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现代之路为何如此崎岖?
2021/09/15 | 作者 段宇宏 | 收藏本文
摘要:那片土地一直流淌着蜂蜜,也流淌着鲜血。
与塔利班战斗20年,耗资2.2万亿美元,死亡3000多士兵之后,美国与塔利班达成协议,只要塔利班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自己地盘攻击美国,美国于2021年9月前全面撤军。42年前,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进入阿富汗,花费50亿美元军费,付出1.5万军人损失,十年后也悻然离去。苏阿战争被视为苏联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
阿富汗素有“帝国坟场”称谓,意即从古至今,无数的强大帝国曾经来过这里,留下自己的身影和文化,最终垂头丧气而去。当代苏美两大国在阿富汗的遭遇,更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知。
美国的阿富汗裔作家塔米姆·安萨里(Tamim Ansary)却认为,“帝国坟场”从历史长河的角度审视,不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概念。早期波斯语部族征服这里,使它有了“雅利安之地”的名称;印度孔雀王朝来过这里,留下了佛教文化;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使这里皈依了伊斯兰教。“这片土地并非不可征服,只是所有成功的征服者现在都被称为‘阿富汗人’。”安萨里如此说道。
阿富汗拥有独特的地缘条件,自古就是东西南北各路征服者的必争之地,它还有独特的部族社会结构,谁都无法建立长期有效的中央集权治理。这些都让阿富汗现代化道路异常崎岖,也是超级大国屡屡在此折戟的原因。另外,现代阿富汗疆域的形成,政治进程的发展,本身又是大国博弈的结果。那片土地一直流淌着蜂蜜,也流淌着鲜血,不知道何时能出现根本性转变。
艾哈迈德与杜兰尼王朝
曾经在很长时间里,阿富汗只是一个地区,它拥有悠久的文明史,但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其实跟美国一样年轻。
波斯(今伊朗)阿夫沙尔王朝的国王纳迪尔,素有“波斯拿破仑”称号。他一生东征西讨打过数不清的胜仗,还战胜过雄踞亚非欧的奥斯曼帝国。1747年6月19日晚,一世枭雄的纳迪尔怎么也想不到,禁卫军将领发动叛乱,数十人冲进房间将自己刺死。
纳迪尔遇刺后,这个以伊朗为核心的帝国很快分崩离析。帝国所统治的普什图族地区,各大部族长老和僧俗界名流齐聚一堂召开“支尔格”,这是当地流传千年的部族首领会议。大家眼见王朝瓦解,准备摆脱波斯,推举一位国王统治阿富汗,以度过最艰难时期。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阿富汗酋长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从1839年到1842年。多次易手的甘齐堡垒,两座尖塔遗址是地标。
会议连开九天,各部族长老们争执不休,选不出国王。这时候,一位威望很高的伊斯兰教士走下会场,指向在座诸人中只有25岁、一直沉默不语的艾哈迈德说:“他就是你们的王,看,他拥有众人不具有的富贵之气与王者之气。”艾哈迈德婉言谢绝,声称自己太年轻,承担不起如此重任。教士则把一顶用麦草编成的王冠戴在艾哈迈德头上。那一刻,这位年轻人立刻焕发出领袖的神彩,各部长老立即表示臣服。阿富汗于是有了自己的国王,首次作为一个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这个推举国王的故事在阿富汗广为流传,但明显带有虚构的传奇色彩,各部族长老们不可能因为教士一番赞美之辞就莫名其妙臣服于一个年轻人。
