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联合抗疫树立样板, 未来利益与矛盾共存
2021/01/05 | 作者 梁云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收藏本文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亚洲各国在不同阶段交出了不错的“抗疫成绩单”,世界卫生组织(WHO)一度呼吁欧洲和北美应效仿亚洲国家。
新冠疫情暴发后,日本和韩国起初防疫取得过一定成效,但近来反弹趋势加剧,到了2020年12月中旬,两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均出现新高。日本大阪、北海道等地面临医护人员短缺问题;韩国首尔周边疫情日趋严重,政府要求扩大检测追踪。
但相比欧美国家,东北亚地区的疫情总体来说得到了较好控制,尤当中日韩三国合作抗击疫情,这一区域经济活力正在逐步恢复中。而在2021年,最先受到疫情冲击的亚洲将率先迎来经济复苏潮。
与此同时,东北亚局势这一年来出现不小的变动。2020年8月安倍晋三因病辞去日本首相一职,菅义伟接任首相,日本政坛步入后安倍时代。日韩关系自2019年全面恶化后逐步重启接触,朝韩关系则受疫情影响陷入停滞状态,朝鲜一边因防范疫情而封锁边境,一边找机会吸引国际关注。
经贸合作方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使得中日韩三国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贸合作,并将助力中日韩自贸协定早日达成。
日韩疫情反弹趋势加剧
疫情暴发时,日本政府起初以建议性口吻向民众提出防疫政策,在集体主义文化盛行的社会氛围中,人们戴起口罩、减少外出聚餐,取得了一定效果。日本防疫总体采取中间模式,既考虑疫情防控,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两者结合的范例之一。
受疫情影响,3月国际奥委会发布消息,宣布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举办;4月日本发布“紧急事态宣言”,将对象区域扩大至全国范围,期限也一再延长。6月末疫情再度袭来,随后第二波疫情达到高峰。而当菅义伟9月正式出任首相后,日本疫情趋于稳定。正当政府开始讨论重振经济、全面开放社会并恢复商务往来之际,日本出现持续增加的聚集性病例,迎来第三波疫情高峰。截至12月14日,日本新冠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8万例。
日本政府已出台过三次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包括救济中小企业、支援国民生活的措施。例如给营业额减少的中小企业一次性补助200万日元、向每一位国民发放10万日元的生活补助金等。鉴于旅游业遭受重创,日本政府7月推出“Go To Travel(去旅行)”政策,通过补贴旅费鼓励民众在国内旅游。但这一政策因为疫情的反复受到地方政府和民众的质疑。
虽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效果却是杯水车薪。202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负增长,第二季度GDP换算成年率下滑达到27.8%,创下二战后负增长的最高纪录。
韩国在防疫前期同样称得上全球典范,不封城、不停工,普通市民也能正常生活。相比西方社会,由于地缘相近等因素,韩国对中国疫情一直高度关注,准备也较为充分。面对疫情,韩国政府秉持“早检测、早治疗”的思路。早在疫情初期,韩国就开始研发检测试剂盒,启动蓝色预警。随着新情况的出现,政府也及时调整对应措施。
由于重症和死亡病例上升,日韩两国都出现部分地区医务人员短缺、医疗体系亮红灯的现象。两国均在部署军方医疗团队,支援疫情严重地区的医疗系统。
针对如何防控疫情,中日韩三国外交部门专门进行了三边磋商,同意探讨相互衔接的联防联控机制,防止疫情的跨境传播。
同样受到疫情影响,国际社会自顾不暇,这一年也将目光从朝鲜身上移开了。2020年6月,朝鲜军队轰炸了开城工业园区内的韩朝联络事务所大楼,其目的是为了吸引世界关注。当拜登成为新任美国总统后,不会像特朗普那样作秀,他将会继续对朝鲜实施制裁,联合国际社会对朝鲜进一步施压,未来美朝关系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朝韩关系的发展。
日本外交存在“三个圈”
2020年8月,安倍晋三突然辞去日本首相一职。执政近八年,不论是总任职时间还是连续任职时间,安倍都创造了日本宪政史上的最长纪录。他打破了日本首相短命的魔咒,也使政策有了一定的连续性。
安倍政权抓住了民主党政权之后日本社会求稳求强的心理需要,以振兴经济为突破口,走出长期低迷的状态,从而维持了长期政权;在外交上显得极具韧性,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低头受辱,强化其独立自主。安倍政权既继承了战后日本保守主流的传统,也有一些符合新时代的发展,例如重新强调国家主义、建设美丽日本、在坚持日美同盟与西方价值观的同时强化日本的民族自豪感及其自主地位。
9月16日,菅义伟当选日本第99任首相。无派阀的菅义伟从2012年起担任安倍内阁官房长官一职,也是安倍最信任的人之一。
对菅义伟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他是否能像安倍一样长期执政?其二,他是否能延续安倍政权的政策?在我看来,菅义伟能否长期执政还要视其执政效果来决定,他基本会延续安倍的政策,因为他是安倍突然辞职而临时补缺的首相,且长期支持安倍并担任其内阁官房长官,无派系背景却获得安倍所在派系的支持。外交方面,菅义伟首次出访选择了东南亚的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这与安倍第二次担任首相时的整体思路一致。
日本的外交政策始终围绕着“三个圈”推进。第一个圈是日本的外交核心,即不断深化的日美同盟关系;第二个圈是与日本具有相同价值观和政治安全观的国家,例如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四国组建的首脑级别战略对话,抑或日本计划加入的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五眼联盟”。这些国家致力于推动印太构想,战略互动日趋频繁,战略合作日益加强,成为牵引亚太格局变动的重要力量;第三个圈的范围更广,主要是包括东盟、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日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失去亚洲,其将被孤立。
菅义伟出访越南之际,还提到在新冠疫情之下,供应链过于集中,存在风险,因此建议日本企业的供应链分散到东南亚各国。在2020年4月7日出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紧急经济对策”中,日本政府首度明确提到了供应链的迁移问题,并拿出2435亿日元的财政预算支援海外企业回归本土。这备受中国产业界关注。从日本经济产业省7月公布的名单来看,有87家企业获得了730亿日元的搬迁补助金,其中57家回到本土,30家转移至东南亚。
