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F-15飞行队如何炼成
2013/02/25 | 特约撰稿员/萧萧 | 收藏本文
摘要:一般来说,有陆地边界的国家可以相互交流雷达和飞行计划等信息,共同处理突发空中越境事件。而日本由于四面环海,遇到突发空情往往只能自行处置。
自钓鱼岛争端升温以来,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15战斗机表现得异常活跃:先是威胁中国正常巡逻的公务机,又与美国空军举行对抗演习,锤炼处置“突发事态”的能力。这使得中国方面自上而下也异常警觉。那么,在日本航空自卫队各个基地中,哪些部队和人员正在使用F-15战斗机?装备了F-15的基地究竟又如何维持这款庞大而昂贵的空战机器运转?
F-15飞行员崇尚“长幼尊卑”
航空自卫队体系内,直接使用战机的基层单位被称为“飞行队”(相当于美国空军中队),它们都归属于航空团(相当于美国空军联队)管辖,比如监视中国和朝鲜方向的福冈筑城基地的第8航空团就下辖装备F-15的第304飞行队。
外界以为飞行队全由飞行员组成,其实不然,它根据职能不同细分为飞行班、总务班和维护小队,由飞行队队长负责。飞行队员名额在80~100人之间,其中飞行员约30人、后勤人员约50人。几乎所有飞行员都是飞行班成员,机械师则是维护小队的成员,总务班是负责补给和人事等工作的班组,飞行队长自然由飞行员担任,通常是中佐(中校)军衔。维护小队成员也被称为“机场维护员”,他们战斗在停机坪、空军基地的最前沿,直接从事飞机使用过程中的各项保障工作。
俗话说:“再好的飞机,也得靠人玩出精彩。”那么,日本航空自卫队是如何打造出一名合格的F-15飞行员呢?根据现行的日本航空自卫队教育课程体系,飞行学员要先从T-7涡桨式初级教练机练起。他们大多在静浜或防府北基地接受基础驾驶培训,再接受T-4喷气式高级教练机的驾驶课程教育(前期在芦屋基地,后期在浜松基地),学业合格后再到浜松基地接受F-15的模拟器驾驶训练,通过后便进入新田原基地的飞行教育航空团第23飞行队学习F-15实机驾驶,自此学员算是自己驾驶F-15了。学习驾驶的同时,学员还要在航空自卫队第一技术学校学习名为“MTU”的课程,以掌握F-15战斗机各系统的功能,还必须学完航空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的课程,最终取得少尉军衔。
学员们在第23飞行队取得F-15的驾驶资格后,会被安排到战斗单位(TAC)的F-15飞行队,在那里,学员会很快成为TR(备训飞行员),可以参加面向OR(备战飞行员)的训练了。OR包括AR(警戒)和CR(战斗),前者是指处置“对日本领空的侵犯”,也就是日本媒体常说的“紧急起飞拦截”。要取得AR资格,学员需经过半年的历练。CR则包括各种类型的战斗,需要进行多种训练和演习,因此CR资格的取得是无法在一名飞行学员的培养周期内全部完成的。
一旦取得CR资格,飞行员会根据技能水平,接受1年到1年半的ELP(长机训练)培养,该训练是为了让飞行员取得双机编队长机(EL)资格而设立的。对飞行员来说,和CR资格一样,EL资格的取得也非常难,因为他身系僚机的安危,责任重大,因此受训飞行员必须学会从警告射击到与敌机空战等不同模式中如何带领僚机完成任务。
成为EL后再经过1年至1年半,F-15飞行员可申请进入FLP(四机编队长机训练)训练阶段。FL即四机编队长机,在三四架飞机中处于飞头机的位置。FLP旨在提升飞行员对编队全局掌控和指挥能力,水平更不一般。另外,四机编队长机上面还有称为“ML”的多机编队长机,当飞行员取得了FL乃至ML资格后,他就可以指导年轻飞行员了,在飞行队中也能“呼风唤雨”了。
日本崇尚长幼尊卑的特色,也体现在飞行队训练中。新进的飞行员以及为取得各种资格而参加训练的飞行员必须主动多飞几个架次,以求积累经验,而骨干的老飞行员因为要指导晚辈,也要承担很多飞行任务,两者之间会形成“徒弟与师傅”的关系。另外,除了日常飞行训练外,F-15飞行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紧急起飞的战备值班。一旦接到紧急起飞的命令,飞行员就要在5分钟内起飞。
