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白衣天使: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2021/01/05 | 卢伊 | 收藏本文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类遭遇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狡猾、难缠的病毒敌人。在病毒起源不明,缺乏有效防疫药品和专门治疗手段的情况下,他们义无反顾“最美逆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筑抗疫防线,用生命守护生命,始终战斗在抗击新冠病毒的第一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持续一年至今仍未结束,未来路在何方也无人可知。但有他们在,人类的希望就在,生命之光永不熄灭。 他们是全体奋战在抗击新冠病毒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当之无愧的2020年度英雄,是最值得我们感谢与致敬的人!
新冠病毒肯定不是人类历史上遭遇的最凶残的敌人,其造成的人类病死率目前全球平均大约为2.2%,个别严重国家最高病死率也不超过4%。但新冠病毒绝对是人类面对的最狡猾、最难缠的敌人,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科研工作者全力与其对抗一年,却至今仍然无法明确病毒起源,也找不到专门的、有针对性的防疫和治疗手段。
虽然截至2020年底,世界多国已经先后推出多款疫苗,并陆续投入使用,但最终效果如何、能否真正成为抗击新冠病毒的利器,还有待时间检验。
在贯穿整个2020年度的抗疫战斗中,人类能采用的最好手段甚至也是目前唯一有效手段就是“待在家中不出门”,这个经验从中国向全世界在不断推广,面对欧美来势汹汹的最新一轮疫情,欧美多国领导人纷纷呼吁民众不要出门,不要聚集。
但是,有一群人,他们无法待在家中,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使命要求他们,越是疫情严重越需要他们走出家门,越是病毒猖獗就越需要他们的身影。这些人身着白大褂,奔波在拯救每一个生命的现场,穿梭在每一个病患危急的床前。正因为有这些白衣天使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截至目前,全球高达7200多万的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经有5000多万人获得治愈,更多的病患也在陆续治疗和康复中。
为了拯救生命,医护人员中很多人也牺牲了生命。尽管全球至今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但初步估计,在这场抗击新冠的战争中,全球陨落的医护人员应该已经超万人。和他们一起离开的,全球总计已经超过160万人死于新冠疫情。
抗击疫情的战争还在继续,白衣天使们也还在坚持战斗,继续用他们的汗水、血肉甚至是生命去守护,从新冠病毒的死亡阴影里挽救出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凤凰周刊》编辑部特此评选,全体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为“2020年度人物”,并向这些英雄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在天津滨海新区,多位医务人员准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2020年11月20日,当地新增4例确诊新冠病例后,当天即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4天内完成246万份样本的采集与检测。
感动中国的“最美逆行者”
新冠疫情在全球首个大规模暴发的城市是中国武汉。整个疫情期间,这座城市共有超5万人被感染,3800余人死亡。
面对严重疫情,中国政府在3个月内迅速控制了局势,创造了抗疫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背后,也离不开54万湖北和武汉本地医护人员以及4万余名全国援鄂医疗队员的不懈努力。
疫情初期,他们需穿着尿不湿和防护服,在高温高湿高危的环境下连续作业,有时累了就倚着门框入睡。
全副武装模糊了他们的样貌和性别,只能靠写在防护服背后的姓名和医院加以辨认。
名字旁边,还写有喜欢的食物、崇拜的偶像、深爱的家人,还有各种再普通不过的愿望,留待疫情结束再实现。疫情当前,他们只能通过这道特殊的“涂鸦墙”,相互打气。
《凤凰周刊》记者采访中,曾碰到一位来自湖北小城的急诊科护士,每天要接待超过200名疑似患者,如此繁重的任务量她从未见过。
很快,防护服没了,她就把垃圾袋粘在身上,没有防冲击面罩,就拿透明文件夹替代。仅剩的一些新口罩也发给患者使用,只能往自己的旧口罩上多喷几下消毒液,晾干了继续用。由于没有尿不湿,她也不敢吃饭饮水,只能强忍尿意。一些处于生理期的女同事,也需承受卫生巾难求的狼狈。
疫情初期,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湖北各地发生。但即使环境恶劣,也没人想要放弃。
“说不害怕是假话,但职责所在,如果我们不顶上,就真的没办法对抗疫情了。”前述护士说。
随着疫情加速传播,湖北各地陆续封锁,但医疗上,它们并非一座座“孤岛”。
面对新冠疫情这场传播速度最快、波及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各地陆续派出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的医疗队伍前往支援。
早在2020年1月初,就有多批医疗专家先后赶赴武汉,率先发出“可能人传人”的预警信号。
1月24日起,国家卫健委开始整建制调派医疗资源,举全国之力支援湖北、武汉。
