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三党派搅碎特朗普连任梦
2020/12/15 | 作者 段宇宏 | 收藏本文
摘要:“特朗普用‘民族保守主义’挖了自由意志党的墙角,使他们成为濒临灭绝的群体,但该党也在局部地区搅了特朗普的局。”
每次美国大选,全球目光都聚焦在共和党与民主党的候选人身上。共和党的标志是一头象,民主党的标志是一头驴,两党的理念分歧和大选博弈也俗称为“驴象之争”。自19世纪初两大党诞生以来,美国总统都只从这两个党中诞生,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美国只有“驴象”两党。
其实两大党之外还有众多小党,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第三党派缺乏存在感,实力跟两大党相去甚远,但它们并非完全无关紧要。“苍蝇的肉也是肉”,在美国特殊选举制度下,战况比较胶着的某次大选中,第三党派在局部地区的参战居然能左右全国大选结局。
按照美国主流媒体和民调机构的预测,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将获得压倒性胜利”,但这个预言未成为现实。相反,由于首次大规模邮寄投票外加选情太过胶着,令这次大选成为史上最具争议的一次总统选举。连之前颇为乐观的《纽约时报》也感叹说:“拜登通往白宫之路竟然如此艰难和坎坷。”
2016年8月19日,美国密歇根州钻石谷,自由意志党总统候选人加里·约翰逊的支持者聚集在时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集会外。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连任总统的梦想,被同一阵营的第三党派搅碎。外界多局限于分析两位候选人的得失和当下美国政治的对立现状,却忽略了第三党如何无意中助了拜登一臂之力。
美国第三大党是如何崛起的?
美国到底有多少个政党?由于美国注册政党相当随意,不像其他国家有一个中央内政部门统一登记备案,所以根本没有准确的数字。有一定活跃度的全国性和地区性政党约有近百个,其中近40个政党在州一级议会有代表,或者参加州级议席的角逐。
按照美国的政治光谱划分,左边的主流是自由派,民主党为其代表,右边的主流是保守派,共和党为其代表。两大党在全国大选中长期占有98%-99%的选票,其余参选的第三党派瓜分剩余的选票。这些政党力量虽然微不足道,却还是能排出个座次,位居第三至第五位的政党分别是自由意志党、绿党和宪法党。而有资格在大选中搅局的也是这三个党派,其中尤以自由意志党(Libertarian Party)最为重要。
作为英语国家中比较强势的一股思潮,自由意志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中颇为罕见,美国拥有最庞大的自由意志主义群体。他们在经济上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模式,反对福利国家;政治上主张政府规模最小化,反对政府干预,赞同减少或取消税收;社会和文化上支持同性恋婚姻,赞同堕胎、废除死刑,支持拥枪。
自由意志主义者自称是“古典(原教旨)自由主义”,其中最激进的一股力量自称“无政府资本主义者”,认为政府是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最好给予取缔。在对立国精神的解读,对宪法文本的认知,以及州权、持枪权、减少税收和小政府思路上,自由意志主义者与保守主义交集较多,他们通常被归类在右派阵营,并在共和党中作为一个派别长期存在。
上世纪70年代,共和党籍的尼克松总统施行价格管制并终结金本位制度,引起大卫·诺兰的不满。他认为这背叛了开国元勋们的自由意志原则,1971年12月,他召唤一群志同道合者在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家中创立了自由意志党。自由意志党的出现吸引了很多信念更纯的成员,它与共和党之间经常互挖墙角,造成选票分流。
