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新答卷
2021/03/05 | 作者 王蔚明 | 收藏本文

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动城市创新,关键要有高质量的城市品质。从“世界工厂”到“湾区都市”,近年来,东莞,这座中国制造业重镇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以城市品质提升为牵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转型,争创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的新优势,朝着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的目标迈进。
2020年,“十三五”收官,东莞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2021年,全新的“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样板城市之一,东莞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在哪里?东莞高水平崛起宏图上的新增长点在哪里?创新驱动,如何成为这座城市的战略实践?“十四五”新开局,东莞将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
“十三五”顺利收官,彰显新一线城市品质与活力
作为连接广深两个特大城市的东莞,一直是珠三角乃至世界经济版图的重镇。近年来,东莞坚持以城市品质提升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特色经济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六大工程”,城市面貌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极大提升,一幅高品质现代都市画卷正在绘就。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风雨同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功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复苏振兴,为“十三五”划上了圆满句号。
2016年以来,东莞综合发展实力实现了重大进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650.2亿元,外贸进出口稳居全国第五,全市市场主体超过134万户,高企总数6381家,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实现零突破,全国百强镇从12个增至15个。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连续第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连续两年政商关系健康指数排名全国第一,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市竞争力前三,连续四年入围新一线城市,“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价值追求深入人心,投资洼地、创业沃土的城市形象充分彰显。
东莞城市空间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初具雏形,城市正式进入“地铁时代”。大湾区院士峰会、华为全球开发者大会、男篮世界杯、亚洲马拉松等高规格活动赛事成功举办。东莞生机勃勃的新一线城市形象不断突显,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充分彰显东莞作为新一线城市的品质和活力。
随着创新生态的构建和完善,东莞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过四成的工业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超过四成的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全市先进制造业占比突破50%,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超过40%。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三部手机”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机械装备制造向5000亿产业集群进军,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十四五”新局开启,“制造名城”东莞再出发
站在“十三五”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历史时刻,东莞已开启对未来新的思考。
站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东莞一直有其示范和担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在中央“十四五”六大目标部署中,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制造强国。这恰恰是东莞的强项与担当。
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东莞被赋予“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级,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的职责使命。
制造业对东莞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东莞的玩具、家具、电子产品、服装、羊毛衫等等,很多产量居全球前列。近年来,东莞围绕现代产业领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东莞提出努力把东莞打造成大湾区中最适合先进制造业生长的城市目标。东莞将全力推动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供给要素加速向先进制造业集聚,瞄准五大领域十大重点产业,聚焦知名品牌企业及产业链缺失环节。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拓链,聚焦“卡脖子”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主动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材料、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0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中,东莞入选“广东制造业500强”的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37家增至78家,排名从全省第四升至全省第二。
2020全球抗疫,东莞充分发挥了制造城市的能力、责任和担当。在“钟南山为东莞隔空点赞”的视频中,钟老表示,东莞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城市,东莞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有所作为,能够担当,口罩机的产量占全国的六成比重,为此我为东莞政府和东莞防疫的产业同仁们感到骄傲。东莞依托自己的产业优势,为打赢这次新冠之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国家发改委和全国各地纷纷发函到东莞,要求东莞协助提供口罩机。口罩机需要各类零部件5000个-10000个。东莞全市最初只有5家口罩机生产企业,经过一个星期的推动转产很快扩大到了11家。全市口罩机产能从2019年全年的881台猛增至2020年一季度的3195台,产能占到了全国的60%以上。口罩的产能也从1月的不到20万个/日,到5月就超过2000万个/日,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防疫大局。在这个转产扩产的过程中,东莞也面临过原材料缺乏的问题,比如口罩耳绳不足,但迅速在市内找到了相关的生产企业,既能满足市内所需,还能供应给其他城市;对于最紧缺的熔喷布,东莞企业巨正源仅用不到十天就研发出熔喷布专用料。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东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分工合作中,东莞的杀手锏就是强大的制造业以及完善的产业链。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曾形容:“在东莞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硅谷、欧洲的1/5到1/4。”一部智能手机里面95%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配齐,除了手机,还可以生产34个工业门类的6万多种产品,有着最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世界杯上的足球、“大力神杯”纪念品上的“东莞造”烙印……东莞用“制造”和这个世界连接。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背景下,这座曾经的“世界工厂”城市,开始逐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跃进。
“科技强国”,东莞再获担当与责任
科技强国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阐述“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
