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丈量历史 用心探索未知
2021/02/05 | 高鸿 | 收藏本文
画家梵高曾经给弟弟提奥的信里写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这是海外华人女作家周励为纪念梵高逝世130年而作的《梵高的眼泪》中所引用的一句话。在我看来生命与艺术的火焰,一直在作者心中燃烧。
在海外华语文坛,周励既是知名作家、商务精英,又是探险家和文化旅人。在她1992年的成名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她对世界和生命探索的热情。
28年后的今天,周励的新著《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又给读者带来了厚重的阅读感受,正如陈思和教授在序言中所说的,这不是一本世界文化旅行指南,作者的文字颠覆了惯常旅行散文对食色、猎奇、惊险的愉悦感受,充满着穿透历史迷雾的“理性精神”,给读者以极大心灵冲击。
《 亲吻世界》
作者把全书的第一部分定位为“战役”探险,第三部分的南极、北极和攀登喜马拉雅,可以理解为自然探险。由此,第二部分也可以看成是历史文化“探险”,而我则更愿意把这样三部分看成是一个“三度空间”的整体,它是由反思战争的深度、历史文化追踪的广度和挑战自我的高度构架而成的一个“三度空间”。“我”在其中——无论是对当年战役的追述与描绘,还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追寻,或是对亲历的极地探险的描写,看到的都是从《曼哈顿女人》就开始的,对生命和艺术的价值思考的延续,这种延续在视野上更恢宏,在思考上更深入,读来有震撼之感。
寻找惨烈的战争遗迹,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作者采用小说笔法,追述“战役探险”,读来有惊心动魄之感。当她在太平洋的贝里硫战役日军墓园的入口处,在满是日文的墓碑中,发现一块低矮的石碑刻有模模糊糊的英文,她敏锐地感到一丝异样,她仔细甄别,发现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的签名时,像是当上了福尔摩斯那样激动:“当我认出切斯特·尼米兹的石刻签名时,立刻热血沸腾了!这石头一定记载着非同寻常的历史事件!”
那块不起眼的石碑已被世界遗忘多年,那上面的文字在当下愈显得不同寻常:一个战胜者对于战败者的军人勇气表示敬意。看到这样的文字,作者被一种情绪撞击,“我的大脑中,顿时风暴呼啸,血液仿佛凝冻,继而重新沸腾。”因为她对照不远处的美军墓地上,除了迎风飘扬的美国国旗和牺牲者编队的铜牌外,却看不到任何题词。她认为这表现出在残酷的战争中,尼米兹所散发的人性光辉和对生命的悲悯。由此,她为尼米兹所感动,她开始寻找尼米兹在太平洋战场的遗迹。
在战役探险的这一部分,周励以脚步丈量战争历史遗迹,揭示追踪战争历史的要义。她对跳岛——一系列战役的实地探访,展现的正是一个作家的历史眼光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在《史诗般的血染战旗》一文中,她通过查找资料,发现硫磺岛战役未被讲述的隐秘。面对朋友们的期待:“我们希望你多写些战争中的人与人性!无论美军还是日军,这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作者回答说:“这是本文的重心。”我说,这也是本文的重心之一。
只有与艺术心心相通的人,才能发现使瞬间变成了永恒艺术的真谛
在2020年上半年重大疫情期间,通过对以往田野调查式的实地走访的素材的把握,周励完成了《梵高的眼泪》的写作。十九世纪荷兰画家梵高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在读者眼里“复盘”了,读来令人动容却也唏嘘不已。
作者通过对梵高创作一系列绚烂夺目的向日葵画作背景的描绘和分析,讲述了向日葵象征着浓缩了的生命和艺术。我们仿佛看到了梵高对保罗·高更无比期待的情感。“金黄色是梵高快乐与心境的象征,而嫩绿色生机勃勃的花茎叶瓣则迸发着梵高的生命激情。”周励说。
在寻找承载着梵高的遗体的墓地的过程中,作家不是利用悬念戏说画家的隐秘的历史,而是探究艺术家的生命尊严。因此梵高的画作《向日葵》不只是经过时间洗礼沉淀下来的色彩的瑰宝,而且是生命激情绽放的绚烂时刻,是生命向艺术致敬的美丽杰作。
于是,1987年在伦敦以3.5亿人民币拍出的《向日葵》、1990年以8250万美金拍出的《加歇医生的肖像》,在我们眼前就不再只是金钱,而是百年前的生命与艺术沉积的价值。