阿富汗第一大民族普什图人,分布在北至兴都库什山脉,南至印度河河谷地区。普什图人在这一带生活了两三千年,说着一种与波斯语相近的语言,以部族集团、部族、氏族为纽带来维系运转。最强盛的是阿布达利和吉尔扎伊两大部族集团,他们互为世仇,互不服气。吉尔扎伊部以坎大哈为中心,长期主导东部地区;阿布达利部则以赫拉特为中心,主导着西部地区。吉尔扎伊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他们曾侵入印度北部,在那里建立了“德里苏丹国”,1730年代初曾短暂统治伊朗。
纳迪尔国王征服阿富汗过程中,阿布达利部族表达了顺服态度。纳迪尔1729年开始大量征召阿布达利部族加入自己军队,赋予他们诸多特权,对不服从的吉尔扎伊部展开大镇压,将夺取的吉尔扎伊土地大量赏赐给阿布达利。
艾哈迈德出身于阿布达利部族集团波波尔扎伊部族,青少年时代就伴随纳迪尔国王东征西战,曾奉国王的命令远征印度,将著名的“孔雀宝座”抢夺回国。凭着战功赢得纳迪尔国王信任,艾哈迈德从侍从官晋升为阿布达利军团指挥官,统率一支由4000骑兵组成的精锐部队。
听说发生宫廷变乱,艾哈迈德赶到现场,发现国王已经遇害。他判断帝国将陷入内乱,阿布达利兵团作为国王的亲信,继续留在波斯十分危险。他于是摘下国王手指上的王室印章,搜寻大量黄金珠宝,率领自己的精锐骑兵部队一路向东返回家乡。拥有一支精锐铁骑,掌控一笔巨大财富,在各部族中足以傲视群雄,支尔格大会上艾哈迈德被推举为国王自不足为奇。艾哈迈德登上王位,使部族社会的权力天平朝着阿布达利倾斜。
加冕礼上,艾哈迈德赐予阿布达利部族集团新的称呼——杜兰尼,意为珍珠。后来人们称呼阿布达利为杜兰尼部族,也将艾哈迈德建立的政权称为杜兰尼王朝。1747年成为阿富汗国家的开端,艾哈迈德被尊为建国之父。
艾哈迈德当上国王后,尊重部族的传统习俗,让他们保持着较高程度自治,仅需缴纳最低的贡赋。他将大家召集进军队,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提升威望,巩固权力。他从战争中获得的财富,大方赏赐给臣属和地方豪强,强化贵族阶层凝聚力。即位20余年后,杜兰尼王朝进入全盛期,疆域西及伊朗东部,东至印度河畔,版图超过今天阿富汗。
夹在“英俄大博弈”之间
阿富汗曾是盛产王者的地方,1526年,突厥化蒙古贵族巴布尔从阿富汗南下征服印度,击败德里苏丹国后,建立印度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帝国(意即蒙古)。艾哈迈德对外征战的主要目标是莫卧儿帝国,他一度攻陷首都德里,直接废黜莫卧儿帝国皇帝,扶植一位听话的傀儡君主。
艾哈迈德想不到,西方列强的势力开始扩充到南亚。莫卧儿帝国在他持续打击下走向衰败,为英国征服印度提供了便利。这样一来,英国与阿富汗早晚要发生碰撞,与此同时,沙皇俄国的势力也在从北方逐渐接近阿富汗。
1772年,艾哈迈德病逝,杜兰尼王朝突然从盛世跌落至乱世。他的儿孙们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自相残杀。短短30年,王位六易其主,国家一度分裂为五个部分。艾哈迈德的子孙们在内战中要么死于非命,要么流亡国外。
阿富汗内乱根植于它独特的“部族和封建”社会结构,即便艾哈迈德这样有雄才大略的国王,也无法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僚体系来治理,国王更像无数“城乡自治实体”构成的松散联盟盟主。
只有在喀布尔、坎大哈、白沙瓦(今属巴基斯坦)这种大都市,才感受到政府的威仪和存在。几乎每座阿富汗城市都有一位大领主实施统治,这些领主通常是国王的亲信或子孙。城市之外广袤的乡村和小镇里,则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地方豪强,他们可能是部族的宗法领袖“汗”,也可能是宗族长老。每个村庄会推选自己的“马利克”作为首领,负责处理与邻部族邻村的事务,在村民和大领主以及国王之间承担上传下达、转交赋税等工作。通常,大家会推选当地最大的汗兼任此职。
国王的大部分臣民不生活在城市,农村阿富汗才是真正的阿富汗。村中政务和村庄之间的纠纷,由支尔格解决;家族纠纷由部族来处理,特别复杂的争端,则请杰出宗教人士担任的“卡兹(法官)”裁决;每个村庄的毛拉负责村民的精神生活与婚丧嫁娶事务。遇到连卡兹也无法处理的难题,则由声誉极高的宗教学者“穆夫提”来判定,他们拥有签发教法解释令“法特瓦”的权力。
