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苦特朗普久矣
2021/01/05 | 作者 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 收藏本文
原本是任内最后一次预算辩论,德国总理默克尔却把它变成一场“历史性”演说。
“在圣诞节前夕,如果民众花太多时间与他人接触,那么这可能会成为我们与祖父母共度的最后一个圣诞节。”2020年12月9日,德国联邦议院举行的2021年财政预算辩论会上,一贯理性的这位“铁娘子”讲话时数度哽咽,她双手合十,恳请国民能够遵守科学防疫规定。
对欧洲人而言,2020年最深切的创伤和记忆莫过于新冠疫情。在经历了春天第一波疫情的手忙脚乱后,他们本以为可以翻过最悲痛的一页,却因夏天短暂的放松导致如今深陷第二波疫情危机。
疫情考验着欧洲的团结和欧盟的领导力。更充满未知的是,欧洲的领头人默克尔将于2021年结束其总理任期,此时德国的民粹主义政党呈急速上升之势,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和欧洲是否会被此裹挟,令人担忧。此外,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治下的四年间,欧美关系跌至低谷。欧洲期待,美国当选总统拜登上台后会修复与传统盟友的关系。而对中国而言,这又将意味着什么?
2020年7月20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上,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左)、法国总统马克龙(中)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右)正在研究疫情后的经济救助计划。
欧洲将希望寄托在疫苗上
自2020年3月第一波疫情来袭后,欧洲各国措手不及,随着感染和死亡人数大大超过预期,欧盟及其成员国采取封锁措施,使得夏天到来后感染数字出现拐点。然而,为了快速恢复民生经济,很多国家放松了防疫手段,为疫情反弹提供了土壤,导致自秋天开始的第二波疫情感染率超过了第一波。
第一波疫情暴发时欧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阵脚大乱,成为世界的重灾区。第二波疫情夺走了更多生命,在欧洲,每天有约5000个家庭痛失亲人。有数据显示,2020年8月1日至12月6日,欧盟27个国家中有152216人死于新冠,超过第一波疫情时期的136176人。
此次疫情的反弹也有多重原因,一方面是欧洲长期实施严格封锁举措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一直在控制疫情和恢复经济之间寻找平衡点——如果一味考虑防疫,将会对经济和就业造成更大打击,只能力图两者兼顾;再者由于文化差异,在追踪密切接触者的措施上,欧洲国家与亚洲国家做法不同,这也影响了它们对第二波疫情的控制。
总而言之,欧洲现在的希望基本寄托在疫苗上面。例如英国政府已批准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与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投入使用。法国、罗马尼亚和葡萄牙政府也预计于2021年初开始分阶段接种疫苗。
由于欧盟在第一波疫情面前应对无方,意大利等重灾国对欧盟的质疑和不满大增,指责欧盟机构反应迟滞,同时也不满其他成员国自扫门前雪,缺乏合作和团结,导致国内反欧情绪上升,要求脱欧的声音高涨。
经过初期手忙脚乱后,欧盟加大了协调成员国共同应对疫情的力度,比如各国均采取了严格的封城措施。
其中,欧盟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共同致力于疫后经济复苏。2020年7月21日凌晨,历经四天四夜的激烈谈判,欧盟27个成员国领导人就抗击疫情影响、复苏欧洲经济的财政刺激方案达成一致。这既反映了谈判的艰难,也反映出各国领导人对合作的重视程度。
2020年10月30日,德国柏林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蜡像被放入垃圾桶。美国大选期间,一些反对特朗普的人士喊出“Dump Trump”的口号,意为将特朗普像垃圾一样倒掉。
此次峰会达成1.82万亿欧元的巨额经济复苏计划,其中1.074万亿欧元作为欧盟未来7年(2021-2027)的财政预算;另外7500亿欧元作为“恢复基金”专用于此次疫情造成的危机,其中赠款3900亿欧元,贷款3600亿欧元。
这是欧盟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债务共同化——即各国同意拿出资金作为赠款用来救助重灾国。这堪称突破性进展,欧债危机时欧盟都没能达成的方案在这次成为现实。这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在严重的危机面前,欧盟捍卫一体化成果的决心。证明欧盟国家在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上,愿意也能够做出妥协,维护一体化的成果。
欧洲国家普遍认为,此次疫情对于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影响远大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独木难支,也让欧洲国家再次意识到欧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欧盟来说是一次巨大考验,但实践证明,虽然其内部存在利益分化和冲突,欧盟依然具有很强的韧性。
期待美国重回多边主义
美国大选是欧洲人在2020年的另一大关切。选举前夕,很多欧洲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热烈期待,希望民主党候选人拜登获胜。欧洲人担心一旦特朗普连任,将导致欧洲国家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只有拜登上台,欧美关系才能出现转机。
在欧洲对其自身外部战略环境的评估中,美国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最大的变量。二战结束至今,欧洲在安全层面对美国有极强的依赖性,而特朗普退出诸多多边协定以及对欧盟不加掩饰的敌意,让欧洲人觉得作为盟友的美国不再可靠。如果说特朗普任内让中美关系跌至建交40年来的最低谷,欧美关系也经历了二战结束70多年来最糟糕的时期。可以说,欧洲苦特朗普久矣。
拜登上台后境况将截然不同。无论在安全还是多边主义方面,欧洲人的焦虑感都将大幅减少。安全是欧洲最关切的议题,如果没有美国和北约的支持,欧洲将无法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拜登是坚定的跨大西洋主义者,他在大选后对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强调了北约对美国和欧洲安全的重要性,并突出美国对北约的长久承诺。
此外,欧洲一直坚信其自身利益能够得到保护主要依靠基于规则的多边主义,但特朗普过去四年来奉行美国优先,推行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欧洲的利益因此受到损害。而拜登是多边主义的支持者。欧洲期待美国新政府能做成两件事——一是重返《巴黎协定》,二是重回伊朗核协议。