美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想缔造一个能挑战“驴象”两大党的第三党,可惜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很快烟消云散。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带领共和党内的“进步主义者”分裂出来另组“进步党”参加总统大选,结果得票27.4%,共和党籍的威廉·霍华德·塔夫托得票23.2%,由于选票分流使民主党的威尔逊以41.8%的得票率获胜。共和党遭此重创,花了一代人才缓过劲来。但进步党也只是昙花一现,1920年即宣告解散。
创党之后自由意志党立即推出托尼·内森参加1972年大选,获得3000多张普选票,却意外得到弗吉尼亚州选举人罗杰·麦克布莱德一票,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获得选举人票的女性候选人。麦克布莱德后来投奔自由意志党,作为该党候选人参加了1976年大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由意志党发展迅猛,首先在地方立法机构竞选中获得公职,比如1978年和1984年在阿拉斯加州众议院获得席位。1980年在50个州获得参选资格,这是1916年美国社会党创造奇迹后第一次迈过这个门槛的第三党派,那年大选中自由意志党获得1%的得票率,正式成为第三大党。
2009年至2012年的“茶党运动”,令共和党和自由意志党大有斩获,在2010年的参众两院中取得巨大胜利。某些在共和党内出线无望的政治人物,经常“叛投”到自由意志党过一把参选总统的瘾,自由意志党也乐于引进资历深厚、具备丰富从政经验的共和党人物。
2012年曾担任新墨西哥州州长的加里·约翰逊本就属于共和党内的自由意志派,感到在共和党内获得提名无望而投奔自由意志党,成为该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逊在大选中得票1%,共获130万选票,想想那年是奥巴马与罗姆尼的对决,这个成绩实属傲人,超过其他次要候选人的总和。自由意志党虽在大选中“屡战屡败”,却仍然稳坐第三大党的交椅。
自由意志党的政治主张,用加里·约翰逊的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我们在社会和文化政策上比民主党还要自由,在财经议题上比共和党更加保守。”可是这样的立场也导致该党无法撼动两大党的基本盘,支持堕胎和同性恋婚姻会吓跑倾向保守派的选民,主张削减开支和降低福利对倾向自由派的选民缺乏吸引力。
第三党派为何能影响美国大选?
自由意志党作为第三大党的那点选票盘子,在其他国家恐怕很难会影响到大选结果。
在实行议会制的意大利、希腊、瑞典等国家,多党林立,很少有政党能得票超过25%-35%,得票第一的大党将联合其他小党获得半数之后联合组阁,1%-2%的选票自然无足轻重。日本议会制下一党长期独大的情况下,这点选票同样无关紧要。而法国总统大选实行两轮决胜制,也没有稳定的两大党体制,若第一轮选举中没有人得票过半,得票前两名的候选人将继续角逐,极少数票也无法左右选情。
但在美国特殊的选举制度下,自由意志党却能扮演起搅局者的角色。美国的选举制度介于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之间——即“普选+选举人团制度”。其中48个州依照“赢者通吃”惯例,即某位候选人赢得某个州的普选票即获得该州所有选举人票,只有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根据普选票比例来分配选举人票。今天美国50个州加上华盛顿特区,共有538张选举人票,赢得超过270张即取得胜利。
通常赢得全国普选票多的一方,会在选举人团投票时当选总统,但在美式选举制下偶尔会出现例外——普选票多的一方却输掉选举人票,丢失总统宝座。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共发生过五次,其中第四和第五次发生在近20年间,一次是2000年大选(小布什VS戈尔),另一次是2016年大选(特朗普VS希拉里)。
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的人口、经济、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按区域分,民主党的票仓集中于东西海岸州和大都市内城区,共和党票仓集中于中西部州以及郊区、小城镇和乡村。按族裔分,民主党能获得小半数白人和大多数少数族裔选票(古巴裔、越南裔除外),少数族裔大多数居住于东西海岸大城市;共和党的票仓分布正好反过来。