阿富汗乡村维持着能保证最基本需求的自然经济,人们很少使用货币,通常都是以物易物。无论从行政、经济、生活、精神哪个层面审视,王权或中央政府与中基层缺乏一套垂直管理体系。国王的权威与地位,来自他与领主和豪强们的关系。
改朝换代对村民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人们对家族和部族的效忠远超过对国王。阿富汗有句谚语:“院子里的一条好狗,比首都的好国王更有用。”这种社会结构,影响着阿富汗的政治走向直到今天。一旦具有权威和雄才的开国君主去世,部族式封建国家的结构很容易催生内乱。
来自阿布达利集团、属于巴拉克宰部族的多斯特·穆罕默德,1826年形式上统一阿富汗核心地区,恢复基本秩序。多斯特能力不凡,但缺乏足够实力,面对的又是盘根错节的地缘政治,他没有称国王,而是自称“埃米尔(带有王子或大公的意思,中文也可译为国王或君主)”。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应付内外敌人,修补这个破碎的国家,人们称他建立的政权为“巴拉克宰王朝”。新王朝失去了俾路支、克什米尔等大片领土,无论谁来当君主,任其能力再出众,这个梦想永远不会再实现了。
就在阿富汗内战期间,经历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欧洲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等到多斯特上台之时,英国吞并印度进程完成大半,俄国正在开启征服中亚的战争,双方的势力已经抵达阿富汗。英俄这样的新型帝国,是中亚各族从未遭遇过的对手,这两个大国在中亚相遇之后,争斗持续整个19世纪。俄国曾想通过阿富汗南下印度,英国为了保全帝国“明珠”(印度)努力北进,这段历史被称为“英俄中亚大博弈”。参与角逐的除了英俄两位主角,还有波斯和奥斯曼两位配角,形势格外错综复杂。
英国认为一个衰弱和分裂的阿富汗会令俄国有机可乘,相信威望崇高的“珍珠之王”艾哈迈德的孙子舒贾当国王才能凝聚起国家,抵挡俄国渗透。英方长期对舒贾提供财政和军事支持,向多斯特发起挑战。
多斯特虽然多次挫败舒贾,但与舒贾的斗争分散了他的力量,印度西北部崛起的锡克帝国趁机占领富庶的白沙瓦地区,这成为此后阿富汗历代政府心头之痛。所有普什图人都认为,白沙瓦是阿富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除了对付舒贾和锡克帝国,多斯特还得应付俄罗斯-波斯联军对阿布达利老城赫拉特的进攻。所幸英国派军登陆波斯湾,发表口头威胁后俄波联军撤退。多斯特请求英国施压锡克帝国归还白沙瓦地区,英方表示爱莫能助后,多斯特故意答应俄国向阿富汗派驻使节,试图吓唬英国人,他的兄长坎大哈领主也宣布效忠波斯国王。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国军队在乌尔根迪,他们以印度人为主。
英国的印度总督奥克兰恼羞成怒,1839年派兵2.5万攻入阿富汗,扶植舒贾当上国王,多斯特向英军投降后被押送到印度,这就是第一次英阿战争。英国高估了舒贾受欢迎的程度,各部族反抗不断,英国1841年一气之下停止向舒贾发放笼络部族的补助金,结果激起更大规模的叛乱。英国担心阿富汗全面大乱后无人能控制局面,无奈只得撤离,多斯特回国复位。
现代阿富汗的定型
从多斯特开始,历代阿富汗君主发现,可以利用英俄互相忌惮都想争取阿富汗的微妙局势,从中谋取生存发展机会,时而成功时而会擦出火花。有时,即便君主与英俄达成协议,但部族势力常常不服从,国王又缺乏对他们的有效约束。英俄任何一方控制阿富汗,另一方必然不同意,局势往往变成一团乱麻。杜兰尼王朝末期和巴拉克宰王朝初期的那种内部动乱及外部干预的政治大戏,此后时常在阿富汗重演。
多斯特1863年去世前指定次子希尔·阿里作为继承人,希尔一执政就面临其他兄弟的挑战。花费五年时间打赢内战,希尔获得英国的武器和经费援助,建立起一支职业常备军,穿着统一的制服,这在阿富汗还是新奇事物。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开始长期资助阿富汗政府。由于奥斯曼是俄国宿敌,故英国对此并不反对。
常备军和稳定收入,使国王减少对部族势力依赖,比之过去强化了一点王权,开始推行一些改革。国王设置几个中央政府部门,建立邮政服务和货币体系,推行货币化赋税。阿富汗有了第一所学校和第一张报纸,开始萌芽出一点现代国家的气象。