特朗普上台不久便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对欧洲的打击可以排在第一位。众所周知,《巴黎协定》是在欧洲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签署的。欧洲普遍将气候问题视为全世界的一场生存危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19年欧盟率先提出欧洲到2050年将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但气候问题是全球性挑战,仅靠欧洲无法解决,必须要与美国、中国、韩国、日本等世界碳排放大国进行合作。
关于伊朗核协议的达成,欧洲也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伊朗核协议的签署是六方会谈的结果,而这六方中有三方是欧洲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英国,其余三方分别为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中东是欧洲最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化与欧洲的安全息息相关。欧洲至今难以摆脱的恐怖主义威胁、难民危机等问题皆因周边地区的长期战乱和政治动荡而起。而难民危机、恐怖袭击在疫情影响下又有抬头的苗头,法国、奥地利等国均发生了一系列恶性暴恐事件。因此欧洲国家希望伊朗核协议能够得到遵守,让周边地区多一份安全和稳定。
此外,欧洲还希望与俄罗斯保持一定的对话和合作,尤其是军控方面的协定能够得到维护和延续。
民粹思潮有损欧洲一体化
通常德国和法国被视为欧洲的双发动机,但二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德国在欧洲一体化当中扮演的主要是追随者的角色,法国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而在过去十年,欧洲历经欧债危机、难民危机、恐怖袭击、英国脱欧等连续不断的考验。在此过程中,德国发挥了实际领导者的作用,几乎所有重大决定都是在其推动或倡导下形成的。也因此,如今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可以被称作“至高无上”。
主政德国15年的默克尔将于2021年正式结束任期,谁会成为默克尔的接班人备受瞩目。德国国内政治、领导人的更替也会对整个欧盟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上台的德国领导人如何看待欧洲一体化、多边主义,对欧盟而言至关重要。
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已经确定在2021年9月举行,而默克尔所属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下称基民盟)定于同年1月中旬选出新任党主席,出任基民盟主席被视为接替默克尔成为德国总理的必经途径,届时党主席的选举将成为焦点。
很多人担心,当下崛起的民粹主义政党会让未来的德国政府受到牵制。2017年德国大选之后,德国另类选择党(下称AfD)首次进入联邦议院成为第三大党,这是德国二战后首次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进入联邦议院。由于第二大党社民党加入了执政联盟,AfD实际上已成为德国第一大反对党。
特朗普的上台给欧洲提出一个重要警告。过去四年来,美国精英政治遭到严重削弱,即便拜登上台,欧美设想中的全球治理的图景也会受到掣肘。欧洲与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欧洲目前整体上仍由精英掌控。
但欧洲民粹主义势力正不断扩大。只要经济和贫富分化的问题没有解决,民粹主义势头就难以遏制,各国都会追求本国优先。疫情之下,经济、就业等民生问题更加严峻,也会进一步刺激民粹主义思潮。此外,难民问题也会加剧欧洲内部的文化冲突。这些力量会对欧盟的整合带来阻碍。一旦民粹主义政党执掌欧洲,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欧洲一体化成果或将受到破坏。
欧洲对华接触战略不会变
近年来,欧洲国家正不断适应一个快速发展和影响力大增的中国,不少国家越来越将中国视为挑战,对华态度中防范和警惕的成分增大。
欧洲一方面希望在部分议题上和中国合作,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反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2020年9月,中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政策应对气候变化,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的峰值,并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洲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决定将对其他国家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
但与此同时,欧洲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层面的快速发展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一些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投资越来越警惕,对部分中企在欧洲的并购行为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其理由或出于所谓安全考量,或认为该企业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过去欧洲没有如此敏感,现在对中国的防范心理越来越强。
在意识形态层面,欧洲比以往更加强调双方的差异。中欧的政治制度差异一直存在,以往欧洲国家对华政策比较务实,寻求经济利益和价值观之间的平衡,现在价值观因素在其对华政策中更加突出。拜登上台以后,欧美可能会在人权、意识形态领域共同对华施压;在技术领域对中国的限制趋势也会持续,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要求限制对华高技术出口的声音。
当美国对华政策发生急速变化之际,欧洲也在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强硬的一面正在凸显,但欧洲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欧洲不会放弃对华总体接触的战略,只是会增加一些限制。
拜登上台后,中欧关系也将面临一个很大的变化——虽然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对欧洲而言仍然很大,但随着欧美关系趋于稳定,欧洲同中国发展关系时会更多考虑与美国的关系。当然,欧洲不同国家之间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中国可以通过拓宽共同利益,争取中欧关系在以合作为主的轨道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采访整理 记者 / 么思齐)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