民主党的票仓高度集中,共和党票仓分布广阔,这就可能导致民主党候选人赢得的总票数多,但赢得的州数不够,从而导致赢得普选票却输掉选举人票。民主党最近两次大选多出来的几百万张普选票主要来自加州和纽约州的贡献。
美国各州的政治版图,民主党代表蓝色,共和党代表红色。民主党占压倒优势的州称为深蓝州,比如加州、纽约州、佛蒙特州、马里兰州;占相对优势的州称为浅蓝州,如明尼苏达州、内华达州。共和党占压倒优势的州为深红州,如犹他州、阿拉斯加州、怀俄明州、田纳西州;占相对优势的称为浅红州,如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亚利桑那州。有些州在政治倾向上并不明显,双方势均力敌,谁都有可能胜出或失败,这种州称为摇摆州,也叫战场州。当然浅色州与摇摆州没有固定的划分,不同时期都可根据经济、人口的改变发生角色转换。
不同的选举制度导致不同的政党生态和选战策略,美国两大党在选战中通常都会放弃对方拥有的深色州,因为知道胜选无望,无需浪费竞选资源;反而会投入少部分资源去巩固浅色州,全力以赴激战于摇摆州,最终左右大选结局的就是摇摆州。上次大选希拉里大意失荆州,正是栽在五大湖区的这几个摇摆州。这也是特朗普在选举日前几天,拖着疲惫身躯,带着沙哑嗓音,仍然从早到晚辗转各大摇摆州举行演讲集会的原因。
自由意志党搅局2020大选
两党都认为这次选举“不能输”,第三党派在摇摆州的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
毕竟近两次大选,第三党派都曾在摇摆州搅过民主党的局。2000年大选时,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得票47.87%,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得票48.38%,而左派最大的第三党派绿党得票2.74%,位居第三,在摇摆州分流了戈尔的选票。2016年,绿党在摇摆州同样分流了希拉里的选票,最终让特朗普以微弱优势胜出。
这一次,绿党候选人霍金斯在选举前不断接到电话和邮件,要求他退出摇摆州的选举,不要破坏民主党人推倒特朗普的大计。到底是民主党跟绿党私底下有勾兑,还是用了什么手段,目前不得而知,但绿党候选人最终只在30个州参选,在几个关键摇摆州均退出了选举,而来自右派的自由意志党候选人乔根森的名字却印在50个州的选票上。
2016年5月29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罗森中心,自由意志党全国大会期间,代表们手持谩骂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标语。
根据霍金斯的说法,民主党借助疫情的机会给他制造了麻烦,尤其在威斯康星、宾夕法尼亚、亚利桑那等州,他的名字根本不能印在选票上。他说他原本想打官司,可所有倾向民主党的律师无人愿接这个案子,只有一位倾向共和党的律师向他伸出援手,但霍金斯说:“我也不希望对民主党候选人造成伤害。”
接下来就该自由意志党大显身手了。在威斯康星州,特朗普得票48.9%,拜登得票49.6%,乔根森得票1.1%,恰好让拜登以0.7%的优势胜出。在佐治亚州,特朗普得票49.3%,拜登得票49.5%,乔根森得票1.3%,拜登以极微弱优势胜出。在宾夕法尼亚,特朗普得票48.8%,拜登得票50%,乔根森得票1.1%,如果没有自由意志党参选和绿党退选,特朗普的胜算恐怕更大。
最让共和党感到痛心的当数亚利桑那州——原以为特朗普能巩固住这个摇摆但略偏红的大州,没想到最终特朗普得票49.1%,拜登得票49.4%,乔根森得票1.5%,让拜登成为70年来首位赢得该州的民主党候选人。
此外,这次大选采用了大规模邮寄投票的方式,这不仅在美国史无前例,在世界投票史上也是第一次。这种投票方式被认为有利于民主党——因为民主党选民投票的热情和意愿远不及共和党选民,降低投票门槛有利于提高民主党的投票率,同时也有利于“集票”。宾夕法尼亚等几个摇摆州还以大规模邮寄投票为由修改了计票和收票规则。考虑到这些情况,也就更能理解特朗普的失利了。
自由意志党在搅局特朗普连任中“立下大功”,但这个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上次大选自由意志党获得448万多张选票,这一次仅得到178万多张,选票盘子萎缩了一半。倾向右派的报纸《华盛顿时报》的评价颇有道理:“特朗普用‘民族保守主义’挖了自由意志党的墙角,使他们成为濒临灭绝的群体,但该党也在局部地区搅了特朗普的局。”
相关报道
评论