希尔一直在英俄之间周旋,最终还是玩成了一出悲剧。希尔有两个儿子,他最疼爱阿卜杜拉,指定其为继承人,但英国的印度总督莱顿给国王来信,要求他立另一个发动多次叛乱而被幽禁的儿子雅库布为王储。英国还提出很多条件,包括要求向阿富汗派遣长驻使节,希尔回复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给予全部拒绝。
1877年,俄国将军考夫曼在土库曼斯坦集结4万军队,有进军印度的打算。同时,一支俄国代表团不请自来。生怕刺激英国,对方在路途上时,希尔一再要求他们打道回府,但俄国人还是执意来到喀布尔说:“别担心,我们是来交朋友的。”
代表团面见国王时为7月22日,不知道英俄两国前一天在柏林签订了和平协议,他们提议俄阿缔结军事同盟,允许俄军驻扎在阿富汗,并将俄国的铁路和电报线延伸进来。希尔可能对英国的怒气未消,再加上俄方态度的强势,居然答应了对方请求。代表团听说英俄签约的消息后很快离开阿富汗,给希尔留下烫手的山芋。
英方听闻俄国代表团强行进入阿富汗,感觉大事不妙,立即派出一个代表团北上,结果希尔下令边防指挥官阻止英国人进入。莱顿总督听说俄国代表团被接见,自己的代表团却被阻止,怒不可遏,又送来一封问罪信,要求道歉。此时,希尔突然遭遇家庭变故,爱子阿卜杜拉病逝,王室沉浸在悲痛之中,他未给予英方任何答复。
1878年11月,莱顿集结7万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第二次英阿战争爆发。这次的英军跟40年前大不相同,装备更先进武器,人数更为众多,而且比以前熟悉阿富汗的战术。英军势如破竹,希尔无可奈何,只得将国家交付给自己讨厌的“逆子”雅库布,选择前往俄国向沙皇求助。来到边界,沙皇却不准其入境,希尔发起高烧一病不起。这位国王可能万念俱灰,拒绝任何治疗,以悲惨的方式告别了人世。
雅库布登上王位后与英国签署条约,同意英国派遣常驻使团,英军从阿富汗撤军,但保留已经占领的南部边境几个山口。作为交换条件,英国每年向雅库布提供6万英镑薪金,承诺保护阿富汗不受外国进攻。
阿富汗民众不愿接受外国人进驻,第二年9月,前来上任的英国大使与卫队被喀布尔的居民悉数杀死于城中。雅库布虽然试图阻止这次袭击,却未能成功。作为回应,一支英军又杀回喀布尔,雅库布退位,仓皇流亡印度。英军接管喀布尔即展开大复仇,再加上雅库布退位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全国到处都是反英起义和内部混战。
英军在与各部族武装的战斗中从未打过败仗,但英国认知到,自己无法直接有效控制阿富汗,还是扶植代理国王是上策。英国最终选择扶助希尔的侄子,雅库布的堂弟拉赫曼登上王位,以稳定和统一阿富汗。拉赫曼即位又继续着在英俄之间周旋,在王族内部应对挑战,平息部族武装叛乱的游戏。
拉赫曼政治才能出众,性格强悍,终于在阿富汗暂时缔造了一个稳定时期。当他的政权巩固后,英俄双方也终于达成共识。俄国承认阿富汗属于英国势力范围的前提下,使阿富汗成为两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区,避免双方直接发生冲突。
英国与拉赫曼签订协议,划定了阿富汗的东南边界线——“杜兰线”(今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阿富汗永久失去了白沙瓦地区,导致今天有58%的普什图人不生活在阿富汗,而是在巴基斯坦。英国协助下,阿富汗与俄国敲定边界时获得了大量原不属于普什图人的北方领土,导致大量的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变成了阿富汗北方人。
正是英俄大博弈的微妙形势,无意中促成了阿富汗较大程度的“独立”,没有像很多亚洲国家那样沦为殖民地。巴拉克宰王朝在时乱时稳的形势下,居然一直撑到了1973年。这个时候,英国势力已从这里消失,苏联支持首相达乌德发动政变建立共和国,达乌德成为首任总统。
此后的阿富汗,君主制虽然终结了,大城市里也可见到外部强国遗留的现代事物和制度,但农村阿富汗基本一切如旧,直到今天。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