时值农历除夕,在万家团圆吃年饭的时候,首批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却已背井离乡,抵达战场。
进入2月,在5000万网友“在线监工”下,武汉在10天内相继落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此后两个月里,来自全国9省、286家医院、16支医疗队的3000多名医护人员在此忙碌,帮助超5000名新冠患者顺利康复。
同月,针对新冠轻症患者众多、需集中隔离等特征,武汉又将16所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改建为方舱医院,35天内共收治1.2万名轻症患者。
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36名医护人员成为首批进舱的救援力量,开舱当晚就接诊了217名患者。短短10天后,该救援队就奉命转战武汉另一家方舱医院开展工作。
一些女性医护人员考虑长发可能导致防护服穿戴不严,引发暴露风险,便让同事帮忙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至今,这些发髻仍保留在医院门诊楼的走廊里。
4月15日,随着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正式离汉返京,地方支援湖北的所有医疗队均全部撤离。
坚守湖北的80天里,全国累计派出346支国家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涵盖全国29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接到通知到完成组建,各支医疗队基本可在2小时内建立完成,并于集结后24小时内抵达当地。
团队中,既有年逾古稀的院士、专家,他们投身危重症患者的会诊和救治,以临床经验探索中国特有的诊疗方案,也不乏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转晴,严防境外输入及本土零星疫情,成为内地防控新常态。
12月11日18时,成都郫都区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来自成都21个区县的4000余名医务工作者,连夜前往297个采样点开展工作。凌晨时分,许多医护人员只能在大巴车甚至草地上小睡,天亮后再继续投入采样工作。24小时内,他们共采样超过78万份,并完成了65万份样本的检测工作,均为阴性。
在天津滨海新区,多位医务人员准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2020年11月20日,当地新增4例确诊新冠病例后,当天即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4天内完成246万份样本的采集与检测。
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也并不鲜见。比如武汉市在2020年5月以后,先后展开两轮拉网式排查,在18天内对990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确保了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摸底排查。此后北京新发地疫情、黑龙江舒兰疫情、山东青岛海鲜市场疫情、新疆喀什疫情、辽宁大连海鲜市场疫情、天津滨海新区疫情、内蒙古满洲里疫情等等,各地都是在疫情暴发后数日内就完成大规模核酸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其中,青岛市仅用5天,就完成了上千万人的核酸检测,及早从源头发现和隔离了传染源,避免了疫情扩散。这背后亦离不开大量医护人员的奉献参与。
欧美医护不堪重负,恶劣条件下仍坚守岗位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而且至今形势严峻没有缓解,各国医护人员也相继投身抗疫一线,坚守至今。
早在2020年3月,在欧洲最早暴发新冠疫情的意大利,许多医院的抗疫医护人员在长达8-12小时的值班时间里,不喝水、不吃饭,尽可能避免如厕。不论是穿防护服、戴口罩还是手套,他们都严格遵守规定,谨防一个无心之失,让自己也会感染病毒。
当月,也是韩国大邱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当地一名医护人员因过于劳累,还未来得及回家,就坐在医院外的板凳上睡着了。这一幕被人拍成照片,在韩国社交平台风传,许多网友纷纷留言称:“医护人员是我们的英雄,感谢你们!”
与之类似的是,进入4月,英美多国也陆续发起“为医护人员鼓掌”活动。在医护人员交接班的时段,人们自发来到自家门前、阳台或屋顶上,以拍手或敲击锅铲发出的各种声音,代替掌声,对一线抗疫人员表达感谢和鼓励。
同月19日,由世卫组织和国际公益组织“全球公民”合作举办的抗疫特别节目《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邀请全球上百位顶级艺人参与,共同向各国一线医护人员致敬。
入夏后,全球疫情迎来短暂下落,多国医护人员方能从紧张的抢救工作中抽身,喘歇片刻。
但好景不长,9月起,欧洲各国陆续面临第二轮疫情打击,医疗系统出现严重挤兑。
如身处欧洲疫情震中的法国,12月初,该国每日新增确诊患者近5万例,巴黎地区92%的重症监护设施已被占用。于此同时,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医疗体系也接近上限,其背后医护工作者的压力可想而知。
入秋以来,美国也开始遭受第三轮疫情冲击,单日新增确诊和死亡人数不断刷新纪录,部分州医疗系统也再度逼近饱和。
据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公布的数据,12月首周,全美至少有200家医院满负荷运转,1/3的医院ICU床位占有率超过90%,其中近半ICU病床均被新冠重症患者占用。同时,美国住院人数也突破10万人,创历史纪录。
越来越多美国医护人员要在人手、床位和设备短缺的窘境下抗疫,令人不堪重负。