东北亚利益与矛盾共存
谈到安倍时期的中日关系,总的来说是“先坏后好”。两国关系总体重回正轨,持续改善,但结构依旧,矛盾仍存,经贸人文与政治安全呈现出不同状态。
“稳定”是菅义伟担任首相上台后评价中日关系时提及最多的词语。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稳定与中国的关系非常重要”“希望可以和中国等邻近国家构筑稳定关系”等。
菅义伟在当选首相前后有过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政策宣言乃至行动。为了加强同中国的关系,他在演讲中强烈表示反对构建针对中国的“亚洲版北约”构想。9月25日在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时,他提到:“稳定的日中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对世界和平繁荣亦不可或缺。”
2020年11月15日,越南总理阮春福在河内主持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该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
但在历史问题上,他在担任官房长官之前曾陪同安倍参拜过靖国神社,最近的秋季例行大祭期间还以首相名义供奉了祭品;对战争、慰安妇等问题上的认识也令人担忧。此外,他选择安倍胞弟、“亲台”立场明显的岸信夫担任防卫大臣,有暗中强化与中国台湾关系的考量;上任后的首次出访期间,他在涉及东海、南海及印太构想等问题的表态上被认为是针对中国。
日本民间非营利团体“言论NPO”公布了2020年中日两国实施的联合民意调查结果。中国受访者对日本总体印象持“很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为45.2%,与2019年的45.9%基本持平。而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日本人较2019年上升5个百分点至89.7%,印证了对华感情的恶化。
这是因为中国民众受舆论影响较日本民众更大,中国舆论往往随着政府间关系而变化,中日之间关系缓和则舆论转好,民众印象也随之上升;而日本民众对华印象更多看的是实质问题,例如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问题、在日中国人犯罪问题等。这些问题不得到解决,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就很难得到改善。而受到空气质量、货币支付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访华的日本人减少了很多,也让他们更难了解真实的中国。
未来一段时期,中日关系会按照惯性发展,利益与矛盾共存。但任何一个领域一旦出现危机,中日关系都将出现倒退甚至冲突。此外,中日关系始终受制于中美关系,如果中美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也会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发展。
自菅义伟上台以来,韩国看到日韩关系破局的可能。2020年11月以来,韩方对日本的外交行动不断,先是国情院院长朴智元以近乎特使身份访日,后有韩日议员联盟会长金振杓率团访日,其间透露韩方愿与日方合作推动朝鲜参加东京奥运会。但日韩关系回暖仍非一日之功。
当前影响日韩关系的一大难题是二战日本强征劳工的赔偿问题。自2018年开始,韩国不断“敲打”日本,日本在韩企业资产被扣,面临赔偿。2019年7月起,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半导体工业关键原材料加以管控和限制,引发日韩贸易摩擦。随后,日本又在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韩国民间因此掀起大规模抵制日货行动,韩方甚至一度威胁终止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就在朴智元不久前结束访日之际,韩国地方法院对日本企业三菱重工发送的出售财产相关文件正式生效。
不过,作为下一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东道主,韩国比日本更迫切希望改善韩日关系。近几个月来,韩方多次宣称,力促年内在首尔举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有关局势正在向好发展。在11月14日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视频会议上,韩国总统文在寅在视频发言中专门向菅义伟打招呼,表示“很高兴见面”。
日韩不顾美国警告签署RCEP
2020年11月15日,包括中日韩在内的15个国家签署了RCEP,这对东亚乃至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发展有着巨大意义。尽管RCEP是由东盟提议发起的,但中国和日本作为其中经济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协议签署之前,据说美国负责东亚事务的国务院官员曾要求日本和韩国“不要顾虑经贸关系”,应当“勇于批评中国”。但日本和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似乎没有太顾及美国官员的警告。
除了中韩在2015年12月签订过《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中日、日韩尚未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而RCEP框架下新增了中日和日韩这两对重要国家间的自贸关系,将助力中日韩自贸协定早日达成,进而形成二者之间的互补。在这一框架内,中日韩只需要考虑各自的经济利益,而不牵涉历史、领土等问题,使得合作得以实现。
当然,签署RCEP并不意味着所有成员国的利益就完全一致,在政治安全领域,一些国家仍然会同美国保持密切关系,日本和韩国都是美国坚定的盟国,东盟的一些国家也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仍在积极推动所谓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和韩国接连表达了想要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愿景。日本将于2021年担任CPTPP轮值主席国。菅义伟对此回应说,希望扩大CPTPP的覆盖范围,期待借由RCEP早日生效和稳步执行及扩大CPTPP,促进“亚太自贸区”的实现。对中国来说,加入CPTPP就不仅仅只涉及经贸谈判,目前来说难度仍然较大。
(采访整理 记者 / 关珺冉)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