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研发背后的中美“战略猴子储备”竞赛
2021/03/15 | 作者 《纽约时报》 | 收藏本文
Bioqual的首席执行官刘易斯负责为莫德纳(Moderna)和强生(Johnson&Johnson)等制药公司提供实验室猴子,这些药企需要它们来研发新冠疫苗。但是,在世界各地都很难弄到这种特殊培育的猴子。
由于大流行引起的意外需求导致全球供应的短缺,又因中国最近出售野生动物的禁令而加剧。中国是这种实验室动物的主要供应者。最近的供应短缺再次引发了关于在美国建立战略性猴子储备的讨论,这类似于政府保持的石油和谷物储备。
由于新冠病毒的新变种有可能使目前的疫苗无效,科学家争相寻找新的猴子来源,美国也在重新评估对中国——一个拥有自己生物技术雄心的竞争对手的依赖。
这场大流行突显出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美国在危机中需要的救生物资的供应,包括口罩和药物。在东南亚以及非洲东南部小岛国毛里求斯,美国科学家在私人和政府资助的设施中寻找首选的实验对象储备——恒河猴和食蟹猕猴(也称为长尾猕猴)。
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填补中国的空缺。分析人士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估算,在大流行之前,2019年美国进口的33818只以食蟹猕猴为主的灵长类动物中,60%以上来自中国。
美国的七个灵长类动物中心拥有多达2.5万只实验猴,其中主要是粉脸的恒河猴。其中约600至800只猴子在大流行开始后被用在新冠病毒研究。
科学家说,在进行人体实验之前,猴子是研究新冠病毒疫苗的理想标本。灵长类动物和我们的DNA有90%以上的相似之处,它们的相似生物学特性意味着可以用鼻拭子进行测试并进行肺部扫描。科学家说,几乎不可能用其他动物来测试新冠疫苗。
随着病毒新变种的发现,疫苗竞赛可能重启,政府需要立即对库存采取行动。
但是,正如中国研究人员所了解到的,强大的战略储备可能仍然无法满足对实验室动物急剧增长的需求。中国研究人员表示,尽管有政府控制的约4.5万只猴子的库存,但他们也在努力应对猴子短缺的问题。
研究人员经常从一只猴子身上收集数百份标本,这些组织可以冷冻数年,并进行长期研究。科学家们表示,他们会充分利用每只动物,但感染新冠的猴子不能回到其他健康动物之间继续生活,最终必须被实施安乐死。
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协会主席马修·R·贝利(Matthew R. Bailey)表示,他准备向拜登政府提出猴子短缺的问题。“鉴于目前对病毒传播方式的了解,中国可以重启出口。”
中国外交部表示,该禁令并非针对特定物种或国家。一旦国际形势好转,具备进出口的条件,中方会积极考虑恢复进出口审批等相关工作。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