作者从梵高的画中、梵高和弟弟提奥的通信中看到满脸忧伤的梵高告诉人们:“人类所有的痛苦和屈辱,都可转化为生命的火焰与动力。”她亲自体验了传说中梵高中弹后走回拉沃尔客栈的路线,计算出梵高受枪击后完成这段路程的不可能性。她发现这个被梵高自己认定的枪杀地点,很可能并非真实的枪杀之地,而是另有其地。受难的梵高如基督般用自己的死宽恕了他的邻人恶少雷内兄弟。作者以田野调查的实证精神和行动,重新描绘梵高之死,揭示了梵高一生的伟大,他用爱创造了永恒的艺术。
每次旅行,周励都做了旅行阅读的充分准备,她的旅行显示了她自己独特的阅读轨迹。她每次旅行总是携带着她旅行目的地中的相关书籍和音乐电影,去与她心仪的作家和艺术家“约会”。
在探访梵高最后时光里,她长时间研究了两部梵高的传记,从两部传记的缝隙中发现梵高与弟弟提奥并排的坟冢是衣冠冢;她带着托马斯·曼的小说和电影《魂断威尼斯》去到威尼斯,沿着电影中主人公的路线,漫游威尼斯,想象音乐家奥森巴赫在威尼斯最后沉没于海中的画面;她带着《走出非洲》《乞力马扎罗的雪》和《爸爸海明威》等书籍去了冰雪烈焰两重天的非洲,在内罗毕,她邂逅了对她影响至深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住过的酒店,在轻叩留有海明威历史气息的“海明威套房”时,周励遐思远布。她说,在她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自己就写过海明威对她走上文学道路的巨大影响。《爸爸海明威》中的许多情节在此情此景中复活。
在非洲的马赛马拉草原上,她眼里的风景——机翼下迁徙的大象群、长颈鹿和马群,成千上万在落日余晖下奔跑的瞪羚,与《走出非洲》《英国病人》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影像“交叠浮动,如梦如幻,热血沸腾”。
这种与历史文化的交叠的感受,几乎出现在作者所有的旅行记述中。在对世界历史人物和文化名胜的沉思中,那情那景的重现是善于积攒生命与艺术诗意的人,才可能享有的收获和回报。
世界图景下的生命与艺术探寻
热血沸腾,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作者描绘自己的感受中。在《亲吻世界》中,她详细描绘了亲历南极、北极、登欧洲高峰马特洪峰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大本营的“燃情时刻”。
当2012年作者第一次探访南极时,她在甲板上就情不自禁地呼唤:“南极,我们来了”,一团“探索未知世界的火焰在心灵燃烧”。
2016年对于作者来讲,注定是“燃情时刻”。她在元宵节再次来到南极,登上南极的中国长城站,记述了中国南极科考站所显示的国家实力,对1985年开始在南极地图上新增的长城、中山、昆仑和泰山站深表敬意。随后登临大象岛和圣乔治岛,缅怀20世纪初的名垂青史的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2016年7月,远征北极,在北极点参加了北纬90度跳海冰泳活动……
作家周励代表与共和国同龄的那一代人身上所饱含的英雄主义情结,她的新书再次表现出了这样的高昂的情怀,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他们那一代所具有的时代印记。
在她的成名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我们领略了她的“北大荒”的革命激情和海外商业的开拓精神,以及不自觉的全球意识和穿越文化空间的感受力。
今天,在《亲吻世界》中,这些具有高度“文学地理学”表征的文本,不仅体现了作者用脚丈量历史文化和挑战自我的精神,也表现出海外华人追求自由的高光时刻。她的书写具有以个人体验的“小我”转向对“人类共有价值”的“大我”探寻的明显轨迹,表现了海外华人的时代风采。
作者的这一系列游记散文,涉及军事、文学艺术、政治、地理等多个严肃主题,体现了改革开放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或现已定居海外的华人,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看待世界的眼光、意识、思想的变化,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重要范本,值得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和研究。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