以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标志,东莞正式跻身创新“国家队”。同时,更多企业成为创新生力军,全市R&D投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初步构建起“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的创新生态。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莞将以携手深圳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与大湾区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合作,以更高效率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沿着G94珠三角环线高速行车至莞佛高速交汇处附近,有一个“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的标志字样指示牌。这是一个位于东莞的“大国重器”。2017年8月28日,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以这一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核心,东莞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约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前身)。此后,由前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领军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珠三角分部率先成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继中国散裂中子源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未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离不开人才,聚天下英才为莞所用,从产业高地到科学与人才高峰是近年来东莞的一个新变化。
东莞已连续举办三届院士峰会,峰会自2018年首次落户东莞以来,已累计邀请了超过200名海内外院士、500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成为大湾区院士专家学术交流、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院士峰会是东莞打造科学与人才高峰的一个缩影。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说:“如果有一天,你在美丽的东莞松山湖畔,偶遇一些世界级的科学家不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选择扎根东莞。凭借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产业配套,近10年时间,东莞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各方携手合作,从建成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共建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始,截至2020年12月,散裂中子源已有超过300名高端科研人才常驻东莞工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集聚了双聘和全职人员超过800人。另外,东莞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共建33家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来自海内外各类科技人员4700名,引进孵化1273家企业。
向海扬帆,奋进“十四五”
如果说松山湖代表了过去20年东莞的创新发展之路,滨海湾新区则为这个城市又创造了新的想象。
自2017年10月滨海湾新区正式揭牌以来,这位粤港澳大湾区的“新秀”已初露锋芒,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滨海湾新区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的新使命,以此为契机,新区驶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近年来,滨海湾新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与大湾区核心城市互联互通,把握省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重大机遇,全方位对接中心城区及广州、深圳轨道交通网络。
2021年,滨海湾新区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谋划建设上市企业总部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园、湾区大学科技园,着力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助推东莞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东莞将深度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深度参与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全力支持和对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发展格局。
通过积极对接广深“双城联动”,推进与前海自贸区、大空港地区、海洋新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平台的交流合作,落细落实《广州南沙新区东莞市滨海湾新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挥连接南沙、前海自贸区的区位优势,构建“7”字形的环珠江口自贸区融合发展格局。
通过打造特色莞港合作平台,深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离岸创新实验区研究成果;谋划建设莞港“三链”融合创新区,推动香港与东莞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融合;依托滨海湾青创城、青创广场等载体,争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试验区。
即将建设的湾区大学,总投资约100亿,致力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卓越人才、引领技术发展、领跑高教改革为使命追求,着力推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时,聚焦交叉学科,突出科教产融合,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优势,广泛吸纳大湾区内大科学装置、龙头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国际知名高校参与合作办学,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快速变化、支撑和引领大湾区科创发展的高端人才,助力东莞城市发展。
2020年12月28日,滨海湾新区举行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滨海湾新区)一期基础设施竣工暨二期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五纵两横”路网正式建成通车,滨海湾青创广场、滨海湾青年人才驿站、滨海湾港澳青年之家创新创业基地、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大湾区总部同时揭牌,滨海景观活力长廊等项目启动,东莞“未来城市”形象初现。
向海,是一种探索,一种开放,一个千年延续创新的梦想。借助滨海湾新区这一向海平台,让千年莞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1,开启新征程
2021,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
2021年2月5日,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开幕。“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打造民生幸福美好城市”“以人民为中心、视群众为父母”……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提法,折射出东莞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聚焦“创新+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聚焦“环境+人才”,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聚焦“民生+服务”,加快建设和谐善治的民生幸福美好城市;聚焦“进取心+归属感”,加快建设昂扬向上的包容共享城市。一系列关键词描绘了东莞的发展新蓝图。
以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推动形成大科学装置的集聚协同效应,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
以新动能推动产业优化。全面实施稳链补链强链拓链工程,形成“万、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梯队。加速推进资本市场“东莞板块”扩容提质,力争三年内上市莞企数量突破100家、总市值翻番,全部镇街实现上市企业破零。
以“店小二意识”为导向做好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服务;既“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打通惠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崇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共识与氛围……这样一系列创新承诺成为吸引眼球的亮点。
强化东莞担当、展现东莞颜值、彰显东莞魅力,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有志之士向往聚集、追梦圆梦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推动东莞这座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在新时代立潮头、再出发。这是这座城市在2021年春天发出的动员令。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城市中轴线,东莞大道,作为东莞的城市脊梁,贯穿整个东莞的中心区,串联起市政中心、市民中心、商业中心、总部基地、地铁R1R2线、莞惠城轨。如今,这条写满城市光荣与梦想的大道继续沿着城市中心一路西进到水乡新城,连接起佛莞城轨、穗莞深城轨、莲花山过江通道等。这条大道不仅仅是东莞的一条市政道路,更延伸连接整个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动脉,这条物理意义上城市道路的延伸,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城市发展的延伸,这座城市,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乘势而上,砥砺奋进新征程。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