而为了推动训练气氛,日本航空自卫队还效仿美国空军的惯例,每年都举办一届战斗技能竞赛(简称“战竞”)。由于战竞的对抗非常激烈,特别是它象征着实力与荣誉,因此各飞行队都会精选出飞行员和维护员“为尊严而战”。有意思的是,各飞行队大多会在比赛时对参赛战机进行特别涂装,以增强凝聚力,保证参赛人员向着胜利前进。
中国飞机成为拦截目标
不过,无论飞行员还是战斗机,都需要“劳逸结合”,因此航空自卫队对F-15飞行队的出勤计划都想得非常周到。据日本《J Wing》杂志介绍,以小松基地的第6航空团下辖第303、306飞行队为例,通过把两个飞行队的飞行时间错开一些,便可能高效地安排每天的作战训练。比如一个飞行队“早出”,另一个飞行队就可以“晚出”,每周轮换一次。而具体到飞行队的核心作战部门——飞行班,会设置A、B两个飞行小组,每个组有约10名飞行员,可以交替出勤。
一般来说,早出的飞行员上班时间是早上6时30分全体集合,参加由飞行班长主持的任务布置会,内容有早报告(MR)和任务简报。按照航空自卫队的规矩,飞行员每次出勤都要有飞行前简报和飞行后简报,涉及训练(执勤)内容和编队构成情况。开完布置会后,飞行员们会执行当天三个时段的起飞训练(条件是气象良好),这些时段分别叫作“First”(8时30分起飞)、“Second”(10时50分起飞)、“Third”(13时50分起飞),另外每周会安排两次夜间飞行训练,它被定义为第四时段,称为“Night”(夜训)。在当天的飞行训练中,素质过硬的飞行员最多能飞三个时段,包括夜间训练。
近几个月来,一提到日本F-15,中国人总会将其与拦截中国公务机联系起来。事实上,日本航空自卫队对这类任务有个专有名词——“紧急起飞”(或称为“行动监视”),由战备值班飞机执行。具体到瞄准钓鱼岛方向的航空自卫队那霸基地,驻扎的第204飞行队每天都配置有负责战备值班的飞行员,他们一般在独立于作战室的战备值班室内值班,包括飞行队长在内所有具备OR资格的飞行员都要轮流值班。虽说值班飞行员如果没有“紧急起飞令”下达会很清闲,但值班期间的那种紧张感和不确定性还是让人无法放松下来。
按照日本航空自卫队作业术语,“紧急起飞”是指“军用飞机的紧急起飞”,日本防卫政策中有“对领空侵犯处置”的说法,战机进行紧急起飞的目的就是将那些试图“侵入”日本领空(实为比领空大得多的“防空识别区”,ADIZ)的“不明航空器”驱逐出去,显示日本全天候防空作战的实力。日本媒体在描述航空自卫队紧急起飞行动时,经常会用“Scramble”这个词,它描写的就是紧急起飞令一下达,各部门迅速联动起来的场面,这个词还有“争夺”的意思,预示着当时空情非常紧张。
事实上,除了日本,许多国家都有平时安排战斗机防空待命以应对紧急起飞的情况。不过,有陆地边界的国家(如西欧诸国)可以相互交流雷达和飞行计划等信息,共同处理突发空中越境事件。而日本由于四面环海,遇到突发空情往往只能自行处置。
具体来说,日本航空自卫队基地每天安排四架战机值班,在接到紧急起飞令后5分钟内就要升空,向目标空域突进。每执行一次紧急起飞,只出动一组两架升空,另一组两架飞机则准备下次起飞。当需要实施大规模拦截时,两组飞机交替起飞,前两架燃料耗尽返航时后两架起飞,而且有时还能得到临近基地起飞的值班机增援。
航空自卫队用于战备值班的F-15战斗机大多采取“制空武器标配”,即AIM-9L或AMM-3空空导弹两枚、航炮一门、备用油箱一个,它们的拦截目标通称“Unknown”(国籍不明飞机)。据日本防卫省宣称,以前F-15拦截的大多是俄罗斯军机,尤其当俄战机前往东海或越南金兰湾所必经的对马海峡空域,日本F-15机群必定要执行所谓“通峡应对”的紧急起飞(由筑城或新田原基地的飞行队负责)。因为该海峡的公海空域窄而长,一旦俄机编队航线稍有偏差就会侵犯日本领空。但从2011年以后,随着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飞机在与那国岛、钓鱼岛等方向出入频繁,它们又成为日本F-15机群经常需要拦截的目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