得一清二楚,然后再向市场融资。
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发展的前提
在国际上,我们应该继续努力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这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回望过去,中国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过去四十年来努力营造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如今再向前看,维持一个开放、和平、共赢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重要。
2021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视频会晤。双方就中美关系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可以看到,曾经一度紧张的中美经贸关系,正在逐渐缓和下来。
两国元首的这次对话,预示着中美至少在经贸领域会重启接触,美国方面也有很多对特朗普时期政策的反对声音,拜登政府是在寻找时机,要重新和中国进行接触。
这个变化背后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过去几年来,中美经济之间不仅没有脱钩,反而挂得更紧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仅恢复,还超过了“贸易战”前期的水平。中美两国重新坐下来谈话,为维护国际经贸环境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2021年11月4日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了题为《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习主席的这番话,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振了不少的信心。我们应该相信,开放永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不要被短期的经济下行所左右,应该看到未来中国经济蕴藏的巨大的增长潜力。未来10到30年,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地仍然在中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
2021年6月,青岛市,全自动化码头的前湾港,纯电动平板车会按照指令将船上卸下的集装箱自动运送到指定位置。2021年,面对疫情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仍然实现了快速增长。
老龄化问题不要夸大,新技术影响不要低估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民生方面,中国未来也要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是老龄化问题,很多人说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这是未来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我认为,老龄化的挑战不能夸大。未来,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缺口不一定会很大,反而有可能出现结构性的失业。
比如今天,中国所有的外卖骑手加起来约有600万到1000万人,实际上,这些工作能维持多长时间很难说,也许很快就会被自动驾驶技术所代替。在未来,自动化、AI技术可能会替代很多现有劳动力,未来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无人码头等。
人口老龄化最可能造成的问题是消费力不足。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前进,当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自动就增加了消费。
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养老保险。我们总是担心,养老金储备不足了怎么办,未来的人该如何养老。实际上,目前来看,全国养老金还是有结余的,只是各地不均衡。如果中央政府把这些结余统筹起来,是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养老需求的。
即使未来真的出现养老金不足,国有企业多年来为国家积累下来的资本,依然可以承担这部分亏空,所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不要总是夸大危机,更多的是要想办法应对。
过去这一年,“共同富裕”成为一个热词,说到底,共同富裕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让更多国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采访整理/ 孙杨)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