几个月来,他们一直竭尽全力救治患者,与病毒和种种不实信息对抗。一些医生甚至已连续在抗疫一线工作200余天,每天仅睡两小时,但不管如何努力付出,仍只能眼见越来越多的患者确诊、住院、死亡。
面对延绵不断的疫情,和日益恶劣的工作条件,76%的医护人员开始感到精疲力竭。
在得克萨斯州和内华达州,一些医院由于新冠住院病例急剧上升,只好将地下停车场临时封闭,改建成收治重症患者的“野战医院”。
地下病房启用前,一位急救医生将自己等待首批病人入住的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站,随即引发热议。
该医生透露,尽管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在这一特殊地点工作,但他和同事已在停车场接治了200多名患者,“现在情况很艰难,我们医护人员真的很累,我们都处于崩溃的临界点”。
而在纽约州,作为全美损失最大的地区之一,当地医护人员再度面临人手短缺的窘境,一家医院的护理职位缺口甚至高达467人。
为解决医疗人手不足的问题,各州医院均试图邀请退休医护人员重返战场,或招聘那些有医学背景但尚未执业的医学生。一些不幸确诊感染但尚无症状出现的医护人员,也被要求继续坚守岗位,为救治患者服务。
哀悼:全球过万医护人员殒殁
抗疫这一年,医护人员一直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与新冠病毒的鏖战中,他们所付出的远不止辛劳与智慧,还包括健康,甚至生命。
尽管同大众相比,他们拥有更专业的知识与设备,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但长期坚守在距病毒最近的地方,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大大提高。
早在2月14日,在中国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称,截至2月11日24时,内地累计确诊染疫的医务人员1716例,其中,湖北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1502例,武汉1102例。此外还有6名医护人员不幸死亡。
尽管同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新冠疫情中医护人员的感染比例已大幅下降,但抗疫带来的伤亡,至今仍让医疗界内外的人们痛心不已。
4月2日,湖北省政府根据《烈士褒扬条例》和《退役军人事务部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关于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牺牲人员烈士褒扬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评定王兵、冯效林、江学庆、刘智明、李文亮、张抗美、肖俊、吴涌、柳帆、夏思思、黄文军、梅仲明、彭银华、廖建军等14名牺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为首批烈士。
据官方通报,战役中牺牲的医护人员年龄层次分布较广,从“90后”到“40后”。
武汉封城后,当地一家小区附近的诊所里,内科医生王兵仍坚持开门救治患者。2月18日,她因劳累过度,免疫力下降,感染新冠肺炎后去世,享年72岁,成为内地抗疫群体中最年长的殁者。
而最早向公众发出防疫预警的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也在1月6日收治患者时不幸感染,后以身殉职。至今,仍有网友在他的微博下留言缅怀。
4月4日,中国设立“国家悼念日”,以向感染新冠病毒的3000多名医护人员致敬,向14名牺牲医护人员致以哀悼。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一线抗疫人员的伤亡数字也触目惊心。
早在2020年4月,意大利医院医生工会主席卡罗·帕勒莫就称,一线抗疫人员抗疫压力“难以名状,难以承受”。“我能理解那些每天眼里都是死亡的人,那些战斗在一线的人,那些跟病毒感染者打交道的人。过了几天,你在ICU里看到了他,看到他死去。”提及大量同行殒殁,帕勒莫强忍泪水。
进入11月,随着意大利重返欧洲疫情震中,医护人员死伤人数再度骤然上升。
据意大利全国外科医生、牙医联合会、全国护士联合会统计数据,当月,意大利累计报告新增医护人员确诊病例就多达2.7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900多名医生、护士不幸染疫。此外,还有260名一线抗疫医护人员不幸殉职。
这些数字之外,还不包括在私立医院、养老院、福利设施等医疗机构工作的护理人员。
在西班牙,医务人员感染的速度要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快。
早在2020年5月,数据显示,西班牙已有超过5万医护人员不幸感染,超过50人不幸殉职,医疗物资匮乏是其染疫的最主要原因。在某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只能使用垃圾袋等塑料制品简单拼凑起来的防护服。
进入11月,西班牙累计确诊医护人员总数已达88471人,疫情严重时,仅一周就有2000余名医护人员感染。其中,仅第二轮疫情中,就有超过3.5万名医护人员感染,占全部确诊人数的40%。代价之大,令人震撼。
而在疫情几乎未见消停的美国,据“迷失在前线”项目估计,截至11月中旬,仅美国一国就有超过1375名医护人员因新冠肺炎及并发症牺牲。其中,不少医护人员的染疫经历,多与工作负荷高、防护设备不足有关。
更早之前,泛美卫生组织主任卡里萨斯·艾蒂安提供的数字更触目惊心:泛美地区近57万名卫生工作者确诊新冠肺炎,殉职人数高达2500名。
新冠疫情还在持续蔓延,抗疫战斗还需要坚持,医护人员的伤亡数字至今仍在快速上升。没有人知道最终的胜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但这些为人类命运坚守的英雄们,为抗击新冠病毒作出牺牲的白衣天使们,他们会被人类历史